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

北溪2号冒气,俄乌冲突持续升级…是不是要打核大战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不少小伙伴就好奇了——按道理说,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大民族,不仅都属于“东斯拉夫民族”后裔,在文化领域也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甚至还有着长达300余年的“同属一个国家”的历史。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到了今天,两国的关系怎么变得这么不对付了?今天,我就跟大家简单聊聊这件事。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1)

今天的乌克兰,无疑处在十字路口

1)为什么乌克兰要主动“加入”沙皇俄国?

1)俄乌两大民族的“共同源流”:基辅罗斯

公元9世纪末,以东斯拉夫民族为主题的基辅罗斯,在东欧平原上强势崛起。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955/960年—1015)出于政治需要,在迎娶了拜占庭王朝的安娜公主后,正式宣布“东正教为国教”(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什么是俄罗斯东正教?)。

在今天看来,东正教的传入,不仅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宗教环境,更让斯拉夫民族(尤其是俄罗斯人)的精神气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拓展阅读:一文综述: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2)

罗斯受洗

弗拉基米尔大公之子雅罗斯拉夫一世(约978—1054,被后世尊称为“智者”)即位后,基辅罗斯的国力进入巅峰期。

就拿基辅罗斯的版图来说,东至伏尔加河口,西抵喀尔巴阡山脉,北起拉多加湖,南近黑海,是当时欧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外交领域,基辅罗斯与拜占庭王朝、西欧基督教国家乃至一些阿拉伯国家,均保持着比较密切的政治和贸易领域的往来。

由此可见,这段灿烂辉煌的历史,一举奠定了俄乌两国具备共同文化基础的格局。因此直到今天,两国依然以“基辅罗斯的继承者”自居。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3)

乌克兰格里夫纳上的雅罗斯拉夫一世

2)基辅罗斯的分裂和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遗憾的是,伴随着雅罗斯拉夫一世的去世,基辅罗斯的颓势就开始显现了出来。进入11世纪中期,整个国家分裂为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公国。

尽管在12世纪初,弗拉基米尔二世(1113—1125)曾试图恢复国家统一,但并未取得成功。进入12世纪30年代以后,统一的基辅罗斯已经不复存在。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4)

基辅罗斯的分裂

“长子西征”结束后,拔都建立了金帐汗国拓展阅读:读书笔记:“赛因汗”拔都,到底有多能打?)。其中,基辅罗斯东北部的各个公国,均沦为了金帐汗国的“属国”。

1328年,取得“弗拉基米尔大公”头衔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1288—1340),取得了代表金帐汗国向其他公国征缴贡赋的权限。这就意味着,在金帐汗国的“罗斯属国”当中,莫斯科公国不仅地位最高,还赢得了“猥琐发育”的机会。

时光荏苒,到了1547年,大公瓦西里耶维奇(1530—1584)加冕称沙皇,史称“伊凡雷帝”。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俄罗斯人不仅彻底摆脱了金帐汗国的统治,莫斯科公国也成为了东北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拓展阅读:读书笔记:蒙古人是如何影响俄罗斯的?)。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5)

伊凡雷帝

3)饱经摧残的乌克兰

因为地处偏远,基辅罗斯西南部的各个公国,侥幸逃过了蒙古铁骑的摧残。不过,在进入14世纪之后,他们终究没能躲过被异族政权统治和压迫的魔抓。

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合并,成立了以波兰为统治主体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在经过一系列的对外征服后,今天乌克兰西部的广大地区,都被纳入到了联邦的版图;至于南方的部分地区,则处于奥斯曼土耳其以及克里米亚汗国的控制之下。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6)

1569年卢布林联合(绘于1869年)

