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忌日思念短语(怀念母亲)

3​0年前的今天,母亲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带着对女儿无限的牵挂和不舍永远地离开了我,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母亲忌日思念短语?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母亲忌日思念短语(怀念母亲)

母亲忌日思念短语

3​0年前的今天,母亲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带着对女儿无限的牵挂和不舍永远地离开了我。

看着满天的繁星,想提笔写一些文字来祭奠我的母亲,只是我的文字过于肤浅,无法表达内心的沉重。思念就像一杯老酒,越品越有故事。忆起那久违的陈年往事,沉甸甸的,不知不觉中泪水打湿衣襟,我的思绪伴随着思念的泪水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熟悉的小院,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母亲1919年出生于甘肃张掖一个城市贫民的家里,一生很苦,十几岁出嫁,先后生了两个孩子,但不幸都没有活下来,后来丈夫当兵去了新疆,母亲便恪守妇道,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婆婆,尽管家里还有母亲的小姑子和其他孩子,但照顾老人的重担仍然落在母亲一人身上,瘦小的身体,抱不动瘫痪在床的婆婆,就用身体顶着炕沿支撑着给婆婆把尿、端屎。就这样,一直尽孝给公婆养老送终。如此辛苦付出,换来的却是远在新疆当兵丈夫的一份冷冰冰的休书。据说后来婆家的宅院也被其他孩子霸占,母亲在婆家如此奉献,却分文没有得到。母亲却不争不辩,忍气吞声。为了生计,母亲跟随我的舅舅来到了新疆,为贴补家用,母亲一直在外做保姆,在内帮着舅妈带孩子。其间不乏有人给母亲介绍人家,但由于母亲不愿做后妈,再嫁的事情就一直拖了下来,直到碰见我的父亲。父亲生于1905年,清朝末年,闯关东去了去了前苏联,是前苏联华侨。娶了位俄罗斯妻子,生了一儿三女,父亲深知在国外寄人篱下的感受,毅然带着全家辗转回国,但1962年伊塔阿事件,父亲的前妻狠心带着四个孩子又去了苏联,留下了父亲孤苦伶仃一人。母亲看父亲年龄虽大些,但孤身一人,没有孩子,便嫁给了大她14岁的父亲。本想着与父亲搭伴一起度过余生,但万万没有想到,上天如此眷顾我的父母亲,他们在一起一年多后,1964年,父亲60岁、母亲46岁时我诞生了,是父母亲唯一的女儿。

打我记事开始,母亲总是笑眯眯的,从未见她生气过,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沧桑。母亲总是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襟衣服,头上盘个缵缵,不到1.5米的个头,瘦小的身体。经历了旧社会女性都要裹脚的时代,后来赶上新中国的解放,裹了一半的脚,便在新中国解放妇女浪潮中停止了裹脚,脚虽然已经变形,但还没有小到“三寸金莲”。母亲对父亲言听计从,逆来顺受,依旧遵循着旧社会妇女的三从四德。记忆中父亲一直是很严厉的,对我管教很严,逢年过节,接人待物的礼节,都是晚清时的那一套,我从不敢懈怠。在母亲面前也很强势,呼来唤去。家里只有父亲一人工作,父亲整日为了生活而奔波,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父亲说了算,仅有的几十元工资,都由父亲保管,母亲给别人带孩子得来的保姆费也都交予父亲。母亲依旧是身无分文,但却毫无怨言,依然心甘情愿服侍着父亲。

我从小跟妈妈形影不离,小时候,我的眼里没有五彩缤纷的世界,因为母亲就是我的全世界。无论何时一进家门,只要看到妈妈在,我心里无比的踏实。那个年代,家家过得都很清贫,在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每天晚上,妈妈在灯下做针线活,我就趴在桌子上陪妈妈,有时困得趴在桌上睡着了,妈妈不上床,我是不会自己睡的,躺在妈妈的怀里别提有多幸福了,那时我感到我拥有了全世界!母亲是我爱的港湾,每天把叮咛缝进书包、把牵挂装进行囊的人是母亲;有好吃的总是留给父亲和我而自己总吃剩饭的是母亲;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的是母亲;那件大襟上衣洗了穿、穿了染、染了再穿一直以来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是母亲。母亲常年患有心脏病,还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病,咳嗽起来气管像被卡住一样,喘不上气来,脸憋得通红,眼珠子像要憋出来一样,此时大量的凉水便成了救命的稻草,没有水,后果不堪设想,医生也说不出所以然。如果赶上放学母亲不在家,我便拿着灌满凉水的水壶,去姥姥家,去电影院四处寻找,直到找到母亲,看到母亲安然无恙,我悬着的一颗心才能放下来。

我记事开始,母亲一直对姥姥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姥姥在我家的那段日子,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照顾80多岁半身不遂姥姥的起居和早餐,等到母亲吃早饭的时候,经常已经是上午12点多了,随便垫垫接着便是马不停蹄地准备我们的午饭。母亲身体瘦小,干起活来虽然速度慢,但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上世纪七十年代,粮食紧张,定量的口粮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杂粮,吃口白面包头就像吃蛋糕一样那都是奢望。那时母亲给别人带小孩贴补家用,母亲就用那仅有的百分二十五的白面口粮,给带的别人家的小孩蒸上一小锅馒头,从不亏待孩子。哪天做点相对好点的饭菜或买来稀罕的东西,母亲就推说自己不爱吃,让父亲和我吃,自己总是吃剩下的饭菜......

