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绳璎珞圈怎么编(企石阿婆亲手编福带)

手绳璎珞圈怎么编(企石阿婆亲手编福带)(1)

手绳璎珞圈怎么编(企石阿婆亲手编福带)(2)

细丝轻梳如舞 彩带渐汇成“福”

企石阿婆亲手编福带“传福”16载

老人编织的福带寓意吉祥,但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学,传承人正日渐减少

东莞时间网讯(首席记者 尹金钟 通讯员 黄靖)在企石坊间,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她们喜欢在闲暇之时,亲手编织一种纯手工制品:福带。

福带,企石当地方言又称其为“福带仔”,是用各色丝线手工编织而成的一种带子,宽约半指,长百尺,一般以红、橙、粉、蓝等鲜艳的颜色居多。在企石,老人家上了60岁之后,每次做大寿(过整十岁生日)就要给儿女送福带,把100尺的福带剪12尺下来,送给自己的子女,寓意为“过一点福气给他们,让他们带子带女”,亦即“福泽深厚”之意;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福带仔”可以为子女们带来孩子,延绵后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福带的用途十分广泛,可用来做裙带、凉帽带、小孩的被带,也可用来串钥匙,当钥匙扣。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福带的象征意义已大过实用意义。

近日,记者探访企石发现,当地有位八旬老人姚婆婆,是东莞寥寥无几的福带手艺人。“其实福带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我们这些老人家,年岁大了,这些年已经没了好几个了,所以就越来越少人会编(福带)。我们给儿女送福带,也是送份心意,图个吉祥而已。”姚婆婆说。

旧时“福带”用处多多

今年80岁的姚婆婆,编织福带已经有16年,算得上是编织福带的老师傅了。

姚婆婆介绍,福带以前的用处可多了,用来做裙带、凉帽带、小孩的被带……“那个年代,自己织的福带既耐用又实用,还可以用来串钥匙当钥匙扣呢。”姚婆婆回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福带的用途十分广泛,实用意义远比象征意义要广。

据街坊们回忆,因为福带结实耐用,就算用剪刀从中剪断,也不会松散,因而十分受欢迎。除了被广泛用作服装的裤带、裙带、小孩的背带、凉帽带等以外,充当绳子捆绑物什、当钥匙扣串钥匙,甚至还可以用做橡皮筋扎头发,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福带的作用更多体现在老人对子孙后代的祝福。

企石“福带”寓意深厚

“老人家上了60岁之后,每次做大寿(过整十岁生日)就要给儿女送福带,把100尺的福带剪12尺下来,送给自己的子女,过一点福气给他们,也让他们‘带子带女’。”据说,在从前,上了60岁的老人已经算长寿,被视为“有福之人”。而企石方言又称福带为“福带仔”,仔有“孩子”的意思。因而,把福带传给子女,一方面是把自己的福气传承给子女,取“福泽深厚”之意,另一方面是希望“福带仔”可以为子女带来孩子,延绵后代。

除此以外,按照企石的民间传统,每当家里有新生命降生,外婆需在孩子满月当天,送上新的小被褥,而奶奶要去买福带,用作被带绳子,用来“绑小牛”。

据姚婆婆介绍,因为黄牛长得壮实,企石坊间喜欢把新生儿称为小牛,希望其也能像小牛一样茁壮成长。故而在满月当天,妈妈会把奶奶买的福带缝制在外婆送来的小被褥上,再用其把新生儿包裹起来,也就是“绑小牛”,寓意把孩子“绑”在父母身边,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高寿老人编的“福带”最受欢迎

虽然编织福带并不复杂,但是编织的丝线十分细,而且编织耗时长,对编织者的动手能力和眼力要求一点儿也不低,像姚婆婆这样耳聪目明、手脚灵活的老师傅,1米长的福带要编差不多一个小时。年轻人不愿意学,老年人有的视力不够好,有的手脚不够灵活,因此,在企石当地,现在会编织福带的老人家并不多。

