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孤独与寂寞(张爱玲的一生孤独但不寂寞)

张爱玲的孤独与寂寞(张爱玲的一生孤独但不寂寞)(1)

张爱玲的一生,纠结着时代和命运、东方和西方、人生和文学、真实与虚幻,从不寂寞,却很孤独。

她去世时,房间里放着一部《红楼梦》,“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书中这一句,她必定烂熟于心。

她的小说,主题永远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荒凉”。

20多年过去了,似乎该到了彻底告别的时候——但想放下时,关于她的碎片又会变得清晰,想怀念时,却也说不清在怀念什么。

就像她说的那样,“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1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去世,房东发现时,她躺在靠墙的行军床上,脸向着门口,合上了眼睛。她身下垫着一张灰蓝色的毯子,没有盖被子。房间里的日光灯还亮着,唯一一张折叠桌倚在东墙近门的地方,厨房里搁着一把棕色的折叠椅,一具折叠梯,这就是全部家具。法医检验,她是心血管疾病去世的。走之前她已经有所准备,整理了各种证件和信件,装在一只手提包里,放到了门口。这样,发现她的人会很容易找到这些东西。

看到这一幕,也许许多人会觉得张爱玲死得很孤独,但这份简单和孤独又何尝不是她自己的选择!

1955年,35岁的张爱玲移民美国。当时,美国有一种“文艺营”,为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免费食宿。1956年3月,正在文艺营创作英文小说《粉泪》的张爱玲,遇到了美国作家赖雅。

赖雅是德国移民的后裔,年轻时就显示了耀眼的文学才华,他17岁进入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文学,后来在哈佛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中年时他投身左翼作家阵营,名噪一时。

他结过一次婚,有一个女儿,但生性奔放自由的他,很不适应婚姻的束缚,于是与女权主义者的前妻解除了婚约。在这以后,他也结交过不少动人的女友,但始终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共度余生,直到在65岁时遇到张爱玲。

张爱玲的孤独与寂寞(张爱玲的一生孤独但不寂寞)(2)

他也曾在好莱坞风光过,是颇受欢迎的剧作家。但他的晚景急转直下,多数作品得不到出版,因经济拮据入住文艺营。

张爱玲知道这一切。“他和我一样身无分文,而年纪比我大得多,似乎比我更没有前途。”但她还是爱上了赖雅。也许在她眼里,遇到一个懂自己的人,比其他什么都重要。赖雅是懂她的,这就足矣。

1956年8月18日,65岁的赖雅和36岁的张爱玲在纽约结婚。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见证了他们的结合。但这场婚姻并没有如她们期待的那样,或许于张爱玲更是一种生活的重负。因为婚后两个月,赖雅就中风了。12月,赖雅病情加重,脸部麻痹,几乎无法说话。尽管赖雅向张爱玲保证自己不会离她而去,但张爱玲知道,从此两人要靠她才能活着。

当时她的收入来源只有稿费,还很不稳定。当收到1000多美元的《秧歌》剧本改编费时,她都会喜不自胜,因为这样就有钱租房了。

但她珍惜清贫生活中的真情。在她38岁生日那天,两人做了点青豆、肉和米饭,饭后一起去看了场喜剧电影,步行回家后又把剩饭吃了。张爱玲告诉赖雅,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次生日。

张爱玲的孤独与寂寞(张爱玲的一生孤独但不寂寞)(3)

1960年7月,张爱玲加入美国籍。为了完成英文小说《少帅》,她不得不去台湾和香港搜集资料。1961年,张爱玲刚到台北不久,赖雅再次中风。但张爱玲随后的5个月必须闷在香港一间极小的公寓里写剧本《红楼梦》,写到眼睛溃疡出血,却始终没有达到委托方的满意,拿不到预期的报酬。

那时,赖雅住在华盛顿,每月只有52美元的社会福利金,连房租都不够。张爱玲飞回美国时,赖雅记错了日子,提前一天到机场去接她,第二天又去了一次。之后几年,他的情况越来越糟,1963年,他跌了一跤,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家中“气氛阴郁”。1965年,他再次摔倒,股骨头断裂。之后又中风,瘫痪在床。张爱玲为了照顾赖雅,在他房间里放了张行军床。

那段日子里,张爱玲唯一的愉快,就是赖雅在精神尚好的时候给她讲好莱坞的笑话。这是张爱玲最喜欢听的八卦。

1967年4月,张爱玲受聘于马萨诸塞州康桥的赖德克利夫大学。他带病情极重的赖雅一起来到康桥。不久,76岁的赖雅去世。

一年后,张爱玲在接受采访时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对于赖雅,张爱玲是命运赐给他的珍宝。而对于张爱玲,赖雅是生命中一段苦涩的旅程,但也给了她一个短暂甜蜜的归处。

