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分子结构(玉从何来)

玉的分子结构(玉从何来)(1)

《琢磨历史:玉里看中国》

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 2015年12月第1版 ISBN:978-7-5477-1523-9

著者:高宇 文化作家,自由撰稿人,“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传人,无锡江南青瓷社文化统筹;著有《瓷里看中国:一部地缘文化史》

本书提要:

这本书以“文化”为主线讲历史、讲玉。但“文化”不是简单的逸闻故事、繁文缛节。它以人的思想迭变为骨,以人的行为传承为肉,或以文字、或以心口、或以器物,代代相延。历史这部长剧,英雄也好、草根也罢,都只是龙套,“文化”才是决定它样貌的导演。本书就以这种视角解构历史,再用玉之一物,来把解构出的这个不一样的历史呈现给读者。因此,本书讲历史却不说故事,讲玉却不谈鉴定。但喜欢历史的读者,可以从中管窥历史的本相而打开一个新的视野;喜欢玉的读者,亦可以从中认识真正的玉文化而获得品玉的“眼力”。


第一章 身上的“国石”
  • 第三节 玉从何来

一、玉质和玉色

除了产区的不同和历史沿革,玉再做别种区分就是从质地上和色泽上。质地很大程度上就是硬度,自古玉就是越硬越好,五个标准里的“不桡而折勇之方也”就指的是要够硬度。古代衡量硬度,用不同器物相划,硬者伤软者。现代则标准化了,采用摩氏硬度值直接标示。摩氏硬度是什么呢?按照标准说法,应用划痕法将棱锥形金刚钻针刻划所试矿物的表面而发生划痕,用测得的划痕的深度分十级来表示硬度:

玉的分子结构(玉从何来)(2)

这里硬度值并非绝对硬度值,而是按硬度的顺序表示的值。应用时作刻划比较确定硬度。如某矿物能将方解石刻出划痕,而不能刻萤石,则其摩氏硬度为3~4,其他类推。这个其实很好理解,不过就是把我们古代的方法进行了标准化和数据化。现有的几个玉种的摩氏硬度分别如下:和田玉6—6.5;河磨玉6.36-6.46;南阳玉6~6.5;岫岩玉4.8-5.5;蓝田玉3-4。前三个是闪石玉,后两个是蛇纹石玉,很明显闪石玉的硬度远远高于蛇纹石玉,价值自然也就远远高于它。

玉的另一种区分就十分简单了——色泽,使用肉眼即可。白色一定是最多人对玉色的第一反应,“白璧无瑕”、“洁白如玉”这些词汇我们从小听得太多了,就象认为玉就等于和田玉的误会一样,玉就等于白玉也是一个著名的误会。中国的玉色是多种多样的,要知道当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在一堆石头里发现玉与众不同的时候,颜色上的亮丽肯定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最有名的几大玉种都有着丰富的颜色种类,我们来逐一展示。

和田玉的颜色有:

玉的分子结构(玉从何来)(3)

玉的分子结构(玉从何来)(4)

和田青白玉

玉的分子结构(玉从何来)(5)

和田碧玉

河磨玉的颜色有黄白玉、青玉、碧玉和墨玉几大类。与和田玉的区别不同的是,它的黄玉或者偏白黄或者偏草黄,它的青玉更接近于草绿色,它的碧玉接近于墨绿色,它的墨玉甚至有蓝色的色泽。岫岩玉的颜色多种多样,其基本色调为绿色、黄色、白色、黑色、灰色5种,每一种又都可根据色调由浅到深的具体变化分为多种,有深绿、绿、浅绿、黄绿、灰绿、黄褐、棕褐、暗红、蜡黄、白、黄白、绿白、灰白、黑等色的存在。

独山玉(南阳玉)的颜色也极为丰富:

玉的分子结构(玉从何来)(6)


