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

作者 叶曙明

锦纶会馆坐落在热闹的康王中路上。在车怠人烦的闹市中,看见那些起伏有致、充满岭南韵律的镬耳屋,仿佛服了一剂清凉散,顿觉神清气爽。

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1)

锦纶会馆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建筑,原址在下九路西来新街,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是清代广州丝织业的行业会馆。据雍正年间《广东通志》说,康、雍年间,广州丝织业兴旺鼎盛,“金陵、苏、杭皆不及”。在锦纶会馆内有一块雍正九年(1731)的《锦纶祖师碑记》,记载当时在广州从事丝织业的有数百家,他们共同出资兴建了关帝庙作为丝织行家聚集地。

中国丝绸以其优质价廉和迷人的东方韵味,迎合了欧洲对东方的绮丽想象,热度经久不降。据东印度公司所记,仅清雍正六年(1728),他们就从广州买进了缎、绸缎、高哥纶、花缎床单、宝丝、薄绸、丝帕等13种丝织品,各种规格不一,每匹价值从三两四钱至八两银不等。当时输往欧洲的丝绸,分为两大类,一为丝类原料(生丝与熟丝)与坯绸,另一类为丝绣品。

丝绣品亦分提花锦缎、刺绣、手绘丝绸等不同种类。丝绣品的出口量虽远不及丝类原料和坯绸,但它每一件都饱含着绣工的慧心巧思,千针万线,情意无尽,是材料与手艺的完美结合,因此深获欧洲客商的爱顾。

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2)

清代外销货中的广绣

乾隆二十二年(1757)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朝廷封闭闽、浙、江三个海关,仅保留粤海关对外通商。广州再次成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据粤海关的资料,当时绣花衫每件八两白银,绣缎、绣丝纱每匹亦八两白银,绣牛郞每匹七两,绣茧绸衫每件六两,绣点绢、绣绢、绣线绸每匹六两。如此昂贵的价钱,其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这时的中国,在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帝统治下,却正欣欣然走进自我建构的盛世童话之中。对于中国在18世纪逐渐落后于西方,乾隆帝要负很大责任。广州实行一口通商,已是严重的倒退了,朝廷又出台新的政策: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开始,禁止蚕丝和绸缎出口。因为民间抵制强烈,改用配额制度,规定生丝出口不得过百担。这些措施,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正常的对外贸易和交往。在“薄来厚往”的政策下,中国与欧洲国家出现巨大的贸易逆差,鸦片战争的悲剧,于焉埋下祸根。

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3)

广州街头的布匹招牌

但广州的海外贸易,反而因为不合理的一口通商政策,呈现蓬蓬勃勃的景象。在东漖乡附近的大墩、南村、坑口、增滘、步滘、茶滘等村落,纷纷利用田亩塘基,栽种桑树。全盛时期,栽种桑的面积有千多亩,而东漖的“桑市”亦远近闻名。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广州第一家刺绣行业的行会——“锦绣行”成立,入会有3000多人,同时设立刺绣业的会馆“绮兰堂”。这是一段用金丝银线织出来的岁月。乾隆年间,绣坊、绣庄多达50多家,3000多花佬每天埋头在绷架前,飞针走线,绣出一片花花世界。他们多数来自广州和潮州。有一首《南海竹枝词》便是描写这段芳香四溢的时景:

希珍大半出西洋,番船归时亦置装。

新到牛郎云光缎,边钱堆满十三行。

丝织业尊奉的祖师爷是“汉博望张侯”,也就是那位在两千多年前出使西域的张骞。每年农历八月十三“师傅诞”,绵纶行业都会大事庆祝。东家(雇主)在绵纶堂聚会,而西家(工人)则在中山七路的先师庙聚会。绵纶会馆不仅是广东近代工业的重要史迹,而且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

