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溥仪皇帝的历史小故事(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讲述他与英国家庭教师的故事)

01 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八字胡、大长腿

溥仪对于外国人的刻板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们那八字胡和大长腿,因为他记忆中有两件小事让他深刻难忘。

清朝溥仪皇帝的历史小故事(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讲述他与英国家庭教师的故事)(1)

清朝时期的外国人

第一件事是太监们说,洋人的胡须非常坚硬,可以挂一个灯笼。

第二件事是中国人和洋人打仗时,有个大臣给慈禧太后出主意,说和洋人打仗最好的武器是长竹竿,因为洋人腿长,用竹竿绊倒后他们就起不来了。

02 第一次见老师,世界独一无二的礼节

溥仪十四岁时开始有了人生中的外国老师,他叫庄士敦,全名雷堪奈尔德·约翰·弗莱明·庄士敦,英国人,祖籍苏格兰,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

清朝溥仪皇帝的历史小故事(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讲述他与英国家庭教师的故事)(2)

庄士敦

他来是通过李经迈(李鸿章之子)的建议,经徐世昌总统向英使馆交涉来当溥仪的英文教师的。

第一次见到外国老师庄士敦是一九一九年三月四日,地点在毓庆宫。

溥仪按照接见外国使臣的仪式坐在宝座上,庄士敦进门一鞠躬,到宝座前二鞠躬,然后和溥仪握手,退后三鞠躬,再退出门外,算是完成接见仪式。

紧接着,庄士敦又从外面进来,这回是溥仪给他鞠个躬,算是完成拜师仪式。

这个奇怪的礼节,是不是有点中西结合的味道呢?

03 溥仪减辫子造成的影响

清朝溥仪皇帝的历史小故事(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讲述他与英国家庭教师的故事)(3)

清朝人的辫子

庄士敦,作为溥仪的英文家庭教师,对溥仪的一生影响很大。

溥仪的英文并没有多上长进,因为他一向很顽皮,再说语言这东西,毕竟是要讲究一点天赋的。

不过英语之外的很多东西,却深深地影响着溥仪。

庄士敦老师课余给溥仪讲西方的飞机、轮船和大炮,讲西方的制度,讲西方的文化,讲西方的绅士……在庄士敦耳濡目染下,溥仪不仅对西方的文明深深热爱,就连日常生活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他想把房间装成西式风格,他想建棒球场,他不穿黄袍却喜欢穿西装,他为了骑自行车可以锯断高高的宫门坎,他装了电话还想买汽车,他甚至要逃出紫禁城去英国留学……

溥仪在见到庄士敦之前,还留着辫子。

庄士敦有一次中国人辫子就像猪尾巴,有碍观瞻。

溥仪听到这样的评价,也觉得中国人这条辫子确实很不美观。

但是要减掉这根辫子并非易事。

作为一个朝代皇权的代表人物,皇帝的一根辫子自然就是一种象征。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最有象征性的改革莫过于减掉这根辫子。有很多人宁愿留住辫子也不留人头,正如多年以后,留着辫子的张勋带着他的“辫子军”冲进北京城,还搞复辟呢!

溥仪剪辫子就遭到宫廷遗老们的强烈反对,然而溥仪使出惯用的杀手锏,不给剪辫子就出逃,反正他也不想做什么皇帝,最后大家也没有办法。

溥仪减掉辫子之后,宫廷里的很多王宫大臣及太监都陆续地减掉了辫子,最后是很多普通旗人也减掉了辫子,害得大清遗老们痛哭流涕,这场风波影响实在不小。

而这一切,完全来自庄士敦的影响。

04 “中国皇帝穿了一身西洋的猎装,我的上帝……”

溥仪结婚时,热闹非凡,各国使节及社会名流都来祝贺,其中自然有他的老师庄士敦。

溥仪在招待外国宾客的酒会上祝了酒,回到养心殿后,他就脱下了龙袍,换上了一套平时喜欢的西式猎装。

这时,庄士敦带着他的朋友们来了。一位外国老太太眼尖,她首先发现廊子下的溥仪,就问庄士敦:

“那个少年是谁?”

