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为什么越厉害的人越谦虚)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谦虚绝对是一种美德,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为什么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为什么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为什么越厉害的人越谦虚)

为什么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谦虚绝对是一种美德。

对于不谦虚的人,老百姓用极形象的话语作以讽刺——“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而对于谦虚的人,人们则致以敬意,因为他们虽然低调谦虚,但其实是很厉害的,只是没有外露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越厉害的人越谦虚,而越是不咋地越能瞎咋呼?

第一个原因,厉害的人见过世面,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个道理,就像一个省的高考状元进了北大,完全可能是垫底的。所以,他知道自己还不具备骄傲的资格,唯有谦虚才能进步。然而等他真正成为在全国都挂上号的“牛人”、具备骄傲资本的时候,谦虚早就悄然衍化成行为习惯。于是,说话做事一骄傲,自己都觉着难受。

还有另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谦虚符合利益算计

这一层可能不太好理解,所以我们重点展开说说这个。

《通鉴》中有个故事。

田子方是魏文侯请来的国师。魏文侯是著名的贤君,教育出的公子魏击当然也颇有修养。

有一天,魏击出行途中遇见田子方,赶紧下车伏拜行礼。可没想到的是,田子方视而不见,扬长而去。

魏击怒了,说:“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意思是说咱俩之间的富贵贫贱之别是明摆着的,你一个教书的在我面前有什么资格耍大牌!

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有资格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骄傲呢?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采邑。失去国家和采邑,你就是平头百姓一个,甚至还会丢了性命。这个成本大不大?你输得起吗?像我们游士就不一样了,你听不进去我的话,做事不合我的意,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穿上鞋子就告辞了,反正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贫贱!”

这话若是细推,当然也有毛病,因为它忽略了贫贱者希望晋身富贵这个动态过程。但对公子魏击来说,是不用考虑这一层的,所以被这话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震撼,于是赶紧谢罪。

后来,魏文侯对公子击说,这是先生以别致的方式给你上课呢,能让你记一辈子。

不说帝王将相了。

对普通人来说,谦虚者避免了“树大招风”的可能,你总是那么谦虚,小人都不好意思对你使坏的。古人所谓的“谦受益,满招损”,我想大约是包含了这一层意思的。

当然,《通鉴》也给我们提供了反例,而且是放在开篇之处。

大家都知道《通鉴》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开始的。其实在此之前50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了智氏家族。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俨然就是中原霸主。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衰落,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

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这样就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本来四家可以相安无事,可智家的大夫智伯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要求他们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韩、魏妥协,而赵家不干。

于是智伯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准备引汾水灌赵所守的晋阳城。

赵坚持了三个年头,城内的百姓到了“巢居而处,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的地步。危急时刻,赵以出色的思想工作说服韩魏,告诉他们未来的命运也不过如此。韩魏觉醒,反过来与赵联手,决河堤,汾水倒灌智氏军营。

得了手的赵襄子为了解恨,砍下智伯的脑袋,用他的头盖骨做了个酒杯,天天拿在手里把玩。

智伯也曾是青年才俊,优点很多,仪表魁伟,武勇善射,多才多艺,能说会道,性格刚毅果决,可就是有个致命的缺点——道德品质不好。史书说他“贪而愎”——贪得无厌,骄奢淫逸;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大权独揽之后,他骄横跋扈,狂妄至极,终于招致灭亡。

这个故事,引出了司马光在《通鉴》开篇那一大段“才胜德”“德胜才”的感叹。

人呐,甭说你不厉害,就算你真的厉害,比如你发明了“支*宝”,改变了一国之人的支付习惯,便利了几亿人的生活,自己也富甲一方。然而,起初似乎颇有情怀、行事一向低调的人一旦狂妄起来,就敢在那么大的场面上信口雌黄,说中国还没有金融系统。这句违背常识的话,是不是像覆亡之前的“疯狂”?

总结一下:

厉害的人见过了世面,思虑了未来,看到了危险,所以谦虚;

不厉害的人无所顾念,不怀希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破罐子才敢破摔,所以“老子天下第一”,想咋的就咋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