会馆坐北朝南,初时是一路两进三开间,东侧有厨房,后来增加了第三进,并添建东厅、东阁以及西厅、西阁等部分,成为一座三路三进的祠堂式建筑,青砖空斗墙砖木结构,左路为青云巷、东厅东倒座,中路为门庭、中堂、后堂,右路为西厅、后轩、西倒座等。

与传统祠堂略有不同之处在于,锦纶会馆没有右路的青云巷,左路的青云巷也只到第二进就没了,也许与第三进是后来加建的有关。会馆每年庆祝师傅诞时,就在仪门前搭个小舞台,上演神功戏,观众坐在中堂和天井观看,大门两边俗称“金银小楼”的小阁楼,就是戏子们化妆的地方。

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4)

当年珠三角处处都有蚕丝作坊

1997年,锦纶会馆被广州市列入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迎接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重点市政工程,2001年广州市开辟康王路,而绵纶会馆恰好在规划路的中央。市政府请广州大学在北京古建筑研究所原来测绘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补充测绘;请专业人员对会馆的历史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工作,制定解决方案。

当时提出的解决办法有四个:原地保留、整体迁移、分割迁移、拆除复建。原地保留的办法有两个,一是修一条隧道,马路从会馆下通过,但工程费用甚高。二是马路从两边绕过去,会馆就变成一个孤岛,无法活化利用。两个办法都不是上策,那么,就只有迁移了。

迁移的办法也有两个,一是把会馆拆卸至新址重建,二是整座平移。据说,拆卸重建后的会馆,文物价值只有原来的两成,如果整座迁移可以保留八成,而且费用比较便宜。文化、规划、建设等部门就保护事宜展开了多次协商,在无法达到整片修缮保存的情况下,争取把最精华部分保护下来,最后决定整体迁移。

在最后一次有几十位工程师和文保专家、行政官员参加的会议上,大家把锦纶会馆的各种数据拿出来反复讨论,得出的结论让人提心吊胆:这是“一盆颤巍巍的水豆腐”,要完整地搬动它,纵向平移90米,再横向平移30米,安然放下,整个过程不能出丝毫差错。

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5)

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6)

这项被称为“用筷子挟水豆腐”的工程,于2001年8月18日正式开工,工程队动用了数百吨钢管,把整座建筑紧密包裹起来;铺设了五条轨道,以九台100吨的千斤顶同时作业,整座建筑以每分钟平移七公分的速度,沿轨道向北缓缓移动。第一天只平移了2.87米。经过40多天,整座锦纶会馆终于安全抵达它在华林寺东侧的新居。

经过重新加固、修葺后,锦纶会馆建成了广州丝织行业博物馆,对外开放。建筑内外的石刻、木雕、陶塑、灰塑,充满了岭南建筑艺术的韵味,清秀灵巧,生气勃勃。会馆修复前,只剩下第三进堂屋脊有一条原装的脊饰,前两进的脊饰都已毁坏,修复的有关材料是从广州市考古研究所和陈家祠获得的。头门脊饰顶端的“鳌鱼护珠”陶塑,艳丽夺目,一对摇头摆尾的鳌鱼,守护着宝珠,长长的胡须伸向天空,神气活现。

在第三进的厅堂里,有两个非常奇特的采光天窗,形状如普通的满洲窗,但“玻璃”却是用生蚝壳细细打磨后拼成的,既光亮通透,也有一种清凉之感。这是人们参观会馆建筑时,必须要抬头观望的一个看点。

另一个是需要低头欣赏的,那就是地面上的青砖和麻石。以前这是岭南传统建筑中常用的材料,但现在却成了怀旧之物,条条块块,都是千辛万苦从旧民居中搜罗回来的,上面尽是沧桑的印痕,足以勾起老一辈广州人许多遥远的记忆。馆内还存有20方23块历史碑刻,记录着会馆的历史,更是不可错过的重要看点。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细数佛山中医圣手(叶曙明)

华林寺:禅院钟鼓殿阁开(叶曙明)

千古之谜赵佗墓(叶曙明)

大沙头:弦歌一曲唱大江(叶曙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