母亲虽目不识丁,但却明白事理,深明大义,豁达仁慈。经常教育我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她向我们诠释了简单的人生,困难,去克服;有爱,去付出。母亲的言传身教,用她的爱和美德影响着我,使我耳濡目染,从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老来得子,又是独生女,但我并没有被娇生惯养,我从十几岁开始就承担起家里的担子,刷房子、打煤砖、修补破旧的房屋…正可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由于那时家里经济条件很差,父亲一直控制着家里的开销,我只有到每年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上一件新衣,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吃上一瓶罐头。但是父亲很开明,只要是我要买书,无论多少钱,从无二话。在当时造反有理,知识反动的年代,父母却教育我,将来一定要考大学,学知识。我也很争气,从上学起,我一直名列前茅,是父亲向亲朋好友炫耀的资本。1982年,那个年代上大学就像万人过独木桥,中学应届毕业生考上大学的只有十几位,我脱颖而出考上了大学,圆了父母的梦,也圆了自己的梦,父母亲的喜悦难于言表。离家上大学,那是我平生以来第一次离开母亲。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想我想得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母亲说,上学的时间她感觉我去上学了似乎忘记了我不在身边,到了放学的时间,仍然不见我回家,回过神来,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我想母亲也是想得撕心裂肺,每次假期临行前,母女都依依不舍地大哭一场。那时书信往来要二十余天一次,每次读信写信都是表妹来做,接到家书是最开心的事了。我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通过部队的朋友走军线,把电话打至我家旁边的鞋靴厂,叫母亲接电话。每次跟母亲通完电话,得知二老一切安好,心里说不出的舒坦和安心,但接下来又是一份担心,尤其是冬天,担心母亲回家的路上天冷路滑是否摔倒…

上大学期间,姥姥在我家,由母亲和姨妈轮流照顾,舅舅也经常送来各种生活物资。父亲因高血压瘫痪在床,母亲瘦小的身骨两旁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姥姥,一边是年迈行动不便的父亲。我的母亲已七十多岁又身患心脏病,白天晚上地熬,那是需要什么样的精力、体力和毅力才能支撑下来的!如此的操劳和辛苦,却心甘情愿,毫无怨言,从不见母亲喊累。母亲是用她内心的那份无私的爱咬牙支撑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的头发变得花白了,身体越发矮小了。后来姥姥去世了,母亲的精神支柱倒了,本来就瘦小的身躯已经变得骨瘦如柴,终于病倒了。

母亲将全部的爱和心倾注到我们身上,用她瘦弱的身骨支撑着这个家。她为我的姥姥一生孝顺,一生操劳,一生爱戴;无所保留;为父亲一生奉献,一生付出,一生宽容,无怨无悔。为女儿一生疼爱,一生牵挂,一生体贴,无欲无求。母亲平凡、朴实,她的一生是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一生;是勤劳简朴,清贫劳累的一生、是平凡无奇,朴实无华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磨难,让她的人生充满了不平凡,也彰显了她的坚强、刚毅、善良、乐观、豁达。在她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事迹,但她为人随和、热情,对亲戚邻里和来家里的男女老少那也是相敬如宾,哪怕是我的同学或者晚辈来家里,她都能笑盈盈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走的时候母亲都要亲自送的大门外,目送他们远去;从小学到大学直至工作,我家的小院成了我同学朋友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无拘无束地玩耍的场所,每天母亲都开心地盼着这些孩儿们的到来。她助人不求回报,心里装着他人,唯独没有自己;对任何人掏心掏肺的好,毫无保留,心底洁净得像一面镜子,为此得到了邻里乡亲的爱戴与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母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任何赞美的词句用到母亲身上都显得很苍白,这就是我的母亲。

在我上大学的四年期间,仰仗我的舅舅、姨姨、表兄弟表姊妹们对父母亲生活上的各种照顾;房前屋后的大雪和寒冬来临前的贮备的煤炭,我的同学好朋友们自发地前来帮助清扫和搬运,感恩他们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顺利读完了大学。那个年代,研究生是大家可望不可及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多有1到2位能继续读研深造,由于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我被保送继续读研究生。但假期回来看到父亲已经瘫痪在床,母亲身体也不好,我深知忠孝不能两全,但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认识到,百善孝为先。父母给了我生命,养育了我,在他们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义不容辞。我深知,前程丢了可以再争取,而跟父母的缘分只有一回!失去了就永远不能挽回!为了照顾年迈的双亲,我放弃了保研的机会,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大学的老师跟同学们都替我惋惜,母亲一直在说都是他们耽误了我的前程,但我并没有为自己的决定后悔。不幸的是,毕业回来刚刚半年,1987年的那个寒冬腊月,在我22岁时,父亲去世了。

