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志愿者美丽瞬间(朋友圈里的白衣天使)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为致敬白衣天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别推出“医疗记者的朋友圈之5·12国际护士节特别策划:朋友圈里白衣天使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医疗记者朋友圈里的白衣天使。

记者 秦聪聪

微信朋友圈仿佛是一本记事本,代替着人们的大脑和内心,封存着生活中的那些酸甜苦辣、柴米油盐。对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主管护师孙静来说,最近一段时间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3月30日那天,身在战疫一线的她收到的爱心晚餐,还有盒饭上那张画着爱心的便利贴。

抗疫志愿者美丽瞬间(朋友圈里的白衣天使)(1)

说走就走

故事要从3月22日晚的一通电话说起。

那天,孙静刚刚吃过晚饭,坐在电脑前准备查资料,突然接到了医院的电话,大体内容是要准备好行李,第二天出发。

从2013年参加工作,孙静就在护理岗位上。她见过了数不清的生老病死,也用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成就了很多“新生”。而这一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也加入了医院的“预备队”,做好了“说走就走”的准备。

简单收拾好行李,孙静最放不下的还是只有2岁半的孩子。她不知道归期是何时,也不知道小朋友能不能适应暂时没有妈妈哄睡的生活。

尽管心里有很多放不下,但没有丝毫退缩,第二天一早,孙静准时出现在了医院。

“每个人都有一个行李箱,而有一些东西是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像常用药物、体温计、水壶……”收到医院准备的充足物资,孙静带着满满的感动出发了。

他好起来了

孙静去到的,是当地一家“黄码医院”,主要接种封控区、管控区、集中隔离点、居家隔离以及健康码为黄码的急危重症患者。

这其中,有一名低钠血症的男性患者,送到医院时,因为四肢无力,已经几乎没法行走了。

据了解,低钠血症是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一般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体温低下,严重者会出现昏迷和惊厥,后续还可能引发器官水肿、衰竭,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症支持治疗,该患者的低钠状况得到及时纠正。而在他住院的时间里,为了保证住院患者的营养供应,医护人员常常将自己配餐中的水果、水奶带到病房。

从不能行走到行动自如,感动于特殊时期的这些点点滴滴,这名患者给医护人员写了一封感谢信。看到字里行间的感谢,泪水模糊了孙静的视线。

同心的力量

医护人员的说走就走与逆向奔赴,让当地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患者的信任与感谢,消弭了医护人员身着防护服的不适。而当地也给了医疗队员莫大的支持:为了让他们得到充分休息,提供了优质的宾馆驻地,每天多辆班车来回接送;每顿饭都是精心搭配,由宾馆工作人员送到房间。

3月30日晚餐,孙静拍了几张照片,发在了朋友圈:“瞬间满满的感动,谢谢!”

那一餐,有白灼大虾,有红烧狮子头,有黄瓜炒蛋,有清炒山药,有发糕,有粥,有水果,饭盒上有张红色的爱心便利贴,上面写着“山河无恙,世间皆安”。

“那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孙静说,有一种力量,叫做“双向奔赴”。

抗疫志愿者美丽瞬间(朋友圈里的白衣天使)(2)

信任中前行

其实,作为一名肿瘤科护理人员,面对着被恶性肿瘤甚至是死亡阴影笼罩的患者,孙静在日常工作中也常会有“双向奔赴”的感动。

“虽然从课本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但真正到临床中,一开始也是有些抵触的,在和患者交流时,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聊到‘恶性肿瘤’‘癌症’等字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患者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乐观和坚强。”孙静说。

肿瘤科的患者,有些在经过治疗后会好转,但也有些患者会反复住院,甚至一次比一次状况要差,他们不仅要长时间遭受疾病的折磨,还要承担精神的压力。

曾有一名宫颈癌患者因失去手术机会选择到肿瘤放疗科治疗,她把“责任护士孙静”当成了最大的依靠。什么事、什么话,都要先找孙静说。相互之间在不知不觉中,又多了几分超越职务与身份的挂念。

好在,经过积极治疗,这名患者的预后还不错,至今二人都保持着联系。

孙静说,在那些坚持与放弃的挣扎中,她从患者身上看到了渴望与坚强的力量,也学会了在设身处地中与他们更好地交流。她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真心,给予患者及其家属更多的呵护与关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