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华诞七十年(咬文嚼字从祖国70华诞)

□李淑章

近来,看到网上与微信中频频出现“庆祝祖国70华诞”的说法,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觉得有必要也有责任说几句话。“华诞”就是生日,那么,说“庆祝祖国70华诞”,就是庆祝祖国70岁生日。这样看来,说“祖国70华诞”,岂不是说,祖国才70岁吗?这显然是不妥的,甚至是荒唐的。

若问:那该怎么写呢?答曰:写成“新中国70华诞”,也可以写成“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在这一点上,《人民日报》与中央电视台的表述是正确的。

大家知道有一首歌,其中有一句,原来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来毛泽东同志让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为,新中国与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同样,祖国与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由此,我联想到这些年来在语言方面出现的不少问题,于是就顺便举一些例子说说,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一、宣传栏、告示、书法作品上的错误

祖国华诞七十年(咬文嚼字从祖国70华诞)(1)

第一张图

举几个我亲自拍摄的与别人拍摄的照片上的例子。第一张照片,读者看到图片左上角的文字便一目了然。

祖国华诞七十年(咬文嚼字从祖国70华诞)(2)

第二张图

第二张照片,是告诉群众什么呢?按照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我对你的惩罚是随心所欲的,不遵守任何法律的;这样的公告居然也敢堂而皇之地贴到大街上!

祖国华诞七十年(咬文嚼字从祖国70华诞)(3)

第三张图

第三张图片,“扫黑除恶的势力”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按标语所表达的意思理解,那就是不好的。你看,写标语的人明明说要“坚决打击”它呀:“坚决打击扫黑除恶的势力”!天哪!这分明是在号召黑社会,要坚决同我们的“扫黑除恶”做一番较量呢!

祖国华诞七十年(咬文嚼字从祖国70华诞)(4)

第四章图

第四张照片,大概是某“书法家”的大作:“名厨烹美味,八方宾客来”。可是,请读者看看,那个“烹”字居然多写了一横。

至于,某医院把“换肾室”写成“换臀室”,某商店把“本店不坑人”写成“本店不啃人”,把“人造革鞋”简化为“人革鞋”等,还有不少人把“校对”中的“校”(jiào)读成“xiào”,把“莘莘学子”中的“莘(shēn)”读成“xīn”等,那就更不必多说了。

二、用错成语的例子

(一)成语误读举例

例一、呼天抢地与创巨痛深的误读。

呼天抢地中的“抢”读qiāng,不读qiǎng;意思是撞。呼天抢地,形容遇到极其悲伤之事时,口呼天、头撞地的样子。创巨痛深中的“创”读chuāng,不读chuàng;意思是伤。创巨痛深,形容遭受了极大的伤害与痛苦。其他如“创可贴”“微创手术”“重创敌人”等,都读chuāng,不读chuàng。注意:创,这个字表示伤的意思时,都要读作chuāng。

例二、静若处子的误读。

静若处子中的“处”读chǔ,不读chù。处子,就是处女。处女的读音与处子相同。

这里顺便讲讲处子与处女的异同。处女,多指未出嫁、未曾有过性行为的女子。“处”字,有时用来比喻初次的、未经开发的。比如,处女地,是指未开垦的土地;处女作,是指作者最初创作和发表的作品。现在,又有新词儿了,叫什么“处女秀”,好像多指第一次参加某一项什么活动等等。

处子,最初的含义恐怕是指处士。所谓“处士”,是指有才德而隐居不去做官的人。如《后汉书·逸民传序》中就有“处子耿介,羞于卿相等列”的句子。意思是说,处士们性格耿直,在奸臣掌权的时候,觉得同他们一道是羞耻,所以不出来做官。

处子也指处女。千万注意:处子并非指未结过婚的男孩子,恰恰相反,指的也是女孩子,它和处女的意思完全一样。上面所举“静若处子”,往往同“动若脱兔”合在一起,就成了“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子,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孙子的意思是说,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可麻痹敌人,使其敞开营垒,不设防备;一旦行动起来,就像挣脱束缚的兔子那样敏捷。

再举一个处子当处女讲的例子。鲁迅写的《雪》中有这样的句子:“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鲁迅用“处子的皮肤”来形容雪的颜色。处子,即处女。有人认为“处子”指小伙子,那可是大错而特错的呀!

