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人物珍藏版 孙友虎谈宋人年谱创作

中国以编年体记事、记人由来已久。宋人年谱以学者、文学家居多,官宦次之,宰相更少,“现存者达八十余种”(《宋人年谱丛刊》“前言”),如谱主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李纲、程颐等,皆为一流名人。今人修谱有的则强调大而全,俨然一部谱主生卒年间的断代史,内容固然大为丰富,有的却相对削弱了谱主的主体地位。年谱怎么编?我在编写《北宋吕氏“一门三相”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编年录》时尝试在谱主角色定位上多用力,突出针对性、关联性、全局性,切实把握“一主二辅”(以谱主行迹为主,以社会关系、环境影响为辅)的基本构架,呈现时代特质、个人价值,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风貌。

宋人人物珍藏版 孙友虎谈宋人年谱创作(1)

作者近照

以谱主行迹为主线,彰显特色,突出针对性

北宋吕氏家族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一门三相”,至今没有专门之年谱。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卷20《人部·望族》:“三吕:(三世宰相。夷简、公著父子平章)吕蒙正(圣功,文穆),夷简(坦夫,文靖),公著(晦叔,正献)。”不管是其为官、为学,均有独特的承接性、显著性。

明晰行迹。河南吕氏与寿州吕氏本是“一门”,源于山东莱州,关系密切。吕蒙正除早年在通州为官外,主要在京都开封三拜宰相,离开相位也以在家乡河南府治所洛阳任职为多。吕夷简的为官地,遍及山东、江苏、山西、河北等地,既有京都之寓,也有边防之所。吕公著的为官行迹,在朝一旦建言受阻,大都寻求外任,尤其是质疑王安石变法而离京,留下在洛阳的休闲期,更有在颍州、河阳、扬州等一线的奋进与思考。

准确定位。作为丞相,既有选人、任人之责,又关乎国运、民生。叶梦得《石林燕语》卷8载,国朝宰相,“七朝独相者七人”,其中吕蒙正“独相者逾年”,“(吕)夷简独相者三年”,没论及吕公著。实际上,吕公著自司马光去世,“独当国”(《宋史·吕公著传》)而理军国大事。足见“三吕”在北宋之影响。“三吕”累计在相位跨度时间长,涉及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改革,谱主总体缺乏变革精神,但吕公著对王安石变法并非持全盘否定之态度。在史料的运用上不搞取舍,秉持客观,一切以“实”论之。

彰显特色。吕蒙正首次拜相,即与开国重臣赵普搭档,他施政理念在于宽简、耿直,主张无为而治,不结关系网,举贤不避亲。吕蒙正还向宋真宗推荐吕夷简,认为其可作相。吕夷简以“智慧”著称,注重运筹关系,如范仲淹因其所上《百官图》。吕公著汲取佛学,讲究诚实、胸怀,也留下“家百官”之说。

辨明真伪。编写年谱,务必求实。吕蒙正住寒窑苦读成才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并颇有民间“高度”。蒙正“寒窑”在何处?目前有淮南之龟山、洛阳之龙门、偃师之相公庄等三种说法。据《吕蒙正神道碑》知,吕蒙正少时父母分居,吕蒙正随母居于洛中;父亲“佐边幕”,守边关。后来,移居龙门苦读成才。这说明居“洛中”相公庄,是发生在居洛阳“龙门”之前的事,有承接关系,比较可信。

宋人人物珍藏版 孙友虎谈宋人年谱创作(2)

以社会关系为纽带,理性界定,寻找关联性

家族、婚姻、师生、友人,皆为关系。单就姻亲看,吕蒙正有十子、四女,二女婿赵安仁、四女婿丁度官居宰辅。吕夷简、吕居简同娶马亮之女,吕公著娶鲁宗道之女,吕公弼娶王旦之女,吕公孺娶张士逊之女,吕希哲娶张昷之之女,吕希道娶王珣瑜之女,吕希绩娶吴充、钱喧之女,吕希纯娶宋敏求之女等,其姻亲关系位居宰辅者居多,从这一侧面可窥吕氏家族社会关系之一斑。

