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风俗包饺子由来(过年吃饺子风俗的由来)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民俗专家介绍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美味说到过年的吃,总是“初一饺子”打头儿,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过年的风俗包饺子由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过年的风俗包饺子由来(过年吃饺子风俗的由来)

过年的风俗包饺子由来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民俗专家介绍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美味。说到过年的吃,总是“初一饺子”打头儿。

首先从形状上来说,饺子形状像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其次从名称上来说,在大年初一的子时新旧交替,“饺子饺子”取的是辞旧迎新、迎接新春之意;另外从制作过程上来说,饺子是面粉包制馅料做成的,这个制作过程有团员合作之意;另外包饺子过程往往要家人一起,这也意味着团圆;而饺子馅煮好之后形状像一个丸子,这也预示着团圆。所以过年吃饺子寓意着辞旧迎新,招财进宝,团团圆圆,红红火火。

提到饺子这种食品的由来,就要提一提东汉末年的瘟疫大流行。史料上记载汉献帝在位期间,天下连续爆发瘟疫,大家熟知的“建安七子”有4位都是死于这场瘟疫的。另外我们看到很多三国人物都英年早逝,比如郭嘉、法正、周瑜、鲁肃、还有吕蒙,这些人的英年早逝十有八九都和那场大瘟疫有关系。在赤壁大战过程中,曹操烧船撤退,一方面是因为遭受了火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遭到了瘟疫的袭击。军中爆发瘟疫,士卒大面积感染,整个曹军的战斗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曹操才采取了撤退的措施,烧船也是为了消毒。按照历史规律来说,“大疫必有大医”,东汉末年出现了三位神医,分别是张仲景、华佗和董奉,这三位被称为“建安三大神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当中就提到了,他的家族鼎盛时期人口超过200多人,但是在10年之间有2/3的人死于瘟疫流行,张仲景自己下定决心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在给老百姓看病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人感染瘟疫是由于自身免疫力比较低,能量不足,身体寒凉。而且东汉末年气候也出现了异常,平均气温就是比较低,到了冬天天气特别寒冷,而且寒冷的气候还影响了农业生产,庄稼欠收,老百姓缺衣少食,在饥寒交困之下,当然体质下降就容易感染瘟疫。而且很多人的耳朵还被冻伤了,这个就属于能量不足,末梢循环不好。

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张仲景就发明了一种给人们增加能量,加强营养,改善体质的食品,这种食品叫“祛寒娇耳汤”。就是用羊肉做馅料,拿面皮包裹,包成耳朵的形状,再放上胡椒一类的辛辣的食材,然后在热汤当中煮熟,趁热吃下去,一下子就可以驱走寒凉,增强体质。

张仲景亲手制作这种“祛寒娇耳汤”,然后免费分发给老百姓,这样的活动在春节前后也一直在坚持进行。所以人们在春节吃饺子,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他发明的“祛寒娇耳汤”,就是我们今天吃的饺子的雏形。我们中国的很多年俗都符合这样的规律,起源于秦汉,普及于唐宋,流行于明清。吃饺子这件事也不例外,唐代管饺子叫“月牙馄饨”,宋代叫“角子”,这个“角”是三角的“角”,元代和明代饺子又称为“扁食”,到了清代还把它称为“煮饽饽”。

过年吃饺子还有增强体质,吉祥安康之意。饺子这种食品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对新的春天的美好祝愿。这种食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种小麦的地方就吃饺子,那产糯米的地方就吃汤圆。张仲景是河南人,河南是小麦的产区,所以他的“祛寒娇耳汤”就是用面粉制作的。(来源于赵玉平公众号平讲平说,有增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