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

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1)

【编者按】《鲁般鲁饶》是东巴经典、纳西文学名著、纳西语言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文学宝库里的明珠。和志武先生此文是对这对一名著较为全面深刻的研究力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志武先生认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故事产生的年代,约在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末的唐代初年,即纳西族受吐蕃王朝统治的奴隶制时期;故事的产生,可能来源于古代某一次规模较大的牧奴集体逃跑事件;此长诗把古代广大牧奴向往自由和争取幸福的要求,通过牧女开美久命金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起到了揭露假、丑、恶,引起人们对真、善、美追求的作用。这就是鲁诗悲剧性艺术的不朽之处。《鲁般鲁绕》是“殉情之母”,民歌大调)《游悲》 (殉情调)是以反抗封建制度下买卖包办婚姻为主要内容;解放后五十年代出版的《玉龙第三国》是牛相奎、木丽春参考以上两部作品而另行创作的叙事诗,不属于民间文学范畴;东巴经《初布逝布》是东巴和泗泉等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所创作,从文学价值来说,乃是一本逊色之作。

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2)

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

和志武

鲁般鲁绕(以下简称鲁诗)是纳西族象形文东巴经名著之一,是后期东巴文学中的划时代的一部现实主义的优秀代表作,因此,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和作家们的注意。国内翻译整理成汉文公开出版或进行研究而有影响的作品,有赵银棠先生的长诗《鲁般鲁饶》,(1957年《边疆文艺》第10期)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队编写的《鲁般鲁饶》,(1960年《纳西族文学史》第五章第二节)牛相奎、赵净静修同志整理的长诗《鲁般鲁饶》单行本,(198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等;另外,《云南民族文学资料》1962年第六集(内部铅印),也集中登载了六份鲁诗译稿。毫无疑问,鲁诗的公开问世及写进纳西族文学史,介绍给国内外广大读者,对于发展纳西族的文学,丰富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文学宝库,都有着重要意义;作者们的辛勤劳动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正因为鲁诗是古典名著,用古老的象形文字记录在东巴经中,古语古词很多,翻译和研究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对于鲁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它所反映的主题,以及悲剧性艺术特点等,值得进一步商讨,使我们的学术事业不断得到繁荣和发展。

我本人从接触到研究鲁诗,前后经历了四十多年。解放前曾学过它,并照古本用象形文字写过一部鲁经,但不求甚解,随学随忘。解放后,曾两次回到丽江和中甸白地,作了专门的学习和音标记音,并通过多次翻译、教学和研究,对鲁诗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有所加深,但也只能说是初步的。本文所讨论问题的资料依据,东巴经原书为丽江白沙久知老大东巴写本,(分上下册)汉文译稿为拙译《鲁般鲁绕》(牧奴悲剧纪略),(载《纳西东巴经选》,1984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铅印本)以及白地记录本(手稿),同时也参考了上述公开出版之作品,还有和发源同志的译注本《祭风•鲁般鲁绕》,(丽江东巴文化研究室印,1983年12月)。

为了便于讨论,现将鲁诗的主要内容作简略介绍:在古代纳西族的游牧部落里,只看见牧主的迁徙繁衍,却没有牧奴的幸福自由。牧主欺骗牧奴说,要把自己的福寿赐给奴隶们,让牧奴从星迁路、草迁路、树迁路和水迁路中来迁徙,牧奴们聪明地回答说:星已布满天,草已铺满地,树已长满山,水已流满谷,牧奴迁徙我不来!牧奴们要摆脱奴役,向往着自由。牧主和其妻又用花言巧语来欺骗,牧奴们仍没有上当。牧主修了数道石门,防止牧奴再远逃。牧奴们在放牧中遇见了一棵神奇的大树,自己动手制作砍刀,奇树上飞出的砍片,变成各种首饰和乐器。此后,牧奴们终于打开铁门,去翻铁山,集体远逃,寻求幸福和自由。不幸遭遇洪水,被大地金沙江所隔开。他们不畏艰险,修船、搭溜和制革囊渡江,亲人又能相会。牧女开美久命金,找不到情人祖布羽勒排。寄口信给原配岳父母家的未婚夫,得到的回答是一顿咒骂;她想去寻死,又不忍心而转来。再次寄口信给情人羽排,羽排被牧主骗回去而失约。可怜的久命姑娘在绝望中吊死在桑树之下。羽排在放牧中丢了牛,寻牛来到桑树下,看见久命忠于盟誓而殉情,悲痛欲绝,砍下情人之吊绳,将久命死尸火化之后,自己也同情人一起同归于尽,生时得不到幸福和自由,死后共同奔向理想的“山国乐园”。