对于境内的乌克兰人,波兰殖民者们实行着极为严苛的殖民统治。

首先,一直对乌克兰肥沃土地垂涎三尺的波兰统治阶层、贵族和地主们,不仅在这里大肆圈地、修建庄园,还禁止当地农民私自开垦荒地

失去土地的乌克兰农民,只能依靠给地主“打工”糊口度日。到了16世纪中叶,他们彻底沦为了地主的“私产”,丧失了向法院控告地主的权力

其次,波兰殖民者们不仅向乌克兰人征收诸如住房税、教堂税、军队税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还极力限制城镇中乌克兰人的人口数量,进一步压缩了乌克兰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第三,波兰殖民者在当地大力推行天主教,残酷迫害东正教教徒。“波兰的神职人员们声称,信奉东正教的人是狗、东正教仪式是狗的仪式,东正教神父是分裂派教徒”,“他们禁止天主教徒与东正教徒通婚,除非后者主动皈依天主教信仰”。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7)

巅峰时期的“波兰—立陶宛联邦”

4)乌克兰与沙俄的“合并”

波兰殖民者推行的一系列歧视和压迫举措,激起了乌克兰人民的强烈反抗。从17世纪20—30年代开始,反对波兰统治的起义一直此起彼伏。

1648年,乌克兰境内爆发了由哥萨克盖特曼(哥萨克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头衔,地位仅次于君主)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声势浩大的民族起义。与此同时,他一直在寻找可靠的盟友,旨在共同抗衡波兰。

不过,周边的大多数国家,都显得不太靠谱。首先,他们与奥斯曼土耳其、克里米亚汗国的关系一直都比较微妙。因此,上述两国肯定不能选;其次,周边的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特兰西瓦尼亚公国,不仅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还都与波兰交好,与之结盟更是无稽之谈。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8)

赫梅利尼茨基,乌克兰哥萨克首领,1648-1654年反抗波兰统治的乌克兰民族起义领袖

在经过一系列的权衡和斟酌之后,赫梅利尼茨基决定与“本是童根生”的沙皇俄国结盟。

1654年初,双方在基辅近郊的小城佩列亚斯拉夫,签署了关于“俄乌合并”的《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协议的要点如下:

  1. 在承认沙皇的最高权力的基础之上,乌克兰基本享有独立国家的所有权利,比如传统的哥萨克制度和最高权力机构拉达(类似于国会会议),均得以保留;
  2. 盖特曼依然享有哥萨克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哥萨克有权选择盖特曼,但需要在第一时间向沙皇通报选举结果;
  3. 哥萨克军团的建制、市民和农民选举的地方行政机构、财政和税收制度以及独立的司法机构均得以保留;
  4. 哥萨克的特权以及市民和农民享有的一切权利,均得到了沙皇的承认。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9)

在佩列亚斯拉夫国家历史民族自然保护区呈现的施诺克展

5)《佩列亚斯拉夫协议》背后的争议

一言概之,《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是界定俄乌两国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遗憾的是,在苏联解体后,这一协议激起了俄乌两国的“口水大战”。

乌克兰主流学界认为,协议的签订是“乌克兰国家的严重错误和战略失策”,其结果是“让乌克兰人彻底失去了国家和民族独立的机会”。

作为乌克兰人发表的观点,俄罗斯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两国的合并是乌克兰“自己的选择”,且从未给沙俄带来实际利益(如长时间与波兰处于战争状态)。一些学者甚至指出,“乌克兰人应当对沙皇接受‘合并’表示感谢,而不是抱怨”,“沙俄与乌克兰的合并举措,就像给溺水的人投去了救生圈”。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10)

阿列克谢一世(1629—1676)的对外扩张,为沙俄的复兴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2)沙俄统治下的乌克兰

1)乌克兰“自治制度”的危机

事实上,俄乌合并后,沙俄一直试图取消乌克兰的自治制度。北方战争(18世纪沙俄与瑞典的战争)爆发后,乌克兰盖特曼伊万·马泽帕(1639—1709)主动向彼得一世提出,希望官方能派遣军队“保护乌克兰”,共同抵抗瑞典的入侵,但遭到了对方的严词拒绝。

坦诚说,彼得一世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中关于“沙俄负责保护乌克兰”的条款。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的隔阂变得越来越深。愤懑不平的马泽帕,最终决定与瑞典结盟,共同反对沙俄。

遗憾的是,马泽帕的军队在1708年被沙俄军队击败,而他本人也在一年后含恨而终。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11)

