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的评论怎么回复(集中回复网友的评论)

我无意冒犯读了我文章的家长朋友们,如果您感觉我的回复冒犯了,那一定是我的无心之失。我仅仅是想跟大家互动一下,说说我的观点和想法,以引起大家的思考,从而更好地想明白怎么教育好自家的宝贝。《古文观止》“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不是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吗?

今日头条号我是2021年8月22日注册的,到今天也不过5天时间。我转载了几篇发在其他平台的旧文,也倒了倒堵在心里十几年来带孩子的满腹苦水,心里畅快了些。我写这几篇文章的初衷,也是偶然和YT一位同病相怜的妈妈,互吐带孩子的种种不易。吐过之后,就有强烈的写作愿望,似乎写出来分享之后,自己所吃过的那些苦,就统统从痛苦变成了美好的回忆了。以前一直憋闷在心里,身边能分享的好朋友并不多,担心自己憋久了指不定憋出内伤。有时候又犹豫不决,觉得自家的娃不过是普娃一枚,也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说出来徒惹高人的鄙夷。不过后来我想通了,我们虽然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谁就有资格限制我说话的自由呢?更何况,假如,我说的是假如,有和我一样是普通百姓的家长,因为我的只言片语而所有体悟,这不也是功德无量吗?

比如,有一个妈妈,她家老大是男孩,和我家老大一块组了个小班学习信奥C 编程。我们家长在外面等着,聊到她家老二,女孩,今年要上幼儿园。我就说,唉,我现在很后悔我们家老大在幼儿园呆的时候太长了,当初不知道幼儿园是可以呆半天的;后来,我们家老二上幼儿园时,就只让他呆到中午就接回家做点其他的事。她很惊讶,说,还可以这样吗?我说,幼儿园老师巴不得你早点接回家呢,去幼儿园,只是让娃可以和同年龄的小朋友游戏玩耍,学会与人相处,半天就足够了。留在幼儿园,中午睡两个半小时,醒来再呆一个多小时就放学了。早早接回家,我们当初是让孩子先睡一个小时,然后练练琴,读读书,看看英文动画之类的,到幼儿园大班时,就让他去游泳长训了。那个妈妈听了,说,这样挺好,我们也这样来安排老二。这不挺好的吗?

下面我就网友的留言,说说我自己的看法,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大家看看就好,不必介意对错。尤其要说明的是,我绝对无意冒犯谁,仅仅是就一些观点说明一下我的看法,如此而已。1、有网友说,我的方法是背诵古诗词。

实话实说,我并不怎么赞同背诵。

一是因为背书很痛苦,尤其是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背。有人说,为什么古时候的私塾先生都让小朋友们背呢?我的理解是,古时候基本上都是农业社会,没电视、电脑、手机这些玩意,也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英文等等。所谓读书,就只有这些文言文典籍可读。七、八岁甚至更小的小朋友,你让他怎么理解那些军国大事和人生大道理嘛?老秀才们除了让孩子们死记硬背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不信你给小朋友讲讲试试,看他们跑不跑掉?一方面小朋友听不懂,另一方面小朋友单纯,记忆力好,所以,除了背,还能有更好的教学办法吗?古人并不比现代人笨多少。

但现在是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能社会,小朋友们可以玩的东西很多,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怎么可能有心思、有时间去死记硬背呢?何况,死记硬背不过是获得语感的一个途径而已,又不是再没有其他办法了。

二是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就像电脑硬盘一样,虽说硬盘有大有小,但总归是有限的。当硬盘满了,要存入新的文件时,我们就需要删除旧的文件,人脑亦如此。当大脑需要接收新的信息时,这些已经背诵了的文章也是要被遗忘的。这些遗忘的信息被存入我们意识不到的某个黑暗角落,如同电脑的回收站,如果没有某个事件触发,这些信息永远是休眠的,这个触发如同我们操作回收站进行信息还原一样。

三是假设我们学到的东西是最终能够变现的,那么,我们希望自己的大脑是一个储存黄金的仓库呢,还是希望自己的大脑是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呢?结论显而易见嘛。无论再多的黄金,再大的仓库,黄金的总量总是一定的;而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起来一点黄金都没有,但黄金无处不在啊。童话故事中的渔夫都知道要点石成金的手指,也不要成吨的黄金,我想,聪明的你,也能想通这个道理,对吧?