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3)

鲁诗到底产生于什么时代?这首先要从书名谈起。我个人认为《鲁般鲁绕》的“鲁” lv,应译为“牧奴”,因为原书中“鲁” 和“吾”(奴隶)可以互用,这一点很重要。其次,鲁的音读低调为古语“妻夫milvq” 的夫lvq,不是所谓的男青年或族称;鲁的音读高调为放牧的牧lvl,“鲁”虽有“牧儿牧女”的含义,但过于笼统,缺乏时代的制约因素,所以鲁诗的鲁还是译为“牧奴” 比较贴切。“般”是迁徙,“绕”是下来, 鲁般鲁绕直译是“牧奴迁徙下来”;但从书的实质内容来看,牧主要牧奴“迁徙”下来,牧奴却集体逃跑,追求幸福和自由,最后造成世代被人们唱颂的悲剧,所以不应理解为是“迁徙之歌”,而是一部古代牧奴们的悲剧绝唱。

鲁诗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原书中有几个重要地名,恰巧被忽略了。如“左边苏吉(无量河)大,右边公吉(雅砻江)大,中间纳吉(纳西江,即金沙江)大”。据唐人樊绰写的《云南志》,把南流过铁桥(今丽江塔城)上下磨些诸部落的金沙江,称为“磨些江”,这与鲁诗中的纳吉(纳西江)的称谓相一致,而这正是我们考虑鲁诗产生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根据原书记载,牧奴们修船、搭溜和制革囊渡江的地方,是“老来海英比”即大地金沙江,这也与上述 “纳西江”(磨些江)的记载一致。还有赵银棠先生的译诗中点出玉龙山之名,也是有根据的,即原书中的“金舞鲁你背,冉舞鲁你通”句,意为“从绕云雪山(玉龙山)走去,来到无云雪山(文笔山)上”。上述原书中的几个重要地名,是符合纳西族历史活动的空间,而且也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时代,因此,我们在翻译整理和研究过程中,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鲁诗原书中还记载了能直接证明历史时代的一段文字,为了严肃起见,特将原文摘引如下:第一字读“纳若”,意为“纳西人”,又可作“奴隶”解,读“吾”。(参见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211页,198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第二字读“形”,意为“稻”,同音假借作“抚育”。第三字读“巴德”,意为“本教徒”或“喇嘛”。第四字读“盘”,意为“解开”,同音假借为“藏族神”。全句应读“纳若盘你形,盘巴德你形”,意为“纳西人被藏族神抚育,被藏神喇嘛所抚育”。这里的“抚育”应理解为管辖和统治。这句话出现的语言环境,是牧主欺骗牧奴说:要把牧主的福寿赐给牧奴们;牧奴们悲愤地回答说:

人生辽阔地,

人生呀人生,人生没两回!

藏神管纳人,喇嘛治牧奴;

青春无两度,牧奴无青春!