梳理关系。交际圈、亲友团维系着关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雍熙二年三月己未(十五日)条,“参知政事吕蒙正之从弟吕蒙亨”等举进士皆入等,因宋太宗说“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皆罢之。吕蒙亨没能考上,实为受吕蒙正的家门关系影响所致。垂帘听政,是宋朝“皇权”的别样风景,且发生过几次,其中就涉及到吕夷简、吕公著父子,吕夷简任宰相期间支持“垂帘”,吕公著则在“垂帘”下擢任宰相。

把握承接。“三吕”宰相涉及家族力量与风气指向。据《挥塵前录》卷2载,“吕文穆相太宗。犹子文靖参真宗政事,相仁宗。文靖子惠穆为英宗副枢使;次子正献为神宗知枢,相哲宗。正献孙舜徒为太上皇右丞。相继执七朝政,真盛事也。”并说,“本朝一家为宰执者,吕氏最盛,既列于前矣。”吕夷简把“为官期”推向高峰,死后配享太庙。吕公著则实现由“为官期”向为官、为学期的转变,开启“吕氏家学”。

理性界定。吕公著与王安石曾同为“嘉祐四友”,后来因变法使关系出现变数。欧阳修与吕夷简关系不合,却与其子吕公著为“讲友”,其关系定位最终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吕公著的后人吕本中在《童蒙训》中说,“正献公交游,本中不能尽知之。其显者,范蜀公、司马温公、王荆公、刘原甫也。”其中没有提及欧阳修,当有深意。

以环境影响为背景,点面结合,把握全局性

任何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时事、宰辅之变、选举等皆为环境。吕蒙正陪同宋太宗亲征,途中即任著作郎、直史馆,加右拾遗,服银绯,据《吕蒙正神道碑》载,“(太平兴国)四年代还,会帝征太原刘氏,朝于行在,道受著作郎、直史馆,旋加右拾遗,服银绯。”这说明时事往往造就英才。

以点连面。宫廷之变、宰辅之变、政策之变,事关国计民生。中国“四大发明”,宋代占其三;唐宋散文“八大家”,宋代有其五;宋代粮食生产“较汉增长百分之一百七十一,较唐增长百分之一百零六”(谢天佑、王家范《中国封建社会的再生产与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这些均与社会环境及宰辅的能动性有关。“三吕”作为宰辅任免环节中的一点,反映出用人的指向。对政策层面,如王安石变法,吕公著、吕公弼、吕嘉问等吕氏家族成员均有涉猎,从中可看出变法之影响。

突出重点。北宋重文轻武,与“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政治生态有关。宋太宗得天下,更是倡导“文治”,科举扩招,吕蒙正考中状元,成为首当其冲的受益者,得到快速升迁。“文治”需要选贤任能,以举荐为例,据赵善璙《自警编》卷7载,“吕正献公之在侍从也,专以荐贤为务,如孙莘老觉、李公择常、王正仲存、顾子敦临、程伯淳颢、张天祺戬等,皆为一时显人。(《吕公公著言行录》)”吕公著荐贤甚多,却无法举荐自己的长子吕希哲,反映出其“持正”的秉性。

呈现背景。《编年录》所加“按”,既有人物的关联简介,也有相关事件的缘起及影响。吕公弼作为丞相吕夷简之子,受到优待,后官至枢密使。他十九岁破例擢为庐州知州(王栐《燕翼诒谋录》卷5《京官不得拟知州通判》);至和元年七月八日,“权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兵部郎中吕公弼为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6)。《宋会要·官职》23之7则载,“至和元年七月十七日,差龙图阁直学士吕公弼同群牧使。权添此一员,后不得为例。”一而再的破例,凸显宰相家族子弟之殊异。

吕氏家族“一门三相”,居于北宋中前期,既迎来“为官期”的高峰、面对“为学期”的转折,也折射出吕氏一门的家国情怀。编撰此《编年录》,当是一次历史的回眸与审视,意义不言自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