更何况,一百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白话文,文言文差不多变成了一门“外语”,平时工作、生活、考试大都不用,要用也只是解读文本而已,根本到不了写的程度。而要具备解读文本的能力,压根就用不到背嘛。所以,能不背就不背,读熟就可以,理解更重要。更何况,背会不会用脑过度?过度使用大脑,大脑也会“冒烟”,也会产生“废气”。节约使用大脑,不会使大脑这个CPU当机,大脑会更加具有灵性。2、有网友说,我也叫小孩读《古文观止》,从最后面往前面读。

我看到网上确实有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推荐过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从易到难的渐进学习方法。但是,有人说,《古文观止》只读后半部分,不读前半部分,只能学个皮毛。我是比较赞同这个说法的,理由是,周秦文确实是文言文的底子。我们知道,刷墙的时候,如果你不打底漆,结果就是漆面会漏出“底子”来。我们常说的“打下坚实的根基和底子”,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在我想来,《春秋左传》之类的书,是我们中国人发明文字之后最初几百年间的文字实践,它简直就是后世文人写文章取典的宝库,你不熟悉它,就读不懂后世文人的文章,即使懂,也没有那种感觉。好比一个懂中文的老外,他没有读过庄子,当他读到“庄生梦蝶”时,他确定自己是认得这四个字的,但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一定不会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就好像我们中国人,学了英文,能听懂英国人说的话,但并不明白英国人某句话的幽默含义一样。

在我看来,如果把我们中国的文化比作长江黄河,那《春秋左传》之类的周秦文,就相当于中国文化的雪山,两汉相当于上游,唐宋相当于中游,元明清则是下游。到今时今日,恐怕早已过了上海流入大海了吧。3、有网友说,《念楼学短》也可以。文章写得非常好。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不好发表意见,但我看过书中的一两篇文章,确实好。但练书法的人都知道,刚开始练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找漂亮的字来练。4、有网友说,你这要看人,不是每个都可以,你的经验不具有复制性。人人不同。

我在“倒一倒苦水”系列文章中曾经说过,教育并不像科学,更像艺术,多一点少一点,完全凭当事者的感觉。最贴切的例子是,五线谱中的小提琴曲,结尾处偶尔会遇到延长记号,我就此问过老教授,说,这种记号到底要延长多少拍呢?她说,不确定啊,要根据你当时演奏时的感觉来定。是啊,感觉,多么无奈的一个词。

经验本来就不具有复制性,只具有启发和参考意义。同样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父母似乎是一视同仁,但接收信号一方的孩子可能并不这样认为。我们家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差异就极其明显。我有个好友,他家是一对双胞胎男孩,差异仍然极大。

是的,我们需要问问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就只想着去寻找可复制性的经验呢?5、有网友说,所谓的字字过关,其实就是多而杂,混乱是肯定的,有时候简洁就是美。

说是字字过关,其实在注释的时候,我仍然会想当然地以为某个字很平常,不注自明啊。所以,也可能会有孩子们不明白的字,我没有单独注释,但译文中是一定能找到这个字的意思的。

简洁,毋庸置疑是美的。但我想做这个注释,最初仅仅是想告诉我的孩子,古人既然这样写了,那我们解读的时候,该如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呢?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我和孩子共读《古文观止》时,经常遇到一些常用的虚词,比如“而”和“以”这样的,在文章中出现了,到底是起什么作用呢?我读书那会,也曾自诩“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我感觉后来的几十年间都没有什么进步,每次想读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时,总因为碰到拦路虎而释卷。我家老大上初一之后,看她更像一个理工女,我就觉得很焦虑,希望能帮到她多读一些书。我硬着头皮自己先啃一遍,咬牙忍受着眼睛酸涩、屁股生痛。只一年功夫,我现在不借助工具书读韩愈文,竟然也能大部分读懂。6、有网友说,自从有了抖音头条,普通人变成砖家,专家变成普通人。

普通人变成砖家,自然是讽刺我的,砖家嘛,搬砖的家伙。专家变成普通人,是否是说网友他自己是专家?我不得而知。不过,我已一早声明,我不是什么专家,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长而已,家有一个初中生,一个小学生。于文言文,我仅仅只是一个爱好者,离专家,差距不止十万八千里。再说,我为什么要变成专家呢?更何况,专家变成普通人,那是专家自己的事啊,用《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中的话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与我何干呢?7、有网友说,但是老师推荐看世说新语。