彼得一世(左)和乌克兰盖特曼伊万·马泽帕

马泽帕的叛乱,为彼得一世削弱乌克兰的自治制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在他的授意下,一个由常驻乌克兰的六名沙俄军官和一名检察官组成的“小俄罗斯衙门”,在1722年5月正式宣告成立了。“小俄罗斯衙门”的职责之一,就是全面负责对乌克兰行政、税收和造船业进行“指导”和监督工作。

与此同时,彼得一世还下令,盖特曼事务的主管部门,由外交衙门“转移至”参政院。这就意味着,“乌克兰事务”从“外事”正式转变为“内政”,“乌克兰成为了沙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接替马泽帕盖特曼职务的斯科罗帕茨基十分清楚,乌克兰的自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多次主动恳请彼得一世,希望他“收回成命”,但遭到了对方的无情拒绝。深感无力的斯科罗帕茨基,最终抑郁而终。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12)

彼得一世训诫皇储

2)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铁腕改革”

彼得大帝去世后,沙俄先后经历了叶卡捷琳娜一世、彼得二世、安娜一世以及伊凡六世的短暂统治。1741年,在军方的支持下,彼得大帝的次长女伊丽莎白(1709—1762)发动政变,夺取了皇位,史称“伊丽莎白一世”。

与自己的父亲不同,在她执政期间,基本不干涉乌克兰的内部事务,甚至还在1750年做出了“恢复选举盖特曼”的决定。不过,她之所以选择对乌克兰“网开一面”,仅仅是因为时任乌克兰盖特曼格力·拉祖莫夫,是自己宠臣的哥哥。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13)

但正所谓“美好的时光一直都是短暂的”,伴随着“女帝”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的即位,乌克兰的自治制度几乎被彻底摧毁了。

待国家局势稳定后,她第一时间就将时任盖特曼罗佐莫夫斯基召唤到圣彼得堡,授意其“主动放弃盖特曼职位”。1764年11月10日,她颁布诏书,正式废除了乌克兰盖特曼机构,取而代之的是“由沙俄贵族担任总督,由4名沙俄官员和4名可靠的乌克兰人组成”的“小俄罗斯衙门”。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14)

叶卡捷琳娜二世,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二位沙皇,也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

1774年,沙俄取得了第五次“俄土战争”的胜利,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的控制权,打通了黑海出海口。这就意味着,位于乌克兰扎波罗热地区的哥萨克军队,基本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拓展阅读:狂野哥萨克:从大伊万致奥斯曼帝国苏丹的一封手书开始说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775年6月,沙俄军队突然袭击了扎波罗热哥萨克的驻地,并将其防御工事尽数捣毁。哥萨克头目们或被放逐或被遣散,普通哥萨克们均沦为了农奴,土地被沙俄贵族据为己有(拓展阅读:哥萨克是谁?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

1783年,乌克兰哥萨克军团被改造为“沙俄宪兵队”,原有的建制被彻底取消。至于没能进入宪兵队的哥萨克,成为了沙俄统治下的普通农民。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15)

扎波罗热哥萨克

1781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干脆撤销了“小俄罗斯衙门”,并在乌克兰设置了基辅、切尔尼戈夫和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克三个总督辖区。这样的举措,意味着乌克兰正式成为了沙俄下辖的一个“普通行省”。

为了加强对乌克兰的控制,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当地大力推行农奴制,将农民阶层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与此同时,她还极力拉拢乌克兰贵族,使之成为对自己忠心不二的“铁杆”。比如在1785年,女皇特饮颁布了“乌克兰贵族特权诏书”,给予了他们和俄罗斯贵族一样的地位和权利。

用发展的眼光看,这一政策是非常有效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乌克兰贵族们认为,“乌克兰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权,只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16)

哥萨克骑兵

3)乌克兰的“俄罗斯化”进程

在乌克兰自治制度被彻底废除后,沙俄政府采用了各种行政手段,对乌克兰展开了“俄罗斯化”改革。

首当其冲的,便是语言和思想上的“同化改革“。1876年5月,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签署了《厄姆斯法令》,内容要点如下:

  • 禁止在国内出版乌克兰文书籍,禁止境外出版的乌克兰文书籍流入境内;
  • 禁止在剧院上演乌克兰语剧目,禁止(乌克兰人)演唱乌克兰语歌曲,禁止乌克兰人举办乌克兰语的诗歌朗诵会;
  • 禁止乌克兰学校教授乌克兰语,俄文著述中原有的“乌克兰”一词,尽数被“小俄罗斯”取而代之。

直到1905年,《厄姆斯法令》法令才被官方废止。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17)

亚历山大二世,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六位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长子

其次,教育上的同化。1805年,在沙俄政府的主持下,乌克兰重镇哈尔科夫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学——哈尔科夫国立大学。1834年,沙俄又在基辅建立了圣弗拉基米尔大学。值得注意的是,两所高等院校均采用俄语教学。

从尼古拉一世时期(1825—1855)开始,为了减少波兰对乌克兰的影响, 乌克兰西部各级学校的授课语言,逐渐由波兰语调整为俄语。特别是镇压了1830—1831年波兰民族起义后,当地的波兰语学校被全部关闭。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18)

彼时的波兰王国,本质上是俄国的共主邦联。

第三,宗教领域的同化。因长期接收波兰文化的辐射与影响,很多生活在乌克兰西部的乌克兰居民信奉希腊天主教。

起初,沙俄政府对天主教会比较宽容。不过,在得知天主教会上层声援了波兰民族起义后,这些天主教会被全部查封,教区也被移交给了俄罗斯东正教会,相关的宗教学校也被全部取缔了。

4)同一段历史,迥异认知与记录

在主流的乌克兰历史教科书中,编著者们尽管没有将这一时期的历史与“殖民”挂钩。但他们依然义愤填膺地表示,沙俄的统治是“对乌克兰民族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比如《乌克兰史》一书中就如是写道:

“19世纪上半叶,乌克兰贸易结构具有明显的原料化特征。从乌克兰运出的是农产品和原料,运入乌克兰的则是纺织品等工业品”。

“农奴制改革后,乌克兰的铁路建设,也具有明显的殖民地特征。沙俄首先修建的不是乌克兰各城市之间的铁路,而是连接乌克兰与莫斯科工业区的铁路。”

“在沙俄统治下,乌克兰教育事业出现明显倒退。1897年,乌克兰民众识字率只有13%。反观生活在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居民的受教育比例,是乌克兰人的2倍多。”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19)

乌克兰农田

对于乌克兰学界的观点,俄罗斯的学者们提出了质疑。比如学者安德烈·斯塔维茨基认为:

“在17—18世纪,乌克兰祖先居住过的地方有的已经是俄罗斯土地,如斯洛博让希纳;有的是自愿并入沙俄的领土,像左岸乌克兰;有的是因俄土战争等原因并入沙俄后被开发的土地,像新俄罗斯。沙俄不仅让乌克兰摆脱了被波兰统治者奴役的命运,还维持了乌克兰社会的稳定。”

“从经济角度看,乌克兰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沙俄控制。在沙俄管辖下,乌克兰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建立了很多港口和城市,其经济发展速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全俄平均水平。”

“从语言文化方面看,尽管沙皇政府采取了限制乌克兰语言和文化的措施,但在苏联时期,乌克兰语仍然在乌克兰享有国语地位,所有乌克兰学校均采用乌克兰语教学。”

“最为重要的一点,以乌克兰自身力量,很难在大国夹缝中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更谈不上向周边扩展领土。正是由于历史上俄罗斯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不断开疆拓土,才让今天的乌克兰拥有了广袤的国土。”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20)

身着传统服饰的乌克兰女孩

3)苏联时期的乌克兰

二月革命(1917)爆发后,沙皇政府被推翻。在后续的4年,乌克兰进入了黑暗的政治动荡期。具体而言,德国、奥匈帝国、临时政府、邓尼金(白军)势力、波兰等势力,犹如走马灯一般,相继出现在了乌克兰的历史大舞台。

