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

虽然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已经过去4天了,但这届颁奖礼留给人们的谈资实在太多,比如颁发最佳影片奖时的大乌龙,又比如虽未出席却刷足了存在感的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

除了这些,在颁发最佳外语片奖时的一个小高潮,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1)

虽然很多人说今年是奥斯卡奖的“小年”,不过艺绽君(ID:bjvariety)觉得这份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名单还是很强大的:《地雷区》(丹麦)、《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瑞典)、《推销员》(伊朗)、《禁忌之恋》(澳大利亚)、《托尼·厄德曼》(德国)。

最终,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的电影《推销员》获得了今年最佳外语片大奖,他之前已经因《一次别离》获得过此项殊荣,如今再得,堪称是奥斯卡的“亲生儿子”。▼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2)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不过,为了抗议特朗普此前的“禁穆令”,法哈蒂本人并没有到场,而是找了委托人领奖,并在致辞中发表了一份声明,也是挺有个性哒。↓↓↓

很高兴第二次获得这个荣誉。很遗憾我不能出席。我和我的同胞以及其他6个国家的人民,都被挡在了这个国家之外。将人与人之间进行划分,会让人与人之间心生恐惧。电影人则拥有一种权力,将镜头对准人性中共同的部分,消解这世界上的隔阂与恐惧。

由于《推销员》未能引进到国内上映,很多人可能对这部影片并不熟悉,在此先为大家介绍一下。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3)

《推销员》国际版海报

如同前作《一次别离》一样,导演法哈蒂在《推销员》中依然聚焦伊朗知识分子所处的困境。中学老师尹麦德和妻子蕾娜感情深厚,某日两人所住的房子成为危楼,无奈之下他们只得临时找了另一个住所,匆匆入住。

不料,不久后蕾娜在新居中遭到陌生男子的袭击晕倒在浴室之中,愤怒的尹麦德执着于寻找罪犯,却酿成了所有人都无法承受的惨痛后果。

姑且先不论这一场领奖风波,伊朗电影这些年在国际影坛上的表现,的确令人瞩目。除了奥斯卡奖,国际三大A类电影节对伊朗电影和电影人也都是青睐有加。比如这部《推销员》,在获得最佳外语片奖之前,已经在去年的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上拿下了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剧本奖,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本人还获得了金棕榈最佳导演奖的提名。

伊朗,这个常在国际舞台上以贫穷、动荡面目示人的国家,其电影和电影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伊朗电影发展历史

伊朗电影历史很长,最早可追溯到1900年,但发展比较缓慢。

二战之前,伊朗的民族电影工业受到国内政局和世界局势的限制,直到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的达鲁希·梅赫朱依回国拍摄波斯语电影,才掀起伊朗电影的热潮,很多新的制片厂建立起来,伊朗电影迎来第一次复兴。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4)

达鲁希·梅赫朱依1971年拍摄的影片《奶牛》,认为是伊朗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1950年到1965年,伊朗共出品了324部电影,德黑兰在1965年已有72家影院。但是,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使伊朗电影人开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文化审查和宗教审查,电影工业一度萎缩。后来为世界影坛熟知的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电影创作的。

谈到伊朗电影,阿巴斯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名字。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5)

阿巴斯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伊朗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电影人,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伊朗人在西方世界还只有负面形象时,是他的电影展现了一张人性的和艺术的面庞。有人将他看做伊朗电影复兴的功臣

1987年阿巴斯执导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让他开始在伊朗国外受到注目。据说,当年黑泽明看过该片后说:“我真希望这是我导演的电影。”

1990年,阿巴斯拍出了名作《特写》,被英国电影学院列为史上50大经典电影第42位。1997年,他又以《樱桃的滋味》夺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登上导演生涯的荣耀巅峰。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6)

阿巴斯展示金棕榈大奖

值得一提的是,阿巴斯与中国电影也颇有渊源。去世前,他曾先后4次来中国准备其新作《杭州之恋》。该片制片人王平回忆:

那时的阿巴斯体力很好,在杭州一连几天,他带着伊朗演员巴巴克•卡里米、翻译和工作人员逛了北山路,去了吴山夜市,看了宋城千古情、去了西溪湿地、杭丝联厂、小河直街。还拿着DV,拍了馒头山社区坐在老楼道里择菜的阿婆、树荫下打牌的退休老头、小巷子里骑自行车的小孩儿。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7)

2014年6月16日,杭州,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在杭州为新影片《杭州之恋》采风。他在西湖边上停下来拍摄一位写毛笔字的市民。

令人遗憾的是,去年7月5日,阿巴斯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岁。《杭州之恋》也变成了他未完成的遗作。王平认为,阿巴斯的去世对伊朗电影乃至对世界电影都会产生影响:“因为目前伊朗电影界活跃的一些导演都或多或少和阿巴斯有些关系,有的受他风格影响,有的是他的助理。”

不过所幸,伊朗电影的成长并未因阿巴斯的去世而终止,优秀的电影人仍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并继续获得世界影坛的认可。这里就再为大家介绍几位其中的代表。

1

阿斯哈·法哈蒂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8)

首先就是目前风头正劲的阿斯哈·法哈蒂。1972年出生的他,2003年凭借处女作《尘中之舞》正式开始其导演生涯,3年后又执导了悬疑片《烟花星期三》,并凭借此片获得第42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大奖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伊朗新一代的得奖专业户。

尤其是2012年他执导的剧情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进一步扩大了伊朗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获得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还收获当年柏林电影节4项大奖。

法哈蒂有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和冷静。并善于从家庭这样一个极小的点切入,展现更为棘手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2

马基德·马吉迪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9)

第二位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吉迪 的作品对国内观众来说可能更为熟悉,他的代表作《小鞋子》(又译为《天堂的孩子》)感动了很多人,这也是首次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伊朗影片,1999年马吉迪执导的《天堂的颜色》继续《小鞋子》的辉煌,蝉联了蒙特里尔电影节上最佳电影奖。之后又推出了反映难民生活的《巴伦》等。在题材上,马吉迪一直痴迷于儿童题材的电影。

3

贾法·帕纳西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10)

贾法·帕纳西曾担任阿巴斯的助理导演,并受过他的扶持。1995年帕纳西执导的第一部作品《白气球》就为他赢得了戛纳影展金摄影机奖以及东京影展金奖,影片描述一个小女孩和哥哥拜托路人帮他们找回落到水沟底下的纸钞的故事。

此后他还执导了《谁能带我回家》《生命的圆圈》《深红的金子》《越位》等,陆续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等重量级奖项收入囊中。题材上,帕纳西对女性以及社会议题十分关切,这让他走出了与其他伊朗导演天真通俗路线迥异的风格。

看到这些拿奖拿到手软的伊朗电影人,很多人可能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伊朗作为一个战乱不断、动荡不安的小国,电影发展为何会达到如此高度、并得到国际影坛的认可甚至追捧呢?

影评人陆支羽认为,伊朗儿童电影和反抗本土政府的政治题材电影一直在世界影坛上备受关注,但他们并不仅仅只是靠题材取胜,而是在剧作、情感、技巧、表演上都极具伊朗特色

影评人韩浩月则表示,伊朗电影其实切合了目前电影创作的一种国际潮流,即全世界范围内对商业片的厌恶,对文艺片的热衷

两位影评人都认为,伊朗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很具有启示意义

韩浩月

“伊朗电影对中国电影最大的启示在于,告诉中国电影人怎么在拍片的时候放弃一些商业追求,在文本质量、价值体现上多下功夫。现在两国电影的对比来看,是走向了两个极端,中国电影为了商业化可谓无所不用之极,而伊朗电影则走向了艺术表达的另外一个极端,表达上比较晦涩,并不注重娱乐性,但我们可以把对方好的元素拿过来。”