那么,这部鲁诗所反映的“藏神管纳人,喇嘛治牧奴”,具体是在哪个历史时代呢?根据新、旧唐书《吐蕃传》及《云南志》(蛮书),唐初,吐蕃王朝的统治势力,一直伸向今洱海地区,即“姚州诸蛮先属吐蕃”,“并西洱河诸蛮”,唐调露二年(680),吐蕃在今丽江塔城,设神川都督府,作为滇西北地区的统治机构,磨些(纳西)首当其冲,直接受着吐蕃奴隶主的统治,直到唐贞元十年(794)南诏受唐王朝支持而攻破铁桥城(塔城)为止,前后共达一百一十四年之久。我们认为这就是鲁诗故事产生的年代,即吐蕃王朝统治滇西北的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末这段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唐初)纳西族的社会历史情况又是如何呢?樊绰《云南志》名类第四作了较详的记述:“磨蛮,亦乌蛮种类也,铁桥上下及大婆(鹤庆)、小婆(永胜)、三赕(丽江)、探览(宁蒗)、昆池(盐源)等川,皆其所居之地。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与南诏为婚姻家,又与越析诏姻娅。”这段记载至少说明了三个重要问题:第一,唐代磨些族的分布与今日纳西族的分布差不多; 第二,唐代纳西族的社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 ,以私有制的“家”为生产单位;第三,唐代纳西族奴隶主与南诏、越析诏政权搞政治联姻,所以南诏王异牟寻于唐贞元十年(794)遣使入朝时,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蛮子朝》说“蛮子”的导从是“摩娑”。这就是汉文历史文献明白记载的唐代纳西族的社会历史情况,而它和鲁诗原文记载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一致的,即土多牛羊,确立了私有制的家为生产单位,存在着广大牧奴与少数牧主的深刻的社会矛盾。

众所周知,纳西族从事畜牧业的传统, 渊源于古代羌人(牧羊人),汉、晋时期的牦牛夷和摩沙夷,继承着这个传统。到了唐宋时期,虽然分别聚居于上述几个自然条件较好的坝区和河谷区,进入了较稳定的农耕时代。但是,由于传统影响和自然条件限制,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历史原因(吐蕃、南诏奴隶主的统治),纳西族的大多数人,仍然分布在广大山区生息,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畜牧业的比重仍然很大。甚至到了元代,当时的丽江路“蛮有八种,麽些蛮最多于诸种”;丽江、巨甸坝区一带,虽已“土地肥饶,人资富强”;(《元一统志》)但广大山区仍然是“地凉,多羊马”;(元• 李京《云南志略》)贫(奴)富(主)更加分化,“酋豪富畜牧,散野若蜂蚁”。(元 •王沂《摩西诏》,载《光绪丽江府志》) 在社会风貌上,仍保持着古代游牧部落那种 “善骑射,最勇励”的精神。所以,鲁诗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就是古代纳西族游牧部落里的牧奴和牧主的深刻矛盾,这是符合唐代纳西族社会历史真实的。正因为如此,不应把鲁诗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理解为是“一群男女青年”和“坝子里的人”的矛盾,或者是“牧儿牧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与“父母亲”之间的矛盾。

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4)

唐、宋两朝时期,是纳西族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是受到中央唐王朝(汉族)的直接影响,纳西首领们随南诏使节第一次到过内地京城长安,其深远意义不可低估。其次,接受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白族)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既接受了藏族的本教文化和稍后的藏传佛教文化,而形成了著名的东巴文化;也接受南诏的先进文化技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贸易的扩大。到了宋代,吐蕃无力向东,大理段氏也未能有纳西地区,社会得到相对安定,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所以鲁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诸如打铁制刀和制作金银首饰等,是完全可能的。据史书记载,纳西族于公元三世纪前后,就有了盐、铁的生产技术,在东巴经中也有纳西先民在今木里无量河与金沙江边淘金的记载;所以,不一定非到了封建社会初期(元初为标志),才会有铁器工具制作和金银首饰的出现。总之,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的初步看法是,鲁诗故事产生年代,约在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末的唐代初年,即纳西族受吐蕃王朝统治的奴隶制时期。当然它的形成和发展,直到写成书面的 东巴经而广泛流传,可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包括整个唐、宋两个朝代的五、六百年的时间,而这个时期,也正是纳西族社会的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时代。

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5)

鲁诗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在前面探讨鲁诗的产生年代中,联系社会历史背景时已涉及了主题,这里着重联系原诗所反映的重点,作进一步的讨论。首先,鲁诗原文有很重要的四句序诗来破题:

遥远的古代,

人生辽阔地,

只见牧主迁徙来繁衍,

没有牧奴幸福和自由。

正确理解这四句序诗至关重要,它不仅和原诗书名《鲁般鲁绕》有关,而且和全诗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主题有紧密联系。关键是第三、四句如何正确理解:“崇(人)般(迁)崇(人)绕(下)能(着)到(只)朵(见), 鲁(牧奴)般(迁)鲁(牧奴)绕(下)能 (着)没(不)朵(见)”。我们认为存在着广大牧奴的社会里,百般欺骗牧奴、千方百计阻止牧奴逃跑的“崇”(人),只能是牧主;而存在着牧主和牧奴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当然只有牧主(奴隶主)能“迁徙繁衍”,不可能有奴隶们的“迁徙繁衍”即自由和幸福,这也就是鲁诗所反映的主题。

在东巴经原书中,牧主是有名有姓的,因而是不应被忽略的。现摘引原文如下:第一字与第三字均读“垛”,原意“板”,假借为牧主之姓“垛本”;第二字读“苏”,系“苏培”(奴隶主)的缩减,从男人“木”(苏)声,第四字应会意为“妇女”,这里不读本音,应读为牧主之妻阿尤。全名读“垛本苏久呷”和“垛本鲁阿尤”,应译为“男牧主垛本久呷”和“女牧主垛本阿尤”,垛本为姓,久呷、阿尤为名。因此,把有名有姓的牧主理解为“父母”或“爹妈”是值得商榷的。原书有一段建立牧奴庄的记载,与主题直接有关,也是不应被忽略的。如:

所有牧奴们,

生息相连庄,建奴庄而住;

赶獐牧牛地,开辟新天地;

夜晚奴语啰啰传,

早晨奴歌清脆响!

在中外各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奴隶社会里出现奴隶的个别逃亡、集体逃跑,甚至发生奴隶暴动,已是累见不鲜的历史现象。在古代纳西族的奴隶社会中,发生奴隶集体逃跑,以至一度建立起自己的“牧奴庄”,也不是不可能的。(请参阅拙作《从象形文东巴经看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的“关于奴隶社会形态”,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2期)不然,鲁诗中的牧主,为什么反复鼓吹要把自己的福寿赐给奴隶呢?为什么一再“迎请”牧奴要“迁徙下来”呢?为什么要修起数道石门来防止牧奴远逃呢?很显然,鲁诗故事的产生,可能来源于古代某一次规模较大的牧奴集体逃跑事件,从而深刻反映了牧奴和牧主两个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奴隶社会中的广大牧奴,为什么要逃跑呢?是因为牧奴遭受牧主的残酷奴役:

一月三十天,牧羊三十天;

做活可停歇,放牧不能闲。

苦死一辈子,不得吃个饱;

放牧一辈子,不得穿暖衣;

挤奶一辈子,不得喝甜奶!

生活在死亡线上、毫无人身自由的牧奴,更不会有青春的欢乐和幸福的婚姻,所以,他们才喊出了世代被人们同情而歌颂的心声:

人生呀人生,人生没两回;

花好呀花好,花开无两季;

青春无两度,牧奴无青春!

为了争取自由和幸福,牧奴们才以集体逃跑的方式来反抗,这就是鲁诗所反映的广大牧奴与牧主深刻矛盾的主题,也是古代纳西族第一个阶级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所以,我们说它是后期东巴文学中的一部划时代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奴隶无婚姻自由,被奴隶主强迫配婚,是奴隶主阶级为增殖奴隶劳动力的一种残忍手段,解放前我国西南大小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中还能见到,在纳西族东巴经中也有记述:“没尼注垛星,没堆罗本星”,即“不爱配婚苦,带病干活苦”。鲁诗女主人公开美久命金,被牧主早已配婚,即原书中的“苏时岳培”(岳父),“冲那岳美”(岳母)、“老尤注恒”(未婚夫)家。但是,她又热恋着同呼吸、共命运的牧奴祖布羽勒排。而牧奴们的这种争取自由(逃跑)和幸福(私奔)的斗争,是奴隶制社会制度所不由的,于是,必然导致了一场千古流传的爱情悲剧——殉情,这是符合那个历史时代的真实的,从而它所反映的主题是深刻的。