母亲与我相依为命,后来我结婚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活波可爱的外孙女让母亲享受着天伦之乐。家里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母亲也不再需要那么辛苦操劳,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患有心脏病的母亲,常常因为肺心病复发去医院治疗,母亲的病情反反复复,去医院已成为常事,让我经常担惊受怕,但每次母亲都坚强地挺了过来。冬季是母亲容易犯病的季节,不能受凉,那时我们住的平房,上厕所要去后院,我担心母亲受凉,每天上班前把便盆放在家里,嘱咐母亲在家方便,母亲很难为情的跟我说:“这样不是糟蹋人嘛!”母亲从不愿意麻烦别人,无论什么事能坚持的话,自己再难受也不让我知道,除非到了实在无法坚持的地步。每晚睡前,我都把一杯凉开水和一瓶救心丸放在母亲枕头边,并不厌其烦地嘱咐母亲如果不舒服一定喊我,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母亲房间看看,昨晚睡得可好,心脏有没有难受。1992年4月下旬的这天早上,发现母亲脸部肿得变了型,才知道原来母亲肺心病复发上不来气,气憋了一夜,母亲就那么强忍着!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喊我,母亲气喘吁吁地说:“大半夜的喊你也没用,医院不上班,还让你休息不好”。这就是我的母亲,难受到这个程度心里还是装着别人!不想麻烦人,哪怕是自己的女儿!母亲这次病情复发很重,心脏衰竭,母亲深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医院看着窗外刚刚吐绿的柳树说,人如果像柳树一样就好了,冬天死去,来年春天又发芽了.....母亲对人世间是多么的不舍啊!母亲临终前的时刻竭力保持着清醒,拼尽全力气喘吁吁、断断续续地给亲戚们交代后事,千言万语中只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对唯一的女儿我万般的不舍和放心不下......1992年4月29日的早上,母亲耗尽了全身的气力,燃尽了最后一滴蜡烛,永远地合上了双眼,离开了日夜操劳的那个家和她万般不舍的女儿,走完了七十三年不寻常的坎坷人生......

27岁的我失去了我的全世界!失去母亲犹如天塌地陷一般,失去了母亲,就像断线的风筝,迷失了方向;又像是阻碍了回家的路,不知家在何方。三寸秋棺,几尺黄土,让我们母女阴阳相隔。我再也听不到听到母亲起早贪黑的脚步;穿针引线的呢喃;锅碗瓢盆的交响;气喘吁吁的艰难。推开家门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祥的笑脸;锅灶旁瘦弱的身躯,我的身边不会再有母亲的叮咛和期盼;我的身边不会再有母亲的音容笑貌出现;再也听不到世间最美的声音--母亲的呼唤;我已永远失去一份慈爱的目光、一份殷殷的期盼;永远失去了母亲的关爱!

如今我虽已年近花甲,但我们的母女缘分只有短短的二十七年,二十七年啊!看到许多年近古稀的亲朋好友还有妈妈的陪伴,我是多么的羡慕和嫉妒!三十年前女儿年轻不懂事,您因为肺心病不能多走路,我为什么想不到买个轮椅,推着您去看看外面的风景,去外面散散心?为什么没有想法带您去首府大医院看医生,他们一定有好办法的!经常因为您老吃剩饭冲您发脾气,为什么就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跟您好好说话呢?想来女儿是多么的无能!多么的不称职!母亲,我最遗憾的是在您有生之年,未能让您过上幸福的生活,未能让您幸福地安度晚年,留下了许多无法挽回的终身遗憾.....我愧对母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真有生死轮回,来世,我们还做母女,让女儿能再有机会在您膝下尽心尽孝!

都说时间是一味良药,让人会慢慢淡忘一切,其实不然。它会让内心深处的一些记忆变得更加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母亲离开我30年了,时而梦里依稀看到仍然是清贫如洗母亲朦胧的身影,但这梦的碎片却留不住,抓不着,唯一挽留住的只有心里永远挥不去抹不掉母亲的音容笑貌和对母亲无尽的思念。母亲,我拿什么来偿还您的养育之恩?拿什么来换取与您的再生重逢?拿什么来表达女儿对您的思念之苦?哀痛之情,难于言表,博大母爱,难以忘怀。

母亲啊,您可知人世间经过几度变迁,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一代再也不用为明日的衣食忧愁,生活富裕,物质极大丰富,女儿生活得很幸福,丈夫体贴关爱,女儿孝顺懂事,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母亲辞世整整三十周年,今日,女儿双膝跪地,朝着西南方向叩首祭拜!蘸着肆意流淌的泪水写下这些文字,以此祭奠我的慈母!愿母亲在天堂没有病痛,不再辛苦,一切安好!

风儿啊,带去我的思念;明月啊,照亮我的梦境,与母亲相见,只有在梦里。

2022年4月29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