庄士敦看见了溥仪,打量了一下溥仪那身装束,脸上立刻涨得通红。

溥仪当时就被吓了一跳,而那些外国人脸上做出的那种失望的表情又使溥仪莫名其妙。

外国人走了之后,庄士敦的气还没有消,气急败坏地对溥仪说:

“这叫什么样子呵?皇帝陛下!中国皇帝穿了一身西洋的猎装,我的上帝……”

清朝溥仪皇帝的历史小故事(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讲述他与英国家庭教师的故事)(4)

穿西装的溥仪

05 师生关系也是政治关系

庄士敦既是溥仪的家庭教师,也是溥仪的政治庇护人。

清朝溥仪皇帝的历史小故事(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讲述他与英国家庭教师的故事)(5)

溥仪与庄士敦

这层关系并不隐晦,父亲醇亲王也好,还是其他王宫大臣也好,他们心里很清楚这一点。

但凡是在溥仪身边的人,哪怕是一个太监,只要还有一点远见卓识,都能看到这一点。

比如内务府的绍英,他就很聪明。

他是首先从庄士敦身上看到这种保险作用的人,他宁愿把自己的空房子白给庄士敦这些外国人住,也不租给出高租金中国人。

因为保住溥仪他们这个“小朝廷”就等于保住了他的一切——从生命财产到他的头衔。虽然庄士敦自己不愿意领他这份情,这又是另当别论。

不管是在张勋复辟失败之后,还是冯玉祥打算从宫廷里把末代皇帝撵走,庄士敦在其中所起到的政治庇护角色都是很重要的。

英国使馆曾在庄士敦的协调下,随时为溥仪皇帝准备好避难的地方,甚至考虑到清廷其他人员,由英使馆协调好葡萄牙和荷兰的使馆,为这些人也准备好地方。

英国当然不是出于什么人道主义,一切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溥仪皇帝虽然代表清朝退了位,但毕竟当时军阀各自为政,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队伍还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很多清朝遗老还蠢蠢欲动准备着恢复大清的统治,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很多国家不敢小觑退了位的溥仪小朝廷,英国为溥仪庇护不过是一张政治牌。

06 溥仪和庄士敦的师生情

清朝溥仪皇帝的历史小故事(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讲述他与英国家庭教师的故事)(6)

庄士敦与溥仪

作为一个老师,庄士敦是合格的。

庄士敦曾在香港英总督那里当秘书,入宫之前,是英国租借地威海卫行政长官。

他是个中国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走遍中国大地,通晓中国风物人情,尤其对中国儒家文化颇有研究。

他也很喜欢中国的古诗词,溥仪常见他像中国那些老师一样,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读唐诗。

他的惊人的耐性,哪怕是今天的老师,恐怕都会自叹不如。

有一次,庄士敦给溥仪讲西方的现代武器,起初溥仪听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就失去了兴趣。

溥仪索性拿出了自己的鼻烟壶,把鼻烟倒在桌子上,在上面画起花来。

庄士敦一声不响地收起了教材,等着溥仪玩鼻烟,一直等到下课的时候。

还有一次,他给溥仪带来一些外国糖果,溥仪很高兴。

他趁机讲起那水果味道是如何用化学方法造成的,那些整齐的形状是用什么机器制成的。

而此时的溥仪,根本就对什么化学什么机器不感兴趣,他心里想的是让门前桧柏树上的蚂蚁尝到这些糖果会是什么结果,于是他就跑到跨院去了。

这位英国老师又守着糖果盒子等在那里,一直等到下课。

庄士敦站在老师的立场,曾给了溥仪很多建议,不管是治国方面的,还是个人方面的。

尤其是在溥仪打算进行整顿的时候,庄士敦像个忠诚的卫士,表现出了和内务府势不两立的架势,因为他早就看不惯内务府那些贪污盗窃份子,内务府的人也对他恨之入骨,知道庄士敦经常把他们的丑行报告给溥仪,他们甚至威胁庄士敦说要杀掉他,庄士敦自然不怕他们威胁。

溥仪在很多失意迷茫的时候,庄士敦这个外国人,反而经常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引导他,给他安慰,作为师生关系,他们的情感是真挚的。

(关注我,和您分享更多精彩历史)

参考书籍:

《我的前半生》 爱新觉罗·溥仪 (著) 联合读创(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