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6)

鲁诗的悲剧性艺术特点,是通过纳西族奴隶社会中牧奴和牧主两种社会势力的矛盾,通过两种对立的理想、意志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表现出来。牧主的意志是无限制地奴役牧奴,甚至剥夺了牧奴的人身自由;而牧奴的理想是争取自由和幸福,以集体逃跑、建立牧奴庄来反抗。牧主要奴役人,牧奴要人的自由,两种对立势力的实践准则表现了尖锐的冲突。一切历史上的统治阶级是狡猾的,总是用镇压和欺骗的软硬两手,来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目的,所以才有“牧主的福寿要赐给奴隶,古树的寿命要赐给花儿,流水的寿命要赐给泡沬”的花言巧语的说教,而聪明的牧奴始终没有上当。尽管牧主筑了一道又一道的石墙和石门,对于争取自由的牧奴来说,纵有铁门铁山也要翻,刀山剑树也要过!成群成十的牧奴还是远逃出来了。为争取自己自由幸福的牧奴们的斗争精神是坚韧不拔的,即使遇上特大洪水,被大地金沙江所隔开时,他们也毫不灰心,齐心协力地修船、搭溜、制革囊来渡江,情人又能相会,恋人终于团圆。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奴隶社会中的统治阶级还是强大的,由于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欺骗分化,广大牧奴争取自由幸福的要求和斗争,实际上很难彻底实现。于是,就造成了恩格斯所指出过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人间悲剧:主人公开美久命金和祖布羽勒排这对恋人最后被拆散,导致了殉情这一 “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语)。殉情是牧奴走投无路之举,是对黑暗残酷的奴隶制度的背叛,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亚里士多德语), 引起无数人们的莫大怜悯和同情,这就是悲剧性艺术感染力所不朽之处。

鲁诗的悲剧性艺术,集中在诗的下册(后半部分),着重描写了处于绝境的牧女开美久命金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着力刻划了她那纯朴、善良、忠贞的内心境界。当她“认不到自己的伴侣,找不着自己的情人”时,以她诚实、善良之心,寄语原配之未婚夫家,表明自己洁白无邪之贞节,同时也还抱着一丝幻想:“善飞的黑乌鸦呀,背起驮子太沉重,带个口信挺轻便;扛起树干太沉重,带片树叶挺轻便;背桶泉水太沉重,带瓢泡沫挺轻便。请你带个口信去,带给我的岳父岳母和配偶:高高天空里,没被慧星侵扰过,有三颗明星,我就是颗明星呵!辽阔大地上,没被羊吃过,有三丛鲜草,我就是丛鲜草呵!大地村寨里,没被人破贞,有三个好女,我就是个好姑娘!好象寻找失群的家畜,又来寻喊我;骏马配金鞍,又来迎接我。”开美久命金是如此诚实和善良,但她所得到的回答却是一顿恶毒的咒骂,未婚夫家说她不是明星而是一颗大黑星,不是鲜草而是一丛大毒草,不是良女而是一个坏女人!“妳的伴侣自己去寻找,妳的配偶自己去寻找;不爱你呀不爱你,不要你呀不要 你!”这对一个纯朴未婚的姑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污辱。她对着天空悲愤地说道:“我呀松涛纵虎山,山不高耸虎不过,山高虎才纵步呵!藤条缠绕大树上,树不直呀藤不缠,树直藤才绕树呵!”在这样的悲观和绝望之中,她曾想到死;但对于一个渴望得到自由和幸福的女奴隶来说,死是多么的不容易呵:“可怜的开美久命金呀,带上细麻绳,走到树下去吊死!女容照树上,树叶黑油油,女发黑油油;大树无情哟,它不会说话,不说可以殉情在这里,没有吊死回转来。开美久命金呀,黑石夹腋下,走到水边去跳河!女容照水中,水色淸莹莹,女眼清莹莹;河水无情哟,它不会说话,不说可以殉情在这里,没有跳河回转来。开美久命金呀,脚上穿金鞋,走到山上去跳岩!女容照岩上,岩面白生生,女脸白生生;山岩无情哟,它不会说话,不说可以殉情在这里,没有跳岩转回来。”