物以稀为贵,福带的身价也因数量日渐减少而水涨船高,而年岁越高的老年人,所编织的福带越受欢迎。

据坊间传闻,由于福带均由老人所织,福带也有“长命带”的别称。年岁越高的老年人,福气越大,百岁老人编织的福带会被称为“长命带”,更加罕见珍贵。因为并非每一位老人都会编织福带,所以有的老人会在闲暇时编织福带,既可以消磨时光,也可以把福带卖掉,攒一些零花钱。

以前在市集,不时都能见到街头巷尾有老人家叫卖福带,如今却寥寥无几。因为没有固定销售的市集和时间,人气兴旺的黄大仙诞辰成了销售福带的好选择。因而,福带在黄大仙诞辰时尤其热销,价格也会上涨。

企石方言称福带为“福带仔”,因而,把福带传给子女,一方面是把自己的福气传承给子女,取“福泽深厚”之意,另一方面是希望“福带仔”可为子女带来孩子,延绵后代。

“其实福带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现在年轻人不愿学,我们这些老人,年岁大,这些年已经没了好几个了,所以就越来越少人会编。我们给儿女送福带,也是送份心意,图个吉祥而已。”

特写

耄耋老人巧手编“福带”

希望能给后人传承福气

初见姚婆婆时是在一个明媚的午后。

在村干部带领下,我们来到姚婆婆的家。

只见身着蓝紫色花布衫的姚婆婆,正在家门前低头全神贯注地编着福带,夹杂着银丝的头发被她整齐地梳到脑后。老人家很专心,连我们靠近,她都没有发现。

整条正在编织的福带被固定地环在一张长木凳上,木凳上用绳子固定了一个形似巨型木梳的带齿缝木头,各色羊毛丝线被整齐地穿插其中,被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面九股,下面十股,每一股丝线都有6至10条不等的羊毛细线,颜色以中间为轴对称排列,这样织出来的福带图案样既对称又美观。

姚婆婆用右脚压住福带的一头,不时轻轻抬脚放线,只见她左手拿着缠绕着红线的竹片,在带子间来回穿梭,右手拿着一个光滑的小木片,每次左手的红绳绕过带子,她便用手上的木片麻利地拨过去,“哆”地一声把线压实。姚婆婆满布皱纹的双手在色彩斑斓的丝线间来回穿梭,随着她的编织,手上的木片也传出有节奏的“咚咚”声。

在宁静的午后,这一幅画面让人觉得说不出来的安宁祥和。

在边边村,像这样编织福带的老人家,还有十多人。

姚婆婆一边跟我们闲聊,手却一直没有停下来。只见她双手翻飞,福带越编越长。当被问及“为什么编织福带长度都要按照100尺来编,是否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意思”时,姚婆婆笑得合不拢口,遍布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菊花。

“可能是吧,这是以前的老人传下来的规矩,我学编福带的时候,人家就是这样教我的。可惜现在都没有几个人愿意学了。”姚婆婆表示,在她16年的编织生涯中,只有住在她家附近的一位老姐妹跟她学习编织福带。两个人有时候在天气好时,会相约到村委会门前,坐在树荫底下一起乘凉,一边编织福带一边聊天。

“现在的年轻人哪有这个闲心思去学,编福带又卖不到几个钱,还不如去上班。都是我们这些老太婆闲着织一些。之前,村里还有很多老人会织的,可是,这几年,年岁大了,有好些个都不在了。”姚婆婆提起此事,不禁发出感慨,编织的速度也慢了下来。

“其实福带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我们这些老人家,年岁大,这些年,已经没了好几个了,所以就越来越少人会编。我们给儿女送福带,也是送份心意,图个吉祥而已。”

说罢,姚婆婆停下手来,在福带上来回轻抚,右手腕上,刻着“福寿安宁”字样的银镯子,在阳光下显得越发锃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