2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在上海出生,祖父张佩纶,光绪时期官至左副都御史,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生母黄素琼(又名黄逸梵)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后母孙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之女。可以说,与张爱玲同时代的作家里,没有谁的家世比她更显赫。但在这样显赫的家中,张爱玲的童年过得却并不快乐。

在1900年与1912年张爱玲的祖父母相继离世后,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逐渐走向了堕落。他经常嫖妓、养姨太太、赌钱、吸大烟,这一切荒唐的行为对受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影响的张母黄素琼而言是无法忍受和原谅的。张爱玲的姑姑也是新派女性,站在张爱玲母亲一边,在她俩劝说无用的情况下,1924年她们选择一起离开这个混乱不堪的家——相偕出国留学去了。

黄素琼走后,张志沂彻底放飞本性,他让原来养在外面的姨太太干脆住进家里。在张爱玲的记忆中,“成天出出进进的,都是姨奶奶的姐妹淘,莺声燕语,好不喧闹”。

1927年,张志沂由于声名狼藉丢掉了在铁路局英文秘书的职位,心里深受刺激,这才痛下决心,赶走了姨太太,写信求黄素琼回国。那一年,张爱玲8岁。回国后的黄素琼见张志沂戒不掉鸦片,于是决意离婚,但张志沂觉得离婚对自己是莫大的耻辱,坚决不离。

张爱玲的孤独与寂寞(张爱玲的一生孤独但不寂寞)(4)

对于父母的离婚,张爱玲曾在《私语》中写道:“他们剧烈地争吵着,吓慌了的仆人们把小孩拉了出去,叫我们乖一点,少管闲事。我和弟弟在阳台上静静骑着三轮的小脚踏车,两人都不作声,晚春的阳台上,挂着绿竹帘子,满地密条的阳光。”

就这样一直到1930年,这对曾在别人看来,是门当户对金童玉女的夫妻正式离婚。

离婚后不久,张志沂取了孙用蕃为妻,孙与张都有抽大烟的癖好,进门后孙用蕃的不仅抓紧日常开支,还一再鼓动张志沂搬到位于泰兴路和泰安路转角的大别墅里。

这时对失去母爱的张爱玲而言,她既茫然无助,又得小心翼翼,因为她不仅会受到继母的虐待,还有父亲的毒打。

1937年, 17岁的张爱玲向张志沂提出出国留学的想法,这似乎触动了他内心的伤痛,于是他毒打了张爱玲一顿,并把她锁在楼下的一间空房子里,还气势汹汹地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直到半年后1938年的一个深夜,张爱玲才逃了出去。此后,她在也没有回到过这个家。

张爱玲在家里逃出后,起初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但没想到几年后,她和母亲也会逐渐走散。1940年,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张爱玲一鸣惊人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因当时抗日战争的影响,她只得转入香港大学。

然而,母亲黄素琼在自己的游历和女儿上大学之间,选择了自己的游学,这对对张爱玲而言,意味着就断了学费。不过,在香港大学,张爱玲发奋读书,成绩优异,于是一位名叫佛朗士的英国教授私人奖励了张爱玲800港币的奖学金。

张爱玲的孤独与寂寞(张爱玲的一生孤独但不寂寞)(5)

而正是这800港币导致了张爱玲对母亲的彻底绝望。黄素琼来香港看张爱玲的时候,听说了教授给的这笔奖学金,她不仅怀疑这笔钱的来路,还拿着钱出去打麻将,全部输掉了。一直到她走的时候也没有问过张爱玲,这学期的学费、生活费怎么办。

这就使得她觉得和母亲的关系到了尽头,甚至到黄素琼去世时,也没再见她一面。1957年8月在伦敦极具凄凉的黄素琼给张爱玲写信:“我现在只想见你最后一面。”而当时在美国的张爱玲只给了母亲黄素琼一封信和100元。

一个月后,黄素琼去世,极尽凄凉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和好友。

3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1942年, 22岁的张爱玲从香港返回上海。她像一匹黑马,闯进上海文坛,势不可挡。为上海人写的香港传奇,在她笔下繁花绽放。有一天,寓居南京的胡兰成闲翻杂志,看到一篇《封锁》。他为之惊艳,读完一遍又读一遍。

从此,他心里有了“张爱玲”这个名字。

胡兰成去到上海,从苏青那里讨到张爱玲住址,然后登门拜访。张爱玲有社交恐惧症,一般不接见读者,这让胡兰成吃了闭门羹。他不甘心,留了一张纸条。不知是怎样漂亮的言辞打动了张爱玲,使其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从不开门接见,变成主动登门拜访。