陆支羽

“伊朗儿童电影无论在本土还是在国际上都曾享誉盛名,有很多都是国内影迷耳熟能详的儿童影史经典杰作,中国导演也不乏有人曾借鉴过伊朗儿童电影的成功模式,比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李睿君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都多多少少对伊朗儿童片有借鉴或致敬。

相比国内比较浮躁的电影环境,伊朗导演沉下心创作,也是真正值得中国导演学习的。”

伊朗电影佳作颇多,在这里也给大家推荐其中一些经典之作。感兴趣的朋友可找来看看。

1、《一次别离》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11)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一部电影。导演用冷静、客观又充满关切的镜头风格,展现了当代伊朗人在亲情和宗教生活方面的纠结,影射批判了伊朗等级分明社会现状。

2、《天堂的孩子》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12)

《天堂的小孩》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是献给成人的童话,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

3、《静谧的生活》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13)

《静谧的生活》是“生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史上十五部最佳伊朗电影之一,它在当年横扫柏林影展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大奖,却至今从未在伊朗本土上映过,也许是过于严苛的环境吧,在伊朗这个政治和宗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像《静谧的生活》这样以悲观的论调无情批判腐朽政权的作品的命运必然如此。

4、《天堂的颜色》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14)

《天堂的颜色》是一部讲述孩子的影片,但是它在吸引儿童的同时,也能引起成年人的共鸣,也许导演深知家庭电影的“游戏规则”:一部不能在成人世界中被叫好的影片休想在孩子们直觉的审视下赢得好口碑。

5.《生命在继续》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15)

电影《生命在继续》是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于1990年伊朗西北部大地震后5个月着手拍摄的电影。故事以一位导演寻找家住地震中心的小演员的经历为蓝本,描写沿途所见到的居民的生活,由此引发的思索和领悟。影片获得1992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金摄影机奖。该片与之前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及之后的《橄榄树下的情人》组成“村庄三部曲”。

6.《醉马时刻》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16)

巴赫曼•哥巴德由于拍摄了《醉马时刻》伊朗本土和国际影坛一炮而红,这部赫赫有名的影片使他晋升为伊朗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与莎米拉•马克马巴夫齐名。这是一部获得广泛好评的杰作,库尔德人民的苦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折射出来。此片荣获第53届夏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7.《特写》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17)

《特写》据说是阿巴斯本人最喜欢的作品,获得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魁北克影评人奖。阿巴斯把视线指向了伊朗的草根阶层,片中有一个趣味点:闯祸者虽然以诈骗罪被抓,却从冒充导演一事中获得短暂的自信心满足,这是下层人民渴望被尊重的隐约写照。

8.《橄榄树下的情人》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18)

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深情之作,名震世界影圈之作。影片有着复杂的套层结构,可称之为“片中片”。伊朗大地震后,阿巴斯到灾区寻找《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的小演员,由此产生了《生命在继续》的构思,而在拍摄《生命在继续》时又萌发《橄榄树下的情人》的想法。所以人们把这三部作品称为“三部曲”。

9.《何处是我朋友家》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19)

该片是导演阿巴斯在国际电影界崭露头角之作,主要讲述了发生在在伊朗乡村小学中的故事。他也凭借该片获得了1987年德黑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8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奖等。非职业演员,质朴记录片式的朴质,成功的表述,也预示着阿巴斯个人的电影风格开始成型。

10.《樱桃的滋味》

伊朗电影这么厉害的原因(贫穷而动荡的伊朗)(20)

《樱桃的滋味》是时代精神电影公司于1997年10月10日推出的一部心理剧情片,仍由阿巴斯执导。该片讲述了厌弃生命的巴迪在寻找能够帮他办理后事的好心人的过程中逐渐感悟生命意义的故事。1997年10月10日,该片在意大利上映。1997年该片获得第5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END-

转发是一种幸福

点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一种支持

本期作者/编辑:聂宽冕

订阅号:艺绽 · bjvariety

至 臻 文 艺 · 绽 放 如 花

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 诚意奉献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违者将由北京日报社依法追究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