例三、不肖子孙的误读。不肖子孙中的“肖”,读xiào,不读xiāo。肖,当像讲;不肖,即不像,不好、不贤。不肖子孙,指不能继承祖、父事业或违背祖、父遗志的子孙。

例四、博闻强识的误读。

博闻强识中的“识”读zhì,不读shí。识,就是记的意思。博闻强识,意思就是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下面这几个词中“识”也读 zhì。

款识:一是指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二是指在书画上的题名。

标识:即标志,指生活中人们用来表明某一事物特征的记号。

以前各种词语工具书包括《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是这样解释的。可是,有人注意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竟然除承认“标识”即“标志”外,却又另列词条“标识”,注音为biāo shí,义项有二:1.标示识别,接着举例:秘密等级是标识公文保密程度的标志。2.用来识别的记号,接着举例:商标标识

发文机关标识。

我觉得《现代汉语词典》随意把本来意义相同读音也相同,只是形体不同的两个词如此折腾,只能造成混乱。希望该词典再版时,恢复原来的解释。

(二)成语误书举例

例一、仗义执言写成了“仗义直言”。仗,凭借;执,坚持;执言,说公道话。这个成语,指能伸张正义,敢说公道话。不是指说话直来直去。

例二、铤而走险写成了“挺而走险”。铤,快跑的样子;走险,奔赴危险的地方。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不是指挺起胸脯,敢于前去探险。

例三、颐养天年写成了“怡养天年”。颐养,保养;天年,人的自然寿命。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保养身体,尽其天年。

颐的本义是下巴,如“颐指气使”:颐指,指动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指用神情气色指使人。这个成语意思是,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示意,形容某些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是贬义词。

颐,又引申为保养的意思。除颐养天年这个成语外,期颐(指活到百年)、颐神、颐志(养志)、颐爱(保养爱惜)、颐贤(培养人才)、颐老(养老)等词语中的“颐”,都是保养的意思。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就可以知道“颐和园”的含义了。

例四、出其不意写成了“出奇不意”。出其不意,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也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里的“其”是代词,指敌人,即对方。所以不能写成“奇”。

(三)成语误用举例

这里只讲误用的三种情况:

一是由于不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看到其中的某个自己熟悉的词语,就以偏概全地用了起来。

二是由于误解成语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词语的含义,造成词不达意。

三是由于不了解成语所适用的对象或感情色彩,结果曲解成语。

例一、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新手机,是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句中的“炙手可热”用错了。这个成语本来是形容某些人很有权势,含贬义。炙手,是烫手或烤手的意思,形容某个人的权势,大到站到很远的地方都觉得烤得慌。可是,某些媒体的记者或编者大概只看到“热”字,就联想到“吃香”,于是,用炙手可热去形容“吃香”的事物了。

例二、她目不转睛地欣赏着商店橱窗里美轮美奂的衣服。

句中的“美轮美奂”用错了。美轮美奂,源于《礼记·檀弓下》,轮,是高大的意思;奂,是众多的样子。这个成语本来是用来形容房屋高大而且众多的,后来用来赞美那些高大而且漂亮的建筑物;推而广之,凡是高大而丛集成群的事物也可用“美轮美奂”来描绘。而对于细小精致的事物,则不能用这个成语形容。可有些媒体竟然不去了解一下“轮”与“奂”的意思,只看到其中有一个“美”字,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用来形容一切美丽的事物。他们看到某些商品、花卉,甚至美好的景色、长相等,都想用这个成语描写。

如此下去,我真担心,将来会不会有“美轮美奂的眼睛”“美轮美奂的羹匙”“美轮美奂的巧克力”等词语出现在媒体中。呜呼,我说不出话来!

