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磊小时候演的儿童剧(被吴磊饰演的盲人少年感动)

上个周六,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宠爱》。这部由徐峥监制,杨子导演、由于和伟和李兰迪、吴磊和张子枫、钟汉良和杨子姗、陈伟霆和钟楚曦、檀健次和阚清子,以及郭麒麟等6组11位演员主演的电影,走的是温情和治愈路线。他们在陪伴宠物,被宠物守护的过程中,发现爱、拥抱爱、重新学会了爱。

电影中六个片段,将友情、亲情、爱情都包涵在其中,紧紧围绕“宠爱”主旋律。正如徐峥导演所说:“其实每一个人都期待被宠爱,但实际上,这种爱在当下是很奢侈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部电影,能让大家感受到被宠爱的温暖。”

吴磊小时候演的儿童剧(被吴磊饰演的盲人少年感动)(1)

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吴磊扮演的盲人少年陈乐云与妈妈的片段。虽然只是一小段,但最让我最感动,当时陈乐云跟随着已经被江楠训成导盲犬的宠物狗“小扎”去上学,陈妈妈整条路程如影随形,在儿子背后默默守护,几次欲冲上前又忍住,在过马路等斑马线时,陈妈妈举起了一直抱在胸前的白色T恤,那上面居然写着两行黑色文字:“他第一次出门,他想要独立。”那一刻,眼眶发热,我的泪水慌不择路夺眶而出。

吴磊小时候演的儿童剧(被吴磊饰演的盲人少年感动)(2)


很多人认为,宠爱孩子,就要倾尽一切,把全部爱都给TA,特别是对失去了眼睛的孩子,更加应该不分日夜地陪伴左右。事实上,在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都不懂得保持距离,不愿意退后,以至于没有把成长的自由空间留给孩子。但陈妈妈懂得,“断舍离”才是最好的育儿方式,“断舍离”是给予孩子充分关爱的同时,再担忧,都要断掉多余的牵扯,舍得给儿子一定成长的空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儿子完成自我接纳,学着勇敢成长。

这,才是父母宠爱孩子的最高级方式,不是溺爱,而是“断舍离”!


吴磊小时候演的儿童剧(被吴磊饰演的盲人少年感动)(3)

那么,何谓育儿“断舍离”?

所谓“断舍离”,是来自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作家山下英子的畅销书《断舍离》,主要是指通过整理家中杂物,丢掉不用的物品,或者给物品另寻主人,让家从此变得整洁清爽,使人也因简洁的环境而变得神清气爽,人生也会因减负而变得顺畅的方法。那些需要清理掉的“杂物”,主要是指经常不用的物品和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物品。

可见,“断舍离”的过程就是断绝“负面”和“不再用”的东西,舍弃一些不必要的牵牵绊绊,离开“多等于好”的固执念头,只留下日常用品。从外部的“清爽”抵达内心的“轻松自在”,用整理物品的行动影响心灵的清洁,就是“断舍离”。

说到底, “断舍离”提倡的是“更少但更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的物品需要“断舍离”,同理,父母育儿也有必要学会“断舍离”。育儿中的“断舍离”,主张父母要适时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己去闯去飞。比如“直升机式”父母总有控制孩子的欲望,有操纵孩子的情结,他们以围着孩子转为傲。孰不知,父母的过多关照,反而成为孩子“甜蜜的负担”!

要知道,随着时间推移,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维和信念,这时所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会有一个“断舍离”的过程。假如父母总是 “舍不得”放手让孩子去冒险,也不打算让孩子经历挫折自己去探索,势必会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水平,同时,还会给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设置阻碍,导致孩子即便长大成人,还过分依赖父母,成为“巨婴”和“妈宝”。 “巨婴”、“妈宝”都很难适应周围的环境,也很难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承担起责任,如果父母对孩子不适时进行“断舍离”,无形之中就会削弱孩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患上“依赖型人格障碍症”。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依赖型人格障碍症”算得上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孩子一旦患上这种心理疾病,时常会感觉到害怕、孤独、无助、焦虑等等不良情绪,甚至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

因此,假如父母学会了育儿“断舍离”,就会让孩子有机会了解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不是父母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综上,凡是父母,都有必要学会育儿“断舍离”,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人生,去经历失败与成功,才能获得快乐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吴磊小时候演的儿童剧(被吴磊饰演的盲人少年感动)(4)


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地“断舍离”?

