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六五厂是什么厂(420773630)

当你走进这个大门,70米高的烟囱前,是人山人海;老式的大火车头前,是穿着水手服拍照的少女;残损的铁轨前,是牵手喝奶茶的小情侣......这充斥着历史与现代的反差,让我们不由得发出疑问:为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成都六五厂是什么厂?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成都六五厂是什么厂(420773630)

成都六五厂是什么厂

当你走进这个大门,70米高的烟囱前,是人山人海;老式的大火车头前,是穿着水手服拍照的少女;残损的铁轨前,是牵手喝奶茶的小情侣......这充斥着历史与现代的反差,让我们不由得发出疑问:为什么?

原来这里是成都的东郊记忆音乐公园,是一座由773工厂遗址建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可773又是什么?与773同时期出现的,还有420,630,512等等。

这些神秘的数字,引起人的无限遐想。这些代码是何含义?工厂又为何会变成主题公园?以农业和手工业而著称的成都,又为何会出现这些工厂?

要知道这些答案,便要沿着这园区内高耸入云的烟囱、停在时光交汇点的火车头上,去探索五十多年前的故事......

一、艰难的的工业之路

成都,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以农业和手工业发达而著称,拥有4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成都,一直能吸引文人墨客来此创作,更是有七代帝王在此建都。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在卖桑蚕的集市上,即使是在夜晚,也满是笙歌喧闹之音,高高的阁楼上灯火通明,车马之多都要从道路溢出,这首诗就是对成都繁华景象最好的描述。

在近代之后,铁路、公路、工厂逐渐出现,可成都山路重重,崎岖难行,加之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工业企业都未曾在成都建立。

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有一个条款便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此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开设工厂的热潮,可工厂大多建在东南沿海之地,此番建厂之风,并未吹到成都这座山城。

在随后的洋务运动中,洋务大臣们虽然也开办了不少军工企业,可也大多在东部地区,此番建厂之热潮也没有惠及到成都。

成都迎来工业发展的第一个小高峰,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扩张,东部地区的近代工业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挑战。战争对工厂的破坏、摧毁;工人逃亡,工厂无法正常开工;日本侵略者的威胁、迫害;日商工厂的挤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举国愤慨,无数企业联名上书,请求政府组织工厂内迁。尤其是在东部沿海的民营企业,要求内迁的热度达到高潮,并且表示:“誓为政府长期抗战的后盾,以争取最后战争的胜利。”

可是,工厂内迁之路,并不顺利,最大的阻碍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而是日本侵略者的阻挠。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为了组织企业内迁,制造了“八一三”事件,“八一三”事件的突然发生,无疑是给企业内迁制造了巨大的困难,使工厂迁移陷入困境。

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后,虹口、闸北等工厂聚集区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多重轰炸,许多工厂被炸得片瓦无存,数百工人死伤惨重。最终,上海沦陷,工厂主们下定决心:“必须马上迁移”。

就这样,一场历经艰难险阻、规模空前之大的,被誉为“中国工业革命”的工业内迁,在战争与炮火中,艰难而且仓促地开始了。

在迁移时,由于资金短缺,许多机械都无法带走,工人和企业家们,忍痛将这些机械炸掉,他们说:“宁愿毁掉,也不能留给日本人!”。由于迁移人员数量庞大,不止有工厂工人,还有学校师生,铁路船只承载力有限,这群工人们就自己造木船,乘着木船,驶向目的地。

终于,历时三年的工厂内迁结束了。

也许是因为四川地势复杂,易守难攻,此次内迁的企业,大多数迁入了四川省。448所厂矿企业,其中迁入四川省的就有254家,占比54%。

此次工厂迁移,为保存我国工业实力,支援前方抗日战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成都的工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用在此处最为合适。

在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工业大多数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以及对外开放较早的东部沿海城市。而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经济开发也十分困难,甚至在此次工厂内迁之时,成都仍处于手工业阶段,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上,与东部沿海城市,都有着天壤之别。

此次,抗日战争时期的工厂西迁,虽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面临严峻的战争形势,被迫做出的决定,但也在客观上,为成都带去了资金、技术、人才,甚至还在成都开办学校,对职工和职工子女进行培训,推动了成都的发展,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工厂迁移,创造了一系列条件。

二、大厂的迁移

讲到成都第二次的工业发展高潮,不得不提的就是,沈阳111工厂。

沈阳111厂,前身为张学良建立的东三省航空处,1938年改为飞机制造厂,是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航空工业企业。在第一次五年计划时期,被划为第111个重点建设项目,因此被命名为“第111工厂”

可远在沈阳的工厂,与成都又有何联系?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着内忧外患。在国内,当时全国并未全部解放,西藏地区还过着落后的封建生活,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逃入台湾,但是仍有反动派在负隅顽抗。

多年战争使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工农业发展受挫,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毛主席曾说过:“现在的我们,只能造茶壶,造水杯。飞机大炮,我们一样不行。”当时的经济可以说成是“一穷二白”。

在国际上,美苏冷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企图把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我国当时面临着,唇亡齿寒的危机。提升国家实力,发展重工业,迫在眉睫。就这样,一五计划产生,发展重工业被提上了日程。

因历史和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即使一五计划时期,注重对西南地区的工业发展,但我国工业发展与布局,依旧十分不均匀。

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面对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打击等难题,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计划,将工业迁移到西部地区。