以上两个例子是用来说明第一种情况的。

例三、他上次考试时由于抄袭别人的答案,让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这次考试还不足为训,老毛病又犯了。

句中的“不足为训”用错了。不足为训,是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的意思。其中的“足”当值得讲,“训”当准则讲,不当教训讲;而上面的句子却把“训”理解为教训了。下面的句子中的“不足为训”用对了:“这个文件不足为训,因为它与国务院刚下达的文件相抵触。”

例四、你的文章不仅错字连篇,而且文不加点;实在令人生气!

句中的“文不加点”用错了。文不加点,是指文章写得好,而且是一气呵成的,无须修改。点,是涂上一点的意思,表示删去;而不是指标点符号。上面的句子显然把“文不加点”中的“点”理解为标点符号了。

以上两个例子是用来说明第二种情况的。

例五、我们的老师很了不起,他的学问渊博到汗牛充栋的程度,

句中的“汗牛充栋”用错了。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非常多,不能用来形容人。汗,是“使……出汗”的意思;充,是充满的意思;栋,指屋子的栋梁,屋子中栋梁的空间位置最高。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如果搬家时用牛拉书,书的重量可使牛出一身大汗;如果书放在屋子里时,书堆放起来可以堆到屋子的栋梁上。而上面的句子中却用来形容人的学问,那是用错了对象。

例六、值此双喜临门弹冠相庆之时,我谨代表河北师范大学空间科学与天文学系全体师生向您并通过您向贵中心全体同仁表示诚挚的热烈祝贺!

句中的“弹冠相庆”用错了。弹冠相庆中的“弹冠”,意思是弹去帽子上的灰尘。这个成语比喻某人做了官,其他人来庆贺他;或者指几个人重新被起用,他们互相庆贺。也可指坏人得意的样子。是个贬义词。而上面的句子却用来庆祝清华大学108华诞,简直是荒谬之至!这恐怕不仅是不懂感情色彩的问题。

以上两个例子是用来说明第三种情况的。

三、说说曲解汉字的问题

这些年来,看到微信上疯传什么“汉字的博大精深”“汉字里的哲学”之类的链接。这些链接所写,是对汉字的曲解,其解释没有一个是正确的。下面举几个例字,说说其谬误所在。

例一、链接解释“春”字,说:“春”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只有三日。三人为众,是为春游也。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春是会意字。甲骨文,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是四季的第一季。这与什么三日、三人风马牛不相及!

例二、链接解释“休”字,说:假如一个人成了无本之木,则可休矣。其实,休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好像人靠着树的样子。《说文解字》:“息止也。从人依木。”链接之解释,实在是无中生有。

例三、链接解释“回”字,说:看外表/方方正正/察内里/正正方方/与生俱来就是/表里一个样。这更是信笔胡写。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回,“转也。从口,中像回转形。”看篆文可知,这个字好像河水回流的样子。链接的解释使人莫名其妙。

顺便说一句,某所谓“国学大师”解释“团队”一词。居然敢说:团字是“口”字加一个“才”字,队字是一个“人”竖着一个耳朵。“团队”就是人们竖起耳朵听有口才的人讲话。

我们祖宗创造的汉字竟然被如此曲解,而不少人还信以为真,附和着,传播着,甚至赞扬着。可怕!可悲!

作者简介:李淑章,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自治区普通话测试和规范汉字工作视导员,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编辑:徐 峰

2019年第3期《新闻论坛》

本刊启事

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目前也没有官方网站,没有在线投稿投稿一说,请投稿者提高防范意识。本刊未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征稿,请投稿者直接与我刊联系。论文要求视角新颖,与媒体实践有深度结合,字数3200字、4600字、6700字三个字段,投稿邮箱xwlt0903@163.com或nmgxwlt@126.com

投稿 0471-6635549 0471-6635516 0471-663538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