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不同人眼中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在现代人的眼中,诸葛亮的形象就只需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形容就可以了。从三国到现在,诸葛亮的形象都在不断地变化中,每一次变化,都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

三国不同人眼中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

第一、魏晋时期,诸葛亮经典形象的定型

魏晋时期,道家文化开始生根发芽,再加上混乱不堪的政治因素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于诸葛亮产生了极为崇拜的心理。因为蜀汉虽然贫弱,但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井井有条,民风整肃,军民个个遵纪守法,与魏晋时期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让那时候的人们产生了崇拜诸葛亮的心理!

三国不同人眼中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

根据《襄阳记》的记载:那时候的朝廷虽然禁止祭祀诸葛孔明,但很多百姓还是自发地,冒着巨大的风险,私自前往,可见诸葛亮多么赢得人们的爱戴。

也正因为受到了道家兴起的影响,所以在东晋小说家裴启的《语林》中,将诸葛亮的形象设计为头戴葛巾,手执白毛扇的经典形象。这非常符合晋代那些风雅俊逸士人们内心中的想象。

三国不同人眼中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

也正在这个时期,这些魏晋士人们开始把诸葛亮神化,将空城计、七星灯续命等经典情节都往他身上套,塑造成为了一个近乎全能的形象。

第二、唐代时期,诸葛亮逐渐成为了智将、忠臣、贤相三合一的形象

三国不同人眼中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

在唐代一些诗歌和讲史经文中,将《汉晋春秋》中“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经典情节进行了生动演绎,将诸葛亮的智谋,生动地展现了出来,面对着魏强蜀弱的天命,诸葛亮即便用尽计谋也无力回天,成功地把他身上智、忠、贤的三大特点鲜明地树立起来。

三国不同人眼中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5)

鱼水之欢原本指的是男女之间热火朝天的密事,但在《三国志》中,刘备将其比喻成了自己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所以到了唐代,鱼水之欢就成为了一个经典典故,而被诗人们反复歌颂!

第三,宋代时期,诸葛亮的形象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北宋和南宋略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比较好的。比如北宋和曹魏都是通过强制禅让的方式来夺取江山的,所以在欧阳修、司马光等北宋文人大家的眼中,曹魏才是正统,

三国不同人眼中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

司马光虽然以曹魏为正统,但对于诸葛亮的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量参考了比较偏向于蜀汉的《汉晋春秋》,肯定了诸葛亮在治理蜀地等方面的功绩。

但随着北宋越来越感到外来民族侵略的压力,为了文化宣传方面的需要,宋徽宗将诸葛亮、周瑜等非曹魏政权的名将进行追封。

三国不同人眼中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7)

而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外来民族的压力就更大了,他们认为自己的处境同蜀汉时期的处境差不多,所以对于蜀汉、对于诸葛亮的认同感就更强!渐渐地认为蜀汉才应该为正统。

而在民间里,诸葛亮征讨南中等事情被赋予了影射现实的内涵,他逐渐成为了汉民族主义的代言人,也成为宋代军民对抗外族入侵的精神领袖。

三国不同人眼中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8)

而相对的作为诸葛亮对立面的周瑜,则遭到了平庸化的处理,一些文人作家们还是把一些属于周瑜的功绩给转而安插在诸葛亮身上,尤其是赤壁之战时,让诸葛亮出尽了风头,这也是后世瑜亮之争的起点。

到了现在,诸葛亮已经成为了一个脚踏实地的政治家、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以及法力无边的术士这三者合一的形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了他的代名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