如果网友细心的话,其实我在文章中曾写过,我最初是一并给孩子读《世说新语》和《古文观止》的。《世说新语》读完了德行第一共47篇。后来不读了,一是这些文章是一些短文,并不具备完整的文章架构,二是孩子认为比较简单。至于老师推荐不推荐,我并不关心,我只关心我视线之内我家的那个孩子。8、有网友说,这是我见过最鸡的家长,也有可能是虚拟的。 我一定不是最鸡的家长,以我浅薄的见识,我也是见过一些很鸡血家长。我只是有些地方不愿意假手他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已。

孩子练小提琴,我陪上课、做记录、陪练、付款、买琴、接送等等。孩子游泳长训,我就只需要接送。

数学我们交给了学而思,我只负责接送和催作业(双减之后,改网课了,接送也免了)。碰到难题,我勉为其难同她一起去想解题方法。我和孩子有时互相嘲笑对方,大约孩子在嘲笑我的过程中,消解了她的畏惧,增强了她的信心?但我感觉,可能我也给了她不怕困难的精神,毕竟我这么大了,也还能解出她解不出的初一几何题。

英语就颇费了些功夫,找动画片、下英文电影,我也干了很多。就只有语文,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可以把孩子送出去。

至于说我这个人有可能是虚拟的,或者说我做过的事情是虚构的,我第一眼看到这句话时,着实一怔。我想,是不是有人会这样想问题:有人告诉他,炭是黑的,雪是白的。他不去想这个判断是不是对的,而是想,这个说话的人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如果是虚拟的,那这个人说的话就是不对的。9、有网友说,小学到初高中课本里的文言文,就是专家们历年总结出的最好的古文启蒙教材,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个人费尽心力另外去搞教材多余了。 这个说法也许是对的吧。如果这位家长朋友觉得只学课本上的东西就够了,那真是完全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我在老大还是小三之前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经常发现,孩子的数学分数总是中不溜。问过孩子才知道,卷子上总有那么几道题是什么“创新培优”题。孩子说老师没讲过,我怎么会做?我心里恨不得孩子是天才,为什么老师没讲,你就一点都不会呢?又想,老师也是,既然课上不讲,你考这样的题干嘛啊,诚心让我们家长难堪吗?

我想起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们假设课本里的文言文都是最“上”、最顶级的,那就是说,课文是对标班上少数名列前茅的孩子了。可是我又听说,学校教育必须要照顾绝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孩子,专家们编写教材难道不需要考虑这一点吗?果如是,则教材就只能是中等程度了吧?

我还想起朝鲜战场上有一个名词,叫“范弗里特弹药量”,意思是不计成本地投放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以期对作战的另一方实施压制和毁灭性的打击。我一直有个观念,就是书本上的知识点,比如语文和英语这类,让孩子强行去记住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孩子也许是能做到的,但会付出很巨量的时间代价。如果只让孩子掌握课本上85%的知识点,孩子能轻松做到。那多出来的时间,就可以投放到课外,通过广泛阅读所获得的“范弗里特弹药量”进行地毯式轰炸,用这些课外掌握到的知识“弹药”,通过知识迁移来覆盖课内还没有掌握的另外15%的知识点。这样做,也许孩子还是不能用“范弗里特弹药”完全炸掉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但遗漏的应该很少吧?孩子额外储备的这些课外“范弗里特弹药”,如果是用来轰炸考试时的课外知识点呢?会不会更经济更有效率呢?

我看《三体》,知道了“降维打击”这个词,类似于装备了马克沁机枪的部队,去对付冷兵器的部队一样。1893至1894年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的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发生了战争,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就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对方3000多人。

我想,通过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通常是可以降维打击低层次知识的。比如,我家俩孩子,苦哈哈学了五六年小提琴,既没考级,也没参加什么比赛获过奖,虽花钱很多,但遇到学校音乐课上的简单曲目,他们就觉得实在是太简单了。学校组建合唱团,硬要拉孩子入团,说孩子音准好,节奏也不错什么的。我们家长不想去,因为实在没有时间去排练,但架不住老师不停地游说,要给老师面子不是?只好勉为其难去加入。可是,其他孩子要去,就必须要经过考试才能加入。我说这些,并不是想凡尔赛一下,而是觉得这就是一种知识或能力上的降维打击。

今天就先到这里。

评论区的评论怎么回复(集中回复网友的评论)(1)

评论区的评论怎么回复(集中回复网友的评论)(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