“断”是断绝不需要,“舍”是舍弃多余,“离”是脱离内心的执着。“断舍离”适用于物品的整理,同样也适用于育儿,因为只要父母能够当机立断,做到恰当取舍,孩子自然就能释放压力,轻装上阵,内心变得清澈,勇于去攀登自己人生的一座座高峰。

1.断,即父母要斩断“抚养焦虑”

俗话说,“养儿容易,育儿难。”

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父母都有抚养焦虑,他们总是为孩子深感焦虑,他们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生怕孩子跟不上其他人,因此给孩子报各种实习班,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减少孩子游戏的时间,让孩子像一个学习机器,总是围绕学习学不停。

要知道,焦虑的父母不仅让自己疲惫不堪,也难以养出优秀有出息的孩子。焦虑的父母陷入一种错误的育儿观念而无法自知,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或者用统一的模式标准来规训和塑造自己的孩子。导致为了孩子未来的 “幸福快乐”,而让孩子一直不幸福也不快乐。

因此,父母要学会彻底斩断自己的“抚养焦虑”,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育儿观。父母要学会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基本的规律,提供给孩子适时的引导即可,同时,父母要相信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个人优势,发挥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个内心平和的父母。


吴磊小时候演的儿童剧(被吴磊饰演的盲人少年感动)(5)


2.舍,即父母要舍弃“唯分数论”,“为你好”的论调。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某重点秦姓小学女老师,面对正上小学的5岁儿子考了98分,采用的态度是训斥:“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而在又一次考试中,儿子只考得72分,秦老师直接想不开,觉得自己很失败,留下一封遗书,吃大量安眠药欲自杀,所幸被发现,总算保住性命,却被诊断为严重抑郁症。

吴磊小时候演的儿童剧(被吴磊饰演的盲人少年感动)(6)

分数比生命还重要吗?是的,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孩子的分数看成了自己是否成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高考要看分数,工作要看文凭,因此,孩子的成绩是通往光明未来的桥梁。只是父母的这种“唯分数论”,忽视了孩子本身,以及孩子自身的成长需求。难怪教育学家说:“家长将对孩子的教育局限在学习成绩上,这根本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在摧残孩子,这些父母完全将孩子当成了学习的机器,这才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比如在《小欢喜》中,宋倩和乔英子这对母女便演绎了唯分数论的危害:对于母亲宋倩来说,女儿乔英子必须要次次考年级第一,偶尔考个第二就连开心的权利都没有了。这种“唯分数论”和“为你好”的论调,逼得乔英子得了抑郁症,痛苦不堪欲跳桥自杀,她在桥上大叫对着赶过来的爸爸妈妈大喊:“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吴磊小时候演的儿童剧(被吴磊饰演的盲人少年感动)(7)

因此,父母要应该引以为戒,斩断“唯分数论”和“为你好”的论调,才能理解并尊重孩子,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并在不影响学习的同时找到一种两全的方法。


吴磊小时候演的儿童剧(被吴磊饰演的盲人少年感动)(8)


3. 离,即父母要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对孩子过度控制。

生活中,不少父母从始至终都会在孩子的身边进行指导,给孩子过度的控制。比如小时候告诉孩子应该选择哪一种玩具,应该如何玩,玩过之后要怎么收拾,严厉到近乎苛刻。

要知道,即使是在孩子蹒跚学步时,父母细致对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管束的话,难免会使孩子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到孩子2岁时,父母还在过度控制的话,会直接影响孩子5岁时的情绪和行为调节能力,甚至会影响孩子10岁时的社交技能和学习效率。

因此,父母有必要克制自己过度关心孩子的“冲动”,剪断自己过多地插手、控制,或者有意出手管束孩子的欲望,父母应当稍微放开手,满足孩子独立的渴望,即使那个时候,孩子面临着情感上的挑战,甚至是复杂的背景,但只要孩子试图独自挑战,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多独立的经验,父母最好不要出面干涉,或者阻碍孩子自我调节能力的开发。比如电影《宠爱》里的陈乐云在眼睛失明的情况下,第一次牵着导盲犬上学时,陈妈妈给予充足关爱和支持的同时,适时止住了脚步。

就如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里说的:“真正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成为自由的人,做一个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吴磊小时候演的儿童剧(被吴磊饰演的盲人少年感动)(9)


结语

看了《宠爱》中陈乐云母子的相处方式,因此想到,现代人常会被过多的、无处存放的物品压垮,甚至让生活变得悲伤。那些难以处理的衣物、日用品和杂物,固然令人头疼,但往往令我们执迷不悟,要知道“物尽其用”才能发挥价值,就像给植物剪枝,也许不忍下手,但如果不及时剪掉多余的枝,永远不会硕果累累,最终只会成为累赘,反过来阻碍了生长。

原来,“断舍离”是积极的。它既适用于物品,也适用于人生,还适用于育儿。智慧父母会适时选择“断舍离”,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断掉唯分数论、舍弃对孩子过度的监督和操纵,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孩子自由发挥,肆意成长。唯有如此,才能够避免父母变成孩子的包袱、阻碍和累赘,也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孩子美好灿烂的明天。





我是@小晓样儿,育儿问题达人,健康领域创作者,多平台育儿领域原创作者,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