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作画构思(妙笔有神的唐代画师)

顾恺之作画构思(妙笔有神的唐代画师)(1)

很久没有动笔,而本人又偏爱人物画,因此特别想提到唐代画师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堪称珍品。在绘画理论方面,顾恺之也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重视体验观察,主张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

顾恺之作画构思(妙笔有神的唐代画师)(2)

思母寄丹青

顾恺之出世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顾恺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亲,惟自己没有。他便缠着父亲不放,问:“我为什么没有母亲?”父亲说,你怎么会没有母亲呢?顾恺之穷追不舍:“那我的母亲长得什么模样?”父亲只好耐着心思给他描述。顾恺之就是凭借父亲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每次画好之后,他都要问父亲像不像,父亲总是在肯定之后,表示遗憾。但顾恺之不气馁,仍然画笔不辍,只到父亲两眼放光,说“像,像极了”,他才满意地放下画笔。他的母亲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永生了。

顾恺之作画构思(妙笔有神的唐代画师)(3)

顾恺之笔意相通,作品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观其作品,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尤其擅长宗教题材的人物画,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也表示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状态。

顾恺之绘画作品的表达源于他内心思想的不同,他与常人的思维模式有所不同,喜爱逆向思维,《世说新语》说顾恺之吃甘蔗一反常态。别人从最甜的地方吃起,不甜了就扔掉,而顾恺之吃甘蔗从末梢吃起,越吃越甜,渐入佳境。顾恺之倒吃甘蔗节节甜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智慧。

顾恺之作画构思(妙笔有神的唐代画师)(4)

顾恺之博学多才,《晋书·顾恺之传》评:“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所谓才绝,是赞赏他的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等;画绝,特指他精于绘制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痴绝,是敬佩他不合流俗的人格精神。他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