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瓦族在哪个国家(探访图瓦族人)

图瓦族在哪个国家(探访图瓦族人)(1)

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的小屋

秋天踏进新疆喀纳斯,天高云淡风清,群山延绵环抱,湖水晶莹剔透,映衬银色雪山,图瓦人的木屋静谧安详,大美的风景如画。

这是阳光明媚的正午,我们来到60多岁塔良海老人的木屋,依山势而建,采用原木制成,下为方体,上为尖顶结构,十分精巧别致,布局坐北朝南,通风采光性强,有冬暖夏凉的功能,很符合中国古代部落先民遗留下的建筑风格。

木屋呈3间开,东房是家人起居用房,通间打着木炕,在房门口处留有一平米多的空地,方便家人脱鞋上炕休息。按照图瓦人传统习俗,在儿女们未成家时,与父母同住一个房间,只有到晚辈们成家娶妻或出嫁后才与父母分开生活,这种生活习俗与内地人有很大的不同。西房为招待客人的房间,也打有一个木炕,面积占整个房间近一半,墙壁四周悬挂五颜六色图案的织毯,后墙中间挂毯上用红丝绸系着一支叫“苏尔”的乐器。炕上覆盖洁净的塑料布,摆满整齐的糖果、葡萄干、巴达木、奶疙瘩、油塔子等食品。

图瓦人是一个重礼节、尊老爱幼的少数民族,家中来客人、亲戚或朋友,尊贵的客人坐正上方;若没有尊贵客人到来,最年长者在上,年龄最小的总是坐在炕沿边,方便给客人们传碗递茶,以陪客服务的身份入席。年轻人从来不坐上席,以示对客人和长辈的尊重。

塔良海老人的妻子阿斯加玛丽,坐在炕沿角侍弄着烧奶茶的铜炉。炉前置一个托盘,盘上放着两个瓷碗,盛着熟牛奶、咸盐和一壶茯砖香茶。女主人娴熟地沏好奶茶,恭敬地递到在座的每个人面前。品尝热气腾腾的奶茶,满口清香四溢。

当我们4位内地来的客人,边尝边喝完第一碗奶茶,女主人随即添上第二碗,喝完第二碗后,塔良海老人告诉我们,在图瓦人家里喝奶茶,必须喝两碗,因为你们是用两条腿走进来的,喝完两碗奶茶,你们再用两条腿走出去,吉祥平安。老人话音刚落下,引起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茶礼结束,开始上菜品,其中主要一道大菜是甘草羊肉,美味无比。选用一岁羊羔肉,肉上面放适量的食盐、孜然、辣椒粉,加入甘草等香料,在铁锅底铺一层薄薄的羊油,不用加水,用羊油和羊肉本身所含的水分干锅焖熟。在装入大盘前,放置切碎的皮牙子、香菜提味,再加入熟土豆片和胡萝卜丁,使颜色更齐全,营养更丰富。羊肉不油不腻,原汁原味,另有特殊香料的味道,与红烧、清炖和烧烤相比,口感无比鲜美。平生第一次品尝甘草羊肉,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

在图瓦人家作客,肉与酒是绝好的搭配,除了大块吃肉,一定会大碗喝酒。酒是用牛奶制成的纯奶酒,图瓦人家夏季放牧,奶源充足,主妇们用最原始的方法,将牛奶发酵成奶酒,装入木桶待用;等3碗下肚,感觉头晕目眩,身体已发软。

为活跃气氛,趁酒助兴,女主人用本民族语言唱起欢快民歌,每首歌毕,端起大碗酒,敬献给客人,名曰“献歌酒”。一轮过后,塔良海老人觉得还不够热烈,示意在场的图瓦族老乡陪我们起身下炕,到地上起步跳舞。

此时的塔良海老人,突然从墙壁挂毯上取下苏尔乐器,吹奏出优美的曲调,旋律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深沉舒缓,时而激荡澎湃,时而起伏缠绵,很是独特奇妙,悦耳动听,仿若世外天籁之音。

被世人称作“民族音乐活化石”的苏尔,目前濒临失传。系汉朝时期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外形与笛子相似,上面有三个孔,是用喀纳斯湖畔一种名为“芒达勒西”的苇科植物茎秆掏空钻孔后制成。

其吹奏方式,人世间少有。吹奏者嘴巴嚅动,好像在说话,其实是开口吹气,靠舌尖控制进入苏尔的气量,能同时吹奏出两个声部,用喉咙的震颤发出和声;一曲《美丽的喀纳斯湖波浪》、《雄伟的阿尔泰山》,将听众带进美丽喀纳斯湖畔和阿尔泰山巅。

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图瓦族人,是我国北方最古老游牧民族之一。有学者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遗留的士兵后裔,另有一种说法,与现在的图瓦共和国同属一族,所使用突厥语系图瓦语,是中国现存的稀有语种。

在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一直沿袭祖先“乌梁海”人以放牧狩猎为生、居深山密林的传统生活方式,保存着古老、完整的部落和较强的氏族血缘观念。时近傍晚,我们道别塔良海家人后,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徐志摩的诗句:“我作别西天的云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心中顿感怅然,仰望喀纳斯辽阔的天空,身心已与这里纯净的自然融为了一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