1)近代乌克兰的历史变迁

一开始,乌克兰民众们曾寄希望于外部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遗憾的是”,几乎无一例外,所有的外部势力都没有协助乌克兰人“独立建国”的意愿,他们只想将乌克兰的土地“收入囊中”,(拓展阅读:一文综述:外蒙古独立的前世今生)。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21)

“拼图”乌克兰(图片via:地球知识局)

1917年底,东乌克兰地区建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18—1920年间,位于西乌克兰的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地区相继被波兰占领。 1922年,东乌克兰,即“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国之一,西乌克兰则沦为了波兰的殖民地。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波兰军队迅速崩溃。9月17日,斯大林以建立东方防线为由,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攻波兰东部,并占领了西乌克兰。次日,苏德两国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瓜分了波兰。11月,东西乌克兰实现了“合并”。

在“加入”苏联”的近70年间,乌克兰和其他加盟国一样,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其中吗,属于俄乌两个民族的“共同史”,一直掺杂着恩怨交织的复杂记忆。直至今日,围绕苏联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两国一直争论不休(拓展阅读:一文概览:苏联兴衰的历史轨迹)。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22)

巅峰时期的苏联疆域

2)乌克兰大饥荒

为了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从1928年开始,苏联开启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工业化的实现,是靠着牺牲农业的巨大代价换来的。

为了筹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苏联不仅向国际市场出口了大量粮食,还采取行政甚至是武力手段,在各地推行农业集体化。坦诚说,这种激进式的农业改革,对乌克兰的农业生产活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粮食产量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可即便如此,苏联中央对乌克兰的粮食征购指标依然居高不下,最终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1932—1933)。有数据显示,乌克兰在这场饥荒中至少死亡了300—350万人(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什么是“乌克兰大饥荒”?)。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23)

大饥荒中的乌克兰人

苏联解体后,这段残酷的“饥荒史”,一下子“升级”为了敏感的政治问题。

2003年9月,时任总统库奇马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乌克兰发起的设立大饥荒死难者纪念日活动”。2006年11月28日,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立法,认定1932—1933年的大饥荒“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

2010年1月,乌克兰基辅上诉法院认定,由斯大林、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亲自策划”的大饥荒,是“蓄意”对乌克兰民族实行种族屠杀。乌克兰历史教科书的一些编著者们认为,“发生于1932—1933年大饥荒,是莫斯科(苏共中央)故意制造的,目的是压制乌克兰人独立愿望。”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24)

2014年纪念乌克兰大饥荒活动

对于乌克兰提出的“种族灭绝”观点,俄罗斯学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质疑。

首先,相关的档案文献,无法证实农业集体化政策及相关措施的推动,“旨在消灭乌克兰民众”。他们认为,大规模出口粮食导致民众饥荒的现象,并非是斯大林时期特有的现象。1887—1891年,沙俄政府为了换取外汇,出口了1000万吨粮食,导致整个国家发生了大面积饥荒(1891—1892)。

其次,如果大饥荒真的是“种族灭绝”行为,斯大林一定会拒绝向乌克兰提供任何援助。但实际情况是,大饥荒发生后,斯大林向乌克兰提供了一定的粮食援助。

第三,大饥荒不仅造成了乌克兰农村人口大量减少,苏联其他地区的农村人口也急剧减少。数据显示,30年代初爆发的饥荒,导致哈萨克斯坦农村人口减少30.9%,伏尔加河流域减少23%、乌克兰减少20.5%,北高加索减少20.4%。

另外,因未完成粮食交售任务而没收农民所有粮食的现象,不仅在乌克兰出现过,即便在俄罗斯境内也普遍存在。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25)

乌克兰当地的“救济营”

3)如何评价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

二战爆发后,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议定,在与德国瓜分波兰的同时,“兼并”了西乌克兰。

苏德战争爆发后,乌克兰境内的民族主义者们,旋即发表了“乌克兰独立宣言”。他们表示,自己“愿与德军合作,共同抗击苏联”。

但是,纳粹德国在占领了乌克兰之后,在大肆逮捕当地的共产党员和犹太人的同时,还残酷镇压了不少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武装。于是,一些“绝望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们,在1942年秋组建了“乌克兰起义军”,将苏联和纳粹德国统统视为作战对象。

