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皆苦只可自渡(众生皆有死我亦伤且悲)

文/草草

众生皆苦只可自渡(众生皆有死我亦伤且悲)(1)

哥哥出殡那天早晨,凌晨五点我突然在宾馆床上醒来,满耳朵婉转圆润清脆的鸟叫声。

那声音就在我的头顶上方一两米处,然后传开,充满整个屋子。我仿佛浸润在一片声音的清泉溪水里,泠泠作响,嘤嘤成韵。

我还没有睁开眼,几乎不知身在何处,只是诧异到无以复加:他真的是要变成一只鸟吗?

因为侄女昨晚给我看的祭文里写道:希望来生您化作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快乐地在天空翱翔。

突然想到,很早之前我就说过,我来生要做一棵树,一棵开花的树,一棵长在旷野的树。

那么你就做一只鸟吧,我做一棵让你在上面做窝鸣叫的树,我要竭尽所能地做一棵能给小鸟一切庇护的树,树干强健,枝叶茂密,能为你遮风挡雨,能让你过快乐怡悦、安宁祥和的一只鸟的生活,没有人世纷繁芜杂的恩怨是非纠结怨怼闲言碎语……

我一边流泪,一边似又有所释然,如果今生作为兄妹的缘分已尽,那么下一世作为树与鸟相依相伴也是很好的啊。

那鸟的声音,我不知是一只独鸣还是几只在唱和。

那声音是春天的阳光泼洒过的,是清晨的露水滋润过的,是濡染了早春开放已久又凋落的桃花、杏花和正在开放的丁香花的香气与色彩的,美妙得无法形容。

我全神贯注地听,后来终于又听到并不好听的另外两种鸟的叫声,那声音相比之下真的是不好听的,粗嘎低黯,它们只是为了衬托他的灵魂化作的鸟的声音而出现的。

然而我是唯物论者无神论者呀,我知道我躺着的这间宾馆的房间里,头上一两米处,不可能有鸟在的。

众生皆苦只可自渡(众生皆有死我亦伤且悲)(2)

我睁开眼,看向宾馆的窗户。

晨光熹微,光从厚实的窗帘缝隙挤进来。

视觉的东西涌进大脑之后,鸟鸣声远了许多,我一下子恍然大悟:昨晚半夜两点回到酒店,匆忙拉上窗帘的时候,没有关紧窗户,某种物理方面的原因吧,鸟的叫声就鸣响在我的头顶上方,萦绕在我周身了。

昨天一直陪他到深夜两点,我知道他什么都不会知道,但是我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停留只有最后屈指可数的几个钟头了。

众生皆苦只可自渡(众生皆有死我亦伤且悲)(3)

好像是电影《寻梦环游记》中说,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这是生物学意义的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已经离世的你,这是社会意义的死亡;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所有记得你的人都忘掉你或者也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终极意义的死亡。

那么,你在我尚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时光中是不会再死去了,而且你会非常轻易地来到我的脑海,因为随处可见的飞鸟、时常闯进耳管的鸟鸣都会提醒我你的存在。

记得柴静说过,知道和感受到是不一样的。

死亡,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人死去,就是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

然而知道和感受到就是不一样的,感受到一个人离世,是你明明心中脑中都是他的形象,但你无论怎么寻寻觅觅,就是找不到他,看不到他,抓不到他;你的手机里有他的照片,有他的语音留言。

是的,你从不离手的手机里有他的容颜,有他的声音,但他就是不在这个世界了,不再和你在同一个时空了。

众生皆苦只可自渡(众生皆有死我亦伤且悲)(4)

你身边留有许多他的东西,但他就是永远不会再来到你身边了。

我还喝着他送给我的茶,我还吃着他旅游回来带给我的点心,我的冰箱里还放着他给我的咸菜,但是他就是不在了,而且永远不会再出现了,哪怕是他不坐在你面前,但他可以出现在离你一百多公里的他的小屋里,或者在他爱去想去的几千公里之外的某个地方也好啊。

一个人彻底离开就是这样令人绝望,他不会接听你的电话,不会回复你的短信微信,不会邀请你去他那里小住或小坐,不会接受你的邀约:来,咱们一起吃顿饭,我不喝酒,但是我让你喝酒,我陪着你。

沉浸在他离去的悲伤中无法自拔,朋友劝我节哀顺变,说“这是命”,说“他离开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说“活着的人得好好活”,道理我都懂,我甚至能想明白他离开其实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结局。

突发心脏病,没有经受长时间缠绵病榻的身体精神的双重痛苦。

寿数虽短,但人皆有一死,如果寿命足够长,但有可能晚年老病孤穷,甚至可能失能失智。尤其是他这样不爱惜自己身体,嗜酒、嗜烟,甚至患有糖尿病,但却不按时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的人。

“多寿则辱”,老年之后无质量,甚至无尊严的生活又有什么可羡慕?他离开,在一场他所喜欢的漫游之后,他离开,在他喜欢的自己的屋子里,他没有经济、人事或其他的纠纷未了,他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可以自食其力……然而我知道,我这样想,其实只是为了减轻我自己的悲伤而已。

众生皆苦只可自渡(众生皆有死我亦伤且悲)(5)

“死生亦大矣”,死是大事,然而经此,我尚年轻的妹妹说,死也不是什么大事,死太容易了。

是的,人之生命之顽强令人惊叹,生命之脆弱其实也超乎人的想象。

一颗拳头大小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了。

生命之脆弱之外,亦很无常,所谓命运无常,有时候也许实在也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他就让我失去了兄长。

然而,痛失骨肉的痛苦悲伤是深重难耐的。

从遗传学的角度讲,一个人与他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都是有50%的基因相同,所谓骨肉亲情,所以劝我不要悲伤的人,谢谢你们的好意,然而劝一个身处失去骨肉的悲伤中的人不要悲伤,其实是没有用的。

众生皆苦只可自渡(众生皆有死我亦伤且悲)(6)

当然我会坚强,我会从悲伤中挣扎着站起来向前走。因为我知道生命从来如此,生活从来如此,不是有个这样的故事吗?

一个母亲死了她的儿子,悲伤欲绝,四处求告,要复活她的儿子。

有人把她领到佛陀那里,佛陀看她悲痛至极,就说:“好的,你去村子里,挨家挨户上门去,问那些从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些芥子回来,我就救回你的儿子。”

这位母亲一户一户地去敲门,村人都很同情她,但是不能给她一粒芥子——因为没有一家人没有失去过亲人。

众生皆有死。

众生皆由此,我亦伤且悲。

我还想说的是,众生皆有死,人人皆伤痛,人之生生不息,是因为要带着伤痛生活,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伤痛生活。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