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刺绣的绣法(几近失传的布依绣艺)

12月1日,由贵州省非遗中心主办,对坐工坊、深圳旧物仓承办的2019年贵州省布依族传统服饰及手工艺培训班在贵阳市南明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圆满结束,来自贵阳市南明区云关乡二戈村的60余名布依族女性接受了为期7天的培训。


布依族刺绣的绣法(几近失传的布依绣艺)(1)

布依族传统服饰及手工艺培训开班


“什么是美?什么是老祖宗传下的非遗之美?”11月25日上午,培训班的第一课以《布依族传统文化和服饰》为题开讲,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余未人担任主讲人,从布依族概况、非遗传承项目、服饰、审美、民族团结故事等多角度讲述了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和服饰审美,唤起学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对传统工艺的热爱。

布依族刺绣的绣法(几近失传的布依绣艺)(2)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余未人老师讲述了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和服饰审美

布依族刺绣的绣法(几近失传的布依绣艺)(3)

培训现场


来自深圳的鲸生古法旗袍创始人鲸三以“民间刺绣的生活回归”为主题,结合国内外鲜活的案例,生动地讲述了传统服饰的沿革、刺绣设计、配色等,教授学员们如何让传统手工艺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应对坐工坊的邀请,鲸三女士是第一次来到贵州,也是第一次接触布依族同胞与其传统刺绣工艺。她说:“布依族的传统刺绣工艺,是她们以时间为药引,用于解读生活之美的重要方式。在任教期间,学员们对我从眼神羞涩闪烁,到真性情地爽朗谈笑,那种信任和支持令我感动。”

布依族刺绣的绣法(几近失传的布依绣艺)(4)

来自深圳的鲸生古法旗袍创始人鲸三在给布依族同胞授课


南明区云关乡二戈村位于贵阳东出口,据云关乡党委书记袁莉介绍,该村有5000余人,其中70%是布依族。55岁以上的妇女有约200人还身怀布依族传统刺绣技艺,但大多已几十年未曾触摸。50岁以下的妇女已经很少有人会刺绣。期待通过此次培训,让她们重拾布依族传统手工艺,拓宽失地农民就业的渠道。


左也难,右也难,挑花绣线我不难!


此次参与培训的二戈村女性年纪最大的有85岁,最小的11岁。对坐工坊在前期调研中发现,二戈村布依族有一种特殊的刺绣针法“吊三针”,它美观、耐用,呈现半浮雕形,在布依族绣艺中十分罕见。此前,这一针法几近失传。为传承和发扬这一布依族传统非遗技艺,在7天的课程中,除了有文化、设计的相关专业老师指导,还有布依族本土刺绣能手、贵阳市妇女手工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岑先兰带领学员学习布依族这一独特的刺绣针法——“吊三针”。

布依族刺绣的绣法(几近失传的布依绣艺)(5)

岑先兰(左一)与村里善刺绣的老人们


布依族刺绣的绣法(几近失传的布依绣艺)(6)

几近失传的布依刺绣“吊三针”


50多岁的学员武昌霞告诉记者,自己因家务事多,祖辈传下的刺绣手艺已荒废四十多年,通过这次培训,她希望能够重新学习老一辈传下的手艺。在培训期间,二十六中初三的布依族学生龙家旺在听说社区里有布依族传统服饰及手工艺培训后,也寻到教室申请入班,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手艺。


据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介绍,“布依族服饰”已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此次培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龙佑铭还提出了后续发展的设想,培训结束后,或将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非遗就业工坊,推进二戈村的居家就业。

布依族刺绣的绣法(几近失传的布依绣艺)(7)

八十岁老人班素珍的“吊三针”绣品


承办方对坐工坊的创始人王燕达介绍说,此次,参加培训的布依族学员不仅学习到布依族传统文化、现代审美,还全部学会了濒临失传的布依刺绣“绝技”——“吊三针”。之后,部分学员可以将传统手工艺转化成商品,并由对坐工坊链接“旧物仓”等国内知名文创品牌,深圳鲸生古法旗袍等企业,带动当地布依绣娘参与到现代商业链条中来。

布依族刺绣的绣法(几近失传的布依绣艺)(8)

对坐工坊创始人王燕达与布依女巧匠交流刺绣技艺



内容来源:贵阳晚报黔生活

董容语/文 黄震 张鑫/摄影 视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