开美久命金虽然处于绝境之中,但对自己的爱情是严肃的,对自己和恋人的盟誓是忠贞的,即使最后没有多少希望,她也要争取同情人见一面。她再次托请善飞的黑乌鸦,寄口信给情人祖布羽勒排说:“以往日子里,三句淘心话,还应记心头!公鹿喝咸泉,会沁入心房;羊儿吃鲜草,还应有回味。不是白银配不上黄金,不是碧玉配不上珍珠;不是因父的儿子,配不上姑母的女儿!……”被牧主骗回去失约的祖布羽勒排,内疚而无可奈何地回答说:“我呀牧羊三十天,做活可停歇,放牧不让闲,秋天秋三月,高原放牧不让下山来。过秋又是冬,冬天冬三月,白雪纷纷下,寒风嗖嗖吹,冰风冷透心,冬天没能去。过冬又是春,春天春三月,布谷满山叫,野鸽遍谷鸣,牧奴正断粮,春天没能去。过春又是夏,夏天夏三月,暴雨痳痳下,男奴穿烂裳,马蹄拖烂泥,夏天没能去。一天有恍惚,三天已过去;一月稍迟疑,三月已流逝;一年犹豫后,整整三年被消磨了呵!”

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7)

可怜的开美久命金,在如此绝望之下, 才下定决心去殉情。鲁诗的悲剧性艺术,在这关键的地方,运用了大自然的变化和各种动物的生死规律,对开美久命金的殉情之前的心灵,着了反复的多层次的渲染:“开美久命金,对着苍天说,‘我还没有看过人吊死,我还没有见过殉情呵!’”鲁诗用旁述的语言写道:“天上的云层有个吹散的时候,地上的绿草有个枯萎的季节,狂风呀也有被高山阻挡的时候。开美久命金呀,一见大自然的这一切,去殉情好家是快事,不去吧好象苦无边。直咀白鹤呀,死在白云层;…… 雄威大猛虎,死在雪山麓,……梅花斑鹿呀,死在新荒地。开美久命金,一见动物也死亡,去殉情好象是快事,不去吧好象苦无边。”

开美久命金的悲剧,不仅感动了飞鸟乌鸦,几次帮她送信,而且也感动了姑娘即将上吊的那棵桑树。当她来到桑树上,准备上吊殉情时;桑树有情哟,桑树说了话:“开美久命金呀,你的吊绳结实不结实?吊绳如果不结实,愿望还没有达到,吊绳很快会断呵!”姑娘坚决回答说:“我的吊绳最结实,是用牦牛毛编成,你的树枝牢靠不牢靠?我的愿望没实现,你的树枝会断呵!” 桑树回答说:“我是著名什罗山的桑树呀, 我的树枝结实又牢靠!”可怜、善良而又诚实的牧女开美久命金,就这样吊死在树下。也正因为她死得如此冤枉,死得可怜,死得悲惨,所以她死之后,鲁诗悲剧的艺术描写,还让她的“灵魂”来说话,更增加了“悲”的气氛和浓度,真是入木三分,扣人心弦。

