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年依旧忆锦时(折柳是惜别是怀远)

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有才华得多,谈风景会说“春花秋月”,叙离别会说“柳岸灞桥”。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落后,与朋友、亲人或恋人离别时是很伤感的,是万分不舍的,因为这一次分别真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素年依旧忆锦时(折柳是惜别是怀远)(1)

于是在分别之际,在长亭外,在古道边,送行之人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之人,谓之“折柳送别”。

我国“折柳送别“的文化习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起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的路途中,雨雪纷纷漫天飞。很明显,这是以一个戍边战士的口吻描述与家人、朋友或妻子年初分别,年关归来时的情景。古时的杨柳就是同一种植物,也叫垂柳或垂杨,因”柳“与”留“谐音,寓意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舍不得你走,留下来吧“的意味,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远行之人一步一回头,送行之人难舍难分、恋恋不舍的心思是多么令人神伤啊!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诗歌《折杨柳歌辞五首》中写道:“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这个时候,歌辞里的对象已经由戍边士卒转向为男女分别时的描写。男主人公上马没有扬马鞭就走,而是折下一枝柳条赠给情人。“柳”谐“留”音,折柳表示希望留下之意。男主人公自己折柳更有与情人依依惜别的意味。

素年依旧忆锦时(折柳是惜别是怀远)(2)

这种“折柳送别”的民间习俗在历代文人墨客中十分流行,并成为一种时尚。唐宋时期,我国的诗词文化蓬勃发展,达到鼎盛。“折柳送别”的对象就更广了,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夫妻双方,动不动就上演一场生离死别的大戏。

唐朝时在灞桥设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都要送至灞桥才分手,并折柳相送。灞桥在古代为长安要冲之地,凡是要出入潼关和峣关者,必经过这里。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的是这样的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亭,一步一柳,送行之人到此止步,折柳送别。

素年依旧忆锦时(折柳是惜别是怀远)(3)

宋朝都城在河南开封,送别的地点都在长亭、桥头、码头或大堤上。喝酒唱歌,折柳饯行,吹笛弹奏,往往也是“情之所至,难舍难分”。柳永的《雨霖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都是写与情人分别时的不舍,分别后的相思。

素年依旧忆锦时(折柳是惜别是怀远)(4)

在古代,“折柳送别”也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柳树与其他树木相比,生命力顽强,随地可活。折柳相赠,是希望亲人或朋友到新地方后,能随遇而安,能很快融入陌生的环境中去,能像柳枝一样很快生根发芽,万事顺意。

这一文化习俗流传至今,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感情。冬奥会闭幕式上,以“折柳寄情”为主题,既蕴含了我们对各国运动员的依依不舍之情,又表达了我们对远去回国运动员的怀念与祝福之情,这正是“折柳”表达的两层含义:惜别和怀远

素年依旧忆锦时(折柳是惜别是怀远)(5)

这是中国传递给世界的浪漫,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异国他乡,于冰天雪地,激烈拼搏,挥洒汗水,赢得鲜花、掌声和荣誉后,怎么能不思念家乡呢?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详细描写了”折柳寄情“环节,还专门为外国观众做了科普。

素年依旧忆锦时(折柳是惜别是怀远)(6)

只不过,“折柳寄情”翻译成英文:Bidding Farewell with a Willow Twig,就没有这个味道了,就没有这种浪漫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