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神学到最后自杀(艾默生之灵与老子之)

文/清暑殿铲史官

“如同爱默生笔下那些直觉感悟式的精彩段落一样,老子的隽语警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是,若要更好地理解爱默生和老子的这些名言佳句,则应当了解爱默生和老子的超验思想。”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19世纪40年代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创始人和领袖,被誉为美国的“思想之父”。有意思的是,这位思想家在建构超验主义理论时不仅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养料,同时还对东方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理论在多个方面,如关于宇宙、道德、人格修养以及获得“超灵”的途径等与老子《道德经》的哲学理念不谋而合。

一、爱默生的“超灵”与老子之“道”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虽然政治独立,但是在宗教、思想以及文化方面,美国仍然深受欧洲影响。因此,获得思想的独立和建立代表美国本土特色的思想体系成为爱默生等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追求。

于是,追求理想主义的爱默生在自己所信仰的基督教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对当时的时代具有指导意义的关于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宗教思想理论,即超验主义

而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超灵”理论

科学家研究神学到最后自杀(艾默生之灵与老子之)(1)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在爱默生看来,“灵”是所有事物的本质,自然界和人心都充满了“灵”,物质本身便是“灵”的象征,所有这些“灵”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超越了物质和感官的力量,这种力量则被称作“超灵”。这种超灵不同于并且大于世俗存在,即具有超验性;同时,这种超灵渗透并且形成了世俗存在,而且无处不在。

爱默生将“超灵”视为上帝,它是一种超越宇宙的思想和意志,是万物的发端,同时也是万物的归宿。

我们再看老子,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权贵争权夺利的年代。老子的哲学是为了指导那个时代的人们回归生命的本真,恢复社会的安宁有序,从而最终返璞归真。他关于这些方面的主要思想都体现在《道德经》里,而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则是“道”

作为哲学体系的“道”是《道德经》所倡导的宇宙观的核心。“道”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无目的、无意志的自然现象,其境界清明澄澈,其上不耀眼,其下不昏暗。但无头无绪的也不易给它命名。

而这种无可名状的“道”,与爱默生倡导的“超灵”一样,却正是万物的起源,宇宙的发端,是“众妙之门”。

科学家研究神学到最后自杀(艾默生之灵与老子之)(2)

老子是一位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道德经》对于“道”的描述最著名的便是那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一”是指“太一、太极”,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由此不断衍化才繁衍出了多种不同性质的物质。

与之相对,爱默生思想体系中的“超灵”则是“永恒的太一”,这种太一超越了一切存在,向“下”流散产生了“二”,即“神圣的智慧”;“二”则继续向下产生了“三”,即“灵”,而自然则是“灵”的表现形式。

《道德经》一书还指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提出了有无对立,名实对立,阴阳对立和对立统一的概念,体现了辩证的宇宙观。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还提出了大小、多少、高下、远近等多个相对概念,阐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爱默生在自己的诸多作品中也表示了类似的关于事物关系的概念。《论补偿》一文中说:每个个体都是一半,都意味着需要另一半来将其补充完整,如同精神与物质、男人与女人、奇数与偶数、里与外、上与下、动与静以及是与否互为补充一样。在其著名诗歌《个体与整体》中,他又说:每个个体都为别的个体所需要。没有孤立的美,没有孤立的善。

科学家研究神学到最后自杀(艾默生之灵与老子之)(3)

老子的主要思想都体现在《道德经》里

二、爱默生与老子的为人之道

与老子一样,爱默生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物质至上、贪欲恣肆、心灵荒芜的时代。

针对此种社会现状,爱默生强调了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作为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修养的提高和完善决定着社会革新是否能够实现。因此,个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

爱默生认为,理想的人生应当宁静简朴,从自然中寻求高尚的精神慰藉,不武断固执,善待万物,顺应自然的潮起潮落。在他看来,人首先应当学会“静”,因为“静”方能真正有为,“静”方能产生出修正我们整个人生态度的思想,人应当回归自然,顺应自然,摒弃对金玉富贵的追求,进而成为精神上的完人。

我们从爱默生的为人之道中不难看出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子。在老子那里,“道”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发端,“德”则是“道”的体现,如同自然是“灵”的体现,是万物的本性。也可以说,“道”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德”是人类的本性或本质。

老子认为,天、地、人、物的道德应当是一致的,应当效法宇宙自然而然的那个样子,自然地存在发展。因此他提倡与天道一致的本然人格。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为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壮大万物而不主宰万物,这就是隐而不见的自然规律。圣人体道并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就是“玄德”。