两人初初相见,相谈甚欢。大部分时候,张爱玲像个好奇的小女生,听这个大自己十几岁、又比自己见多识广的男人高谈阔论。讲的人,在那里讲得津津有味。听的人,隔着茶几听得孜孜不倦。

那个初春的午后,在胡兰成家的客厅,她一坐就是五个小时。红尘攘攘,天心寂寞,谁都渴望遇到一个懂得自己的人。相比爱,懂,更珍贵,也更难得。张爱玲是水晶心肝玻璃人,胡兰成同样是“敲敲头顶脚底板亦会响”的聪明人。

面前这个男人,富有才情,而且能够读懂她的文章,他比任何人都能领会其文字细枝末节的妙处,看见其文字背后复杂幽微的心思。

张爱玲的孤独与寂寞(张爱玲的一生孤独但不寂寞)(6)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惊艳是还在懂得她之前,所以她喜欢,因为我这真是无条件。

而她的喜欢,亦是还在晓得她自己的感情之前。这样奇怪,不晓得不懂得亦可以是知音。

这样懂得,何等难得……

他去她住所回访,男欢女悦,如舞似斗。张爱玲在杂志上登过一张相片,他表示很喜欢,她便找出来赠予他,在背面写了两行字。那是她文艺的表白:“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回南京后,两人开始通信。信里,他夸她谦逊,她回了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八个字,原是张爱玲写的,说的却是胡兰成。

他对她,那份可遇不可求亦无人可替代的懂得,起初就已明了。至于慈悲,却很难说,也难以理解。事过境迁,回头再看,很多动听的甜言,很多动情的蜜语,都显得言之过早。

两人有过柔情蜜意的好时光。胡兰成喜欢洗热水脸,张爱玲特意买了五磅的热水瓶,挤一把滚烫滚烫的毛巾,穿过客厅,拿到房间递给他。一起讨论《红楼梦》、《金瓶梅》,一起欣赏高更的画作。

光阴如流水潺潺,他像在溪水吃水的小鹿。夏日黄昏,从公寓阳台望出去,上海滩红尘霭霭,她坐在他腿上,说着自己,说着彼此。吻上来那刻,她感到“他的眼睛在面颊旁边亮晶晶的像个钻石”。两人灯下对坐,傻傻地看对方的脸玩。他抚着她的脸,说道:“你的脸好大,像平原缅邈,山河浩荡。”

提及将要面临的分别,张爱玲说她恨不得把他包起来,用针线密密地缝好,然后藏起来。这种甜言蜜语,出于疼惜,也是为相守。在张爱玲笔下,战争成全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婚姻。现实中的战乱,销毁了她自己的爱情。

后来时局改变,胡兰成逃亡至江南,与假扮夫妻的寡妇弄假成真。除此,他还对在武汉办报期间搭上的护士小周念念不忘。张爱玲渐渐明白,这个男人“博爱”,富于幻想,处处留情。凭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她愿慈悲为怀,不追究他过往情债,也不介意危难之际的露水姻缘。

可是作为女人,她无法接受胡兰成在自己与小周之间游移不定。她追去温州,要他作出选择。他死都不选。在张爱玲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盛九莉让邵之雍在自己与另外一个女人作出选择,他的答复是:“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呢?”

这就是滥情男人,无赖又无耻。

离开温州那天,下着雨,张爱玲撑伞站在船舷边,涕泣良久。那一刻,她或许已做出决定。有时候,放下一个人,比被抛弃更煎熬。然而纠缠不清的感情,从来不是她想要的。

张爱玲的孤独与寂寞(张爱玲的一生孤独但不寂寞)(7)

一年半后,张爱玲寄去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

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随信寄去的,还有写编剧所得的30万元稿费。

明明应该立马提出分手,但她没有,因为“不欲增加你的困难”。明明可以分文不予,爱钱的她之所以如此慷慨,除了表达互不相欠的意思,也算仁至义尽吧。

因为爱过,所以不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谁若深爱,谁便如此。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或者没有答案。当女人爱上一个男人时,总是带崇拜的成分。就像张爱玲,她对胡兰成的爱恋,始于崇拜,止于懂得。

临水照花的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离,从开始到结束,不过短短两年。这段爱情故事,却成为后世不衰的话题。他们的收梢,就像小说中盛九莉的叹喟:“我们这真是灯尽油干了,不是横死,不会有鬼魂。”

张爱玲与胡兰成,何尝不是如此。人是矛盾的存在,未被懂得时,孜孜以求着被懂得。好不容易被一个人读懂,或者读懂了一个人,却没法好好爱下去了。

这又是为何呢?有时候,有些人,爱来爱去,爱的总是自己,还有自己心中的唯美之梦。当梦醒来,爱便消逝。当爱的感觉随风消逝,若能留有一份宽容,已算慈悲。这份慈悲,源于自己心中的懂得,也出于对人性的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