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这些疾病注意预防(这种夏天的多发病本可以避免)

夏天来了这些疾病注意预防(这种夏天的多发病本可以避免)(1)

淄博产妇捂月子中暑身亡的新闻报道

近几日的高温天气,导致不少人中暑住院。7月9日,山东淄博一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因为中暑,最后不治身亡。送医时,产妇体温高达40多度,心脏和肝脏都有不同程度损伤。家人曾解释,为坐好月子,家里不开风扇、空调,产妇穿着长袖长裤,还盖被子。遗憾的是,经医院全力抢救,产妇最终还是不治身亡。

最近一则“淄博产妇坐月子中暑身亡”的新闻让人感到万分惋惜和悲痛,如何科学预防中暑这个老话题又摆在我们面前。近日三伏天到了,各地开始进入高温模式,中暑的发病又进入高峰期。预防中暑的道理貌似大家都懂点,但还是每年有人因为中暑而丧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众对中暑了解不足,从而对疾病预防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人为什么会中暑?

中暑的定义:指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2 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

表现,体温可升高至 38.5℃以上。

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物理降温对症处理。

3 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 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肌肉中的含盐量低可能是造成热痉挛的原因。

  •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重症中暑发病严重,脱离高温现场后应迅速送医院治疗,医生根据情况给予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以及其他对症治疗。

如何预防中暑发生?

如果用一句话简而言之,中暑就是环境高温传导或人体散热不充分导致体温升高造成的。所以中暑的预防原则就是:凡是一切有利于降温、散热的事情都要做,凡是不利于降温、散热的事情都不要做。

1 喝水

人体任何时候都需要喝水,在高温环境下就更要强调喝水。水进入人体后,可以吸收储存大量的热量。人体通过汗腺发汗蒸发可以散失热量。此外,血液中的水分通过肾形成尿排出体外时,也可以带走热量。不断的喝水,就可以不断地将体内热量带走。

喝水不要一次性暴饮,应该少量多次喝。喝水应该喝温开水,不要喝咖啡、浓茶、含酒精类饮料,因为咖啡因、茶多酚、酒精都可以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脏的血流量,从而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促进水分从泌尿系统流失。

在高温条件下,体内通过大量出汗散发热量。大量出汗造成盐分和矿物质的大量丢失,因此可以饮用运动饮料(如脉动)来补充钠盐和矿物质。

2穿着合适衣服

在户外时要穿浅色的、宽松、轻薄的衣服。在日光下,浅色衣服吸收光热量比深色衣服少。宽松、轻薄的衣服则利于人体散热。在烈日下可以佩戴宽帽檐的遮阳帽,太阳镜,并涂抹SPF15或以上的防晒霜(UVA/UVB防护)。

3尽量待在阴凉的环境,必须外出的要计划好行程

高温天气里应尽量在室内活动,能待在空调房就基本上不会有中暑之忧。外出时,可以借助商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避暑,哪怕只是待上一小段时间,也可以很好的帮助降温。使用电扇可以暂时缓解热感,然而一旦气温升高至32摄氏度以上,电扇就基本上没有了带走热量的功能。用凉水洗脸、擦拭身体,或待在空调房里是最好的降温措施。

高温天气里应尽量避免外出。如果一定要在室外活动,最好避开正午时段,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并且尽量多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避免太阳直晒。

4中暑高危人群

在其他同等条件下,老年人、婴幼儿、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对更易中暑。这是因为这些人群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也低。

但这不代表其他人就可以掉以轻心,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即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发生高温中暑,不及时治疗甚至导致死亡。

5注意饮食和休息,学会适应环境

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但要注意,高温环境下人们更需要摄取足够的热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好这些细节,在同等条件下,人体相对不会轻易中暑。

温度突然的变化,比如初夏的第一波热浪,会使人们的身体倍感压力。要让自己的身体慢慢习惯这样的变化。这样对高温有更好的耐受力。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生活的人,应当有意让自己接触一些高温环境。适当关闭一段时间的空调,清晨或傍晚到户外活动。这样有利于锻炼自己的耐热能力。如果需要去更炎热的地方出差或旅行,请用几天的时间适应当地的气候,然后再进行那些强度大的工作或激烈的运动。

6任何时候不要让小孩单独留在汽车内

据统计,美国自1998年以来有721名儿童死于被单独留在车内而中暑死亡。在我国尚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可靠数据,但经常可以看到儿童因疏忽被单独留于车内的新闻报道,根据推测这个数字恐怕会更大。在美国父母因疏忽把儿童单独留于车内而致儿童伤亡,可被司法部门检控追究刑责。

关于汽车内温度的有以下关键数据:

  • 封闭的车内温度可以在10分钟内上升约11℃

  • 环境温度为15℃时,封闭的车内温度可以达到43℃,即可使小孩子发生中暑

  • 体温长时间处于41.5℃以上可致儿童因中暑死亡

事实上,留在封闭车里的任何人都有严重中暑甚至死亡的风险,而婴幼儿和儿童的风险显然更大。因此,当家长与孩子一同驾车出行时,请一定注意以下事项:

  • 永远不要把婴幼儿或儿童留在停放好的车里。即使车窗留了缝隙,也不要这样。

  • 时刻提醒自己还有一个孩子需要照料。

  • 当停好车辆准备离开时,请确认随行的所有人都已经下车。不要忽视睡着的孩子。

夏天来了这些疾病注意预防(这种夏天的多发病本可以避免)(2)

中暑是可以预防避免的疾病,只要公众提高认识,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就可以避免中暑带来的病痛乃至伤亡。特别是对于婴幼儿、儿童、产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以及户外职业者,更应提高警惕,科学预防中暑,防范于未然。

参考资料:

1. 《公众高温中暑预防与紧急处理指南(2014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3.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safety-prevention/on-the-go/Pages/Prevent-Child-Deaths-in-Hot-Cars.aspx

4 http://noheatstroke.org/

更多科学靠谱的医学科普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悬壶小儿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