1944年11月,乌克兰全境被苏军解放。不过,苏军在进入西乌克兰后,遭到了以“乌克兰起义军”为代表的多支民族主义武装的强烈抵抗。直到1947年,当地的大规模抵抗活动才宣告停止。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26)

电影《沃伦》的剧照,红黑旗帜是乌克兰起义军(UPA)的旗帜

伴随着俄乌关系的日益恶化,关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斯捷潘·班德拉(1909—1959)的“定位”,也成为了双方争论的焦点人物。

二战爆发后,为了实现乌克兰“独立建国”的梦想,斯捷潘·班德拉一度与纳粹德国展开了合作,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把“消灭波兰人、犹太人和俄罗斯人”视为终极目标。二战结束后,他留在联邦德国,继续从事反苏斗争。1959年10月,他在慕尼黑被苏联间谍暗杀。

为了纪念这位“乌克兰主义者”,很多西乌克兰的城市和乡村,都为他建立乐纪念碑,不少街道也均以他的名字命名。2009年9月,乌克兰发行了“班德拉诞辰100周年的主题纪念章”。2010年1月22日,即将离任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签署命令,授予斯捷潘·班德拉“乌克兰英雄”的称号。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27)

斯捷潘·班德拉

乌克兰官方纪念班德拉的一系列举措,引起了广大俄罗斯民众的强烈愤怒。民意调查显示,37%的俄罗斯民众认为,班德拉“是恐怖分子和杀人犯”。时任俄联邦上院副议长尤里·沃罗比耶夫更是气愤的表示,尤先科的做法“简直下流无耻,如果我们的父辈和祖辈们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在坟墓里转过身来。”

不过,让俄罗斯人气愤的事情远不止这些。1944年7月27日,是乌克兰西部重镇利沃夫解放的日子。但是,乌克兰官方却将这一天视为“莫斯科集权制度开始统治热爱自由的乌克兰人民的日子”。

2005年4月9日,10位乌克兰历史学家联名致信总统尤先科,建议应该“取消相应的庆祝活动”,因为这“不是乌克兰人的节日”。他们甚至提出,“红军老战士不应被认作新乌克兰的主要英雄”,“因为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才是主要的英雄”。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28)

向红军老战士行“纳粹礼”的乌克兰年轻人

4)战后乌克兰的恢复和发展

对于战后乌克兰的重建和发展,俄罗斯学界主要强调的,既有苏联做出的种种努力,也有乌克兰在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当然,对于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大多采取轻描淡写或回避的态度。

与俄罗斯不同,乌克兰学界主要强调的是“苏共中央对乌克兰的歧视与压迫”拓展阅读:一文概述:苏联民族政策的演变轨迹)。在乌克兰的历史教科书中,相关的记述可谓比比皆是:

“几百年奴役下的生活,不仅破坏了乌克兰的文化、也破坏了乌克兰的自然环境。在此期间,异族(俄罗斯)统治者白白掠夺和消耗我们土地上的财富,而不顾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对乌克兰来说,最大的不幸是切尔诺贝利核灾难。要知道,核污染是最严重、最持久的污染,这是对乌克兰的犯罪行径。由于核事故,周围环境成为可怕疾病的诱因。”

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什么打起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29)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联合乌克兰、白俄罗斯最高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别洛韦日协议》

4)尾声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到了今天,不少俄罗斯人依然将乌克兰视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2008年4月,普京在北约峰会上就对美国总统布什说道:“乔治,你不了解,乌克兰甚至算不上一个国家。乌克兰是什么?它的一部分领土属于东欧;而且相当一部分领土是我们赠予的。”

俄罗斯人傲慢的心态,让乌克兰人极为不爽。因此,不少乌克兰人认为,“乌克兰人必须提防俄罗斯人的傲慢心理”。因此,乌克兰政府的对外政策,不仅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疏俄色彩”,还频繁向欧美靠拢,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国家利益拱手相让。

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只能希望双方能回到谈判桌前,用推动问题的政治手段,将冲突的扩大和升级“掐死”在谈判桌上——愿世界和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