老子还崇尚复归于朴、少私寡欲以及知足不争的美德。他在《道德经》多个章节中用到了“朴”字或者提出了类似观点:如“敦兮其若朴”、“见素抱朴”、“复归于朴”等。另外他还认为人们应当返朴归真,像婴儿一般,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无私无欲,纯朴无邪。

科学家研究神学到最后自杀(艾默生之灵与老子之)(4)

老子还崇尚复归于朴、少私寡欲以及知足不争的美德

三、爱默生与老子的得“道”途径

直觉或直觉思维是指在以往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无须借助于概念、判断、分析、逻辑、推理等思维活动而直接洞察和把握对象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超越一般感性和理性的内心直观方式。

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一项重要基本特征,也是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超验主义甚至被称作“直觉哲学”。

爱默生强调个人的价值,认为人和周遭的世界都充满了“灵”或神性,换言之,人身上充满了“神性”,人自己即上帝,他反对人们去听从死气沉沉的布道,号召人们依赖自己,通过自己的直觉,直接解读和感受上帝的启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足和升华。

在他看来,嫉妒是无知,模仿是自杀。人不应一味地崇拜古人或者随波逐流,真理不应该经由咀嚼后再传习于人。人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自信来源于一种本能的原始智慧——即直觉,是一种无法通过分析来洞悉的深奥莫测的力量。也就是说,智慧源自于直觉,其它知识都是经由他人说教的“二手”知识,而不是直觉所赋予的个人的独特体验。

科学家研究神学到最后自杀(艾默生之灵与老子之)(5)

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一项重要基本特征

结合爱默生关于“超灵”的观点来看,直觉也是这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超灵”所赐予的一个礼物。但是,究竟什么是“直觉”,爱默生认为很难把握,即使对他自己而言。但是,爱默生在《论自助》一文描述了具有直觉能力的个体的形象:依赖自我、具备直觉能力的人能够洞察真理的奥秘,而“没有头脑”的人则无法知觉这些。换言之,超验的经历只有通过直觉感悟才能获得。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但对于什么是“道”,老子并没有进行概念性的界定。他认为,“道”无形、无声、无名,不能为我们的感觉所感知,但它是真实存在的,可以为我们的思维所把握。

但是,如果我们以认识通常事物的方法去认识“道”,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子认为,只有通过“直觉”去洞察和体悟,才可能感悟和体证这使万物所以然的“道”。

而要想获得直觉体悟,首先要做到无知无欲。外界形形色色的欲望往往令人思维混沌,人只有涤除欲心,内心才能呈现空明清虚,才能体悟到幽深玄妙的“道”;如果人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欲望,所感受到的,则只有具体的事物。

科学家研究神学到最后自杀(艾默生之灵与老子之)(6)

只有通过“直觉”去洞察和体悟,才可能感悟和体证这使万物所以然的“道”

其次,去除各种欲望杂念之后,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心境平和,心灵空寂的状态下可以为直觉体悟的产生创造条件。此外,要想通过直觉获得对“道”的最高体验,人还需清除私欲、成见和杂念,犹如拭去镜子上的尘污一样,而且还需要深入观察心灵,才能“鉴玄”。这个过程即老子所谓的“涤除玄鉴”。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对爱默生和老子而言,这个对象就是“自然”。

爱默生这样讲述自己在林中的神秘体验:脚踏空旷的大地,沐浴于欢欣的空气,我的思维向上升腾至无限的宇宙,所有卑劣狂妄自大的意识荡然无存。宇宙精神的湍流环绕激荡着我。我成为上帝的一部分,我是他的微粒。而根据老子的主张,经过“除欲——虚静——玄鉴”这样的直觉体悟过程,最终可以实现天人合一,做到自然无为,复归于朴。

对于爱默生和老子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直觉感悟的过程,而且也是向着本体,即“超灵”或“道”的回归。

科学家研究神学到最后自杀(艾默生之灵与老子之)(7)

对于爱默生和老子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直觉感悟的过程

四、结语

超验主义对于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以及美国文化和文学的独立具有奠基意义。作为超验主义运动领袖的爱默生视自己为美国社会的精神和道德种子的播种者,他对东方主义的关注,是为了借助东方而重新找回西方。

于是,爱默生与其他超验主义者一样,对东方的古典哲学理念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因为在他看来,每一种哲学理念或观点本身都自成一体。但是,他并没有机械照搬异域文化,而是灵活有机、不露痕迹地将异域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巧妙结合,并且对不同文化进行了包容,海纳百川,一切为我所用,由此而形成的超验主义思想对美国民主思想以及美国民族身份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研究神学到最后自杀(艾默生之灵与老子之)(8)

爱默生与其他超验主义者一样,对东方的古典哲学理念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

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