祖布羽勒排在高原放牧时,丢了一头大黄牛,寻牛来到什罗山的桑树下。开美久命金身死魂不死,她的灵魂说了话:“亲爱的祖布羽勒排呀,以往日子里,好音信寄了一千次,托请白鹡鸰带去;坏消息寄了一百次,托请黑乌鸦带去,难道都没有带给你吗? ”祖布羽勒排羞愧地说道:“……妳的金花银花真的谢了吗?你的玉花珍花真的凋了吗?放进山羊绵羊气,是否还能说话哟;换上玉眼珍珠眼,是否还能看见哟;接上松树栗树脚,是否还能行走哟;配上金齿和银牙,是否还能用餐哟,炖来肥肉瘦肉汤,是否还能喝下去;拿来布衣和绸裳,是否还能穿上身呵?!”开美久命金来回答说:“我呀已是死掉的人了!……我呀天天吊在桑树下,白天已被老鹰大雕来威胁,晚上又被野猫狐狸来吓唬。请你拔出腰间的长刀,割掉我那脖胫的吊绳;脱下你身上的牧羊白披毡,盖在我的死尸上;把我烧成一撮白骨灰,烧成一撮黑炭堆,送到十二欢乐山去 吧!”……纯朴、善良、忠贞的牧女开美久命金死了!被迫失约而又忠于盟誓的祖布羽勒排,最后也倒在姑娘的火化场中!这就是鲁诗悲剧性冲突的高潮,它把古代广大牧奴向往自由和争取幸福的要求,通过牧女开美久命金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起到了揭露假、丑、恶,引起人们对真、善、美追求的作用。这就是鲁诗悲剧性艺术的不朽之处。

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8)

在纳西族文学中,还存在与鲁诗有关的几部著名作品,往往引起人们的混淆,因此,在这里也顺便谈谈个人的看法。如前所述,《鲁般鲁绕》是纳西族东巴经祭司用原始象形文字写下的古代书面文学,主要描写奴隶社会中的牧奴生活,反映了牧奴和牧主两种社会势力的深刻矛盾以及牧奴的爱情悲剧;主人公牧女开美久命金是殉情入“乐园”的开山祖,被后世民间称为“殉情之母”。而民间流行的口头长诗(民歌大调)《游悲》 (殉情调),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以反抗封建制度下买卖包办婚姻为主要内容;直到解放前为止,丽江坝区民歌手唱“游悲”时,几乎都反映出国民党“抓兵苦”的社会内容,语言艺术也更加口语化。但是,鲁诗和游悲有一重要的基本点是共同的,即描写爱情婚姻的悲剧而导致殉情入“山国乐园”这一重要情节上是一致的。要说文学的源流,鲁诗是源,游悲是流。至于解放后五十年代出版的《玉龙第三国》,是两位当时仍属青年的纳西族作者牛相奎、木丽春同志,参考以上两部作品而另行创作的叙事诗,因此它不属于民间文学范畴。还有东巴经《初布逝布》(送殉情者),则是丽江县长水乡东巴和泗泉等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所创作。从东巴经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创造和发明;但从文学价值来说,乃是一本逊色之作;当然从宗教研究和文学的比较研究来说,仍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和志武(1930--1994),纳西族,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从小习读东巴经。195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干训班,历任民语系教员(20年)、丽江师范教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所研究员等职,兼任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顾问、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编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原始宗教研究资料从编·纳西族卷》,撰《纳西东巴文化》《纳西语基础语法》《进取上进的纳西族》等200多万字的著述,1991年10月1日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9)

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10)

顾 问 郭大烈 杨焕典 杨福泉 杨世光

李群育 戈阿干 牛相奎 和学光

喻遂生 和长红 和力民 白 郎

张春和 李 锡 和树荣 曹建平

李之典 杨树高 木 琛 英扎次里

编 委 李丽萍 和志华 木 诚 和向军

和玉玲 和秀成 和冬梅 杨杰宏

和万花 和根茂 和爱春 赵庆莲

杨雪飞 和俊香 李学芬 和松阳

和志菊 和积华 和凤琼 和正钧

和振华 和素文 和剑猛

执行主编 杨杰宏 和志菊

投稿邮箱:704210558@qq.com

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11)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象形文字是东巴文么(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12)

【延伸阅读】https://mp.weixin.qq.com/mp/pro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IxMTQzMTAwOA==&from=timeline&scene=2&subscene=2&clicktime=1573920964&enterid=1573920964#wechat_redirect

【纳文化讲坛】木琛解读东巴经《鲁般鲁饶》(上)

【纳文化讲坛】木琛解读东巴经《鲁般鲁饶》(中)

【纳文化讲坛】木琛解读东巴经《鲁般鲁饶》(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