1958年11月3日,航空工业管理局作出决定,以111厂为主,支援建设中国第二座喷气式歼击机发动机厂——国营420厂,而420厂的厂址就定在了成都。

“到内地去,到大西南去!”就这样,工人们喊着口号,向成都出发了。当时的北方,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寒冬,可111厂却一片热火朝天。

去支援420厂的工人,大多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面对家人的不舍,气候、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这些老兵工们并没有退缩。

李秀智同志,当时已经59岁,当组织动员时,她二话没说,马上报名,虽然已经年近六旬,但那颗滚烫的真心,那处处起着模范作用的老人,已然成为工厂的一段传奇佳话。

李呈祥、刘明亮、佟富臣等30余人,更是在短时间内变卖家产,破釜沉舟地响应政府号召。

很快,工厂便出现了,妻子劝说丈夫、儿女说服老人地动人场景。妻子含泪劝说丈夫去建设西南,儿女希望家中长辈同意自己离开家乡,就这样,家家户户都开始了动员。

东北人大多数都很少坐船,因此在转移地船上,好多人都晕船呕吐,却没有一个人想要放弃,都安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生怕挤到其他人。就这样,工人们浩浩荡荡地进了成都,开始建厂。

“三线建设”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老一辈人,他们携家带口,远离故乡,到达一个全新的地方,那种满眼都是祖国,全新都是国家的那群人,那个时代,带现在看来,仍然能让我们热泪盈眶。

“100天建成一个420工厂”,这群从东北来的工人们,喊出这样的口号,他们也确实做到了。他们建设的420工厂,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军工企业之一,最辉煌时,工厂有两万多名工人,家属十余万人,当时的双桥子,可以说成是420的天下,几万穿着工作服的工人穿过马路,连交通都会因此堵塞。

三、前世今生

高高的烟囱,耸入天空,烟囱里冒出,滚滚棕灰色的烟雾,工厂的厂房里,机器在“吭哧吭哧”的叫着。这时,树枝上的喇叭里,传来阵阵语音——“下班时间到了,工人们可以下班回家了。”随着工厂广播的播报,工人们放下工具,摘下手套,走出车间,就这样,李师傅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在回家的路上,工人们三三两两,商量着一会先去买菜,还是先给家里的小孩子买橡皮......

“我回来了”李师傅还没走进家门,家里的孩子们就听到了声音,欢欢喜喜的朝爸爸飞来,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爸爸今天回来又带了什么好玩地,家中的妻子也已经做好了饭菜,饭桌上,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分享着工厂里,学校里的趣闻。这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都的烟火气息,是那个属于大烟囱,属于老工厂,属于工人们的记忆。

“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尽管岁月流逝了几十年的光阴,那些老工厂、工人们的模样,也印在我们的记忆里。可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那些老工厂怎么样了呢?还在继续运作吗?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社会科技的进步,新能源、新科技等不断问世,老工厂也面临着转型与改革等问题,老工业基地也面临着被取缔的风险,即使是当时辉煌一时的420厂也难逃亏损命运。

1999年,420厂将核心资产及人员进行剥离重组组建成发集团,建设为股份制企业,将重点业务重新定位,主要生产制造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零部件,积极探索将企业扭亏为盈的办法。在2000年顺应成都市“东调战略决策”,将企业所拥有的国有土地通过公开挂牌拍卖,同时将原厂异地搬迁进行改造。

512厂,始建于1958年的成都冶金实验厂有限公司,当时在全国,也是名气响当当,如今,厂子迁到大邑县,变成了今天的512建材市场,这座老工厂,仍然以它的方式,服务着全体成都人。

与420同年建设的,还有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代码为773,与大多数的国营企业一样,773主要生产的是军工工业产品,我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与彩色显像管都是在这里产生的。773厂便发展成如今的东郊记忆音乐公园。

而630厂,援建它的北京761厂在无线器材的研发上也是大哥级别,是如今电控科创企业的孵化中心,在电控科技、国际领域依然起着重要作用。可630厂,却远没有其他老厂那么幸运,630厂并没有转型成功,而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被淹没,630厂2005年因破产而被拍卖,如今的厂址,已经荒芜多年。厂务大楼上的标记还依稀可见,“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争创一流”,如今再看到这一行字,不禁感叹,当时工人们的热情与无畏,也许,当他们知道,吸收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的工厂,变得如此荒芜,他们心里也会伤心吧,但也无需伤心,630也完美完成了它的使命。

回首三线建设的五十多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工人们天天挥洒汗水,国家领导人处处呕心沥血,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如今的盛世,如其所愿。

四、结语

这些神秘的代码军工厂,盘活了成都的工业生命,见证过辉煌、面临过冲击,最终凤凰涅槃、华丽转身,或画下句号、黯然落幕。

这些老工厂的演变,兴盛、衰落、转型......无不体现着时代的变迁,或许,那个老工厂的时代已经结束,但工人们的故事依然在传唱,在静默的火车头里,在画展里,在音乐厅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桑田沧海,见证了老一辈青春与汗水的老工厂,不会被我们遗忘。

回到东郊记忆音乐公园,这个汇聚着音乐、摄影、戏剧等艺术的文化时尚产业的聚集地。这是,那些老建筑,在和我们讲述着五十多年前的故事,讲述着“东郊精神”,也在讲述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社会的改变......

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成都工厂或者三线建设的故事?

欢迎评论区分享,也希望借这些分享给作者一些灵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