二、玉色的历史

玉色居然是如此的斑斓多样,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白玉”印象。当然如此多的色彩也不会全景式地铺陈在中国人几千年用玉史中,在中国玉文化的历史画卷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是白、青、黄、碧这四种主色调,直到如今。中国区域内最早的用玉记录是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在东北地区。那个地区的史前文明前后延续了三、四千年,并贯穿着持久的用玉习惯,所使用的都是广义的岫玉,以河磨玉为主。中国玉文化的第一步是由河磨玉撑起来的,河磨玉的色彩就是中国玉色的起点,那就可以说,中国玉色的起点是黄色和青绿色。在整个史前文化时期,并下迄于商代,在这几千年里和田玉都没有登上中国玉文化的舞台。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是现在已经退居于角落的各种地方玉,这些如今被贬称为地方杂玉的玉料,在玉文化的幼年时期曾是光彩照人的明星,其中最大的“角儿”就是河磨玉。河磨玉质地坚硬、细腻,手感油润,色彩多样而沉稳,在和田玉出现之前它是最符合《说文解字》里对玉之“美”的定义的。它缺少白色多黄、绿之色,因此在以它为石王的岁月里,玉色尚黄、尚绿是一定的了。

玉的分子结构(玉从何来)(7)

红山文化玉臂箍:黄色河磨玉

中国用玉的历史在西周是一大转折。周人,一个来自西北方向非中原地区的民族,始祖是后稷。《史记·周本纪》: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后稷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不窋继承了他在夏王政府里主管农业的官职,不久夏王变得昏庸了,不再重视农业工作。不窋丢了官,为了不再丢命他只好带领族人逃到了野蛮民族出没的地区。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史记的注说“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周人最早的根据地已经是当时所有大的文明民族离昆仑山最近的地方了。等到周朝建立后,周王中出了一位热衷旅游和探险的穆王,他西向昆仑进发,演出了一幕著名的“穆天子会西王母”。

《括地志》云:

“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

这可不是神话故事,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周天子到昆仑山去会见了一位母系氏族社会的首领。不管这个说法靠不靠谱,至少从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两点:一个是周人与昆仑山地区的交往是存在和畅通的;另一个是王母堂里的珠玑镂饰,珠玑从“王”旁必为玉器。古称昆仑玉的和田玉通过西方的周人和他们建立的大王朝,终于登上了中国玉文化的舞台。

和田玉里最多的两类玉色是白色和青色,从西周开始白玉和青玉逐渐成为玉器的主流,但按照少则贵的原则,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真正名贵的是和田的黄玉。众所周知,和田玉分为“山料”、“籽料”和“山流水”,这三个名字经过近些年媒体的渲染沾上了一些神秘色彩,似乎“籽料”被捧上了天,“山料”被贬入了地,“山流水”则被隐身了。玉说穿了还是一种石头,任何石头的根都在山上,都是山上那整片整片的巨石,这些巨石有些因为风化松动、有些因为雷电所击掉了下来,很巧的山下有河,这些掉下来的石头有很多落入了河里,它们有的很快被冲到岸边,每天定期地被涌上退下的河水冲刷逐渐变得细腻被叫作鹅卵石,有的一直沉在河底经年累月不停地被河水洗涤,变得异常细腻。

玉的分子结构(玉从何来)(8)

清乾隆兽面纹双耳黄玉瓶

这就是三种和田玉的本质,毫无神秘感可言,没有松动留在大山身体里的就是山料,成了“鹅卵石”的就是山流水,长留河底的就是籽料。在没有现代机械和炸药的情况下,如果要求我们自由选择去取得一块玉,我们一定是到水边捡或者到水里摸,绝不会蠢到爬上山去凿一块背下来。古代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所以古代使用的玉料大部分是山流水和籽料,这多少让我们这些现代人有一些为之气沮:古代最容易得到的居然是最好的玉,而我们拥有了先进的工具后,想得到最好的玉却越来越难了——因为越来越少了。同样道理,山上有什么颜色的玉河里就会有什么颜色的玉,山上什么颜色的玉多河里自然也就什么颜色的玉多。这样,古代使用最多的和田玉是白玉、青白玉和青玉。实际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和田黄玉是最为高贵的,因为黄玉的资源极为稀少,籽料黄玉更为珍贵。

从战国开始,和田白玉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玉料,到了宋代以后高等级的玉器几乎都使用白玉了,最后出现了“洁白如玉”这样的俗语,白色几乎成了玉色的代名词。既然白玉在和田玉里是非常多见的品种,按照多则不贵的原则,它怎么会登上玉色的王座呢。这是因为它的另一种珍稀性,这就要提到“羊脂玉”。羊脂玉是玉的最顶峰是千古定论,现在对羊脂玉的宣传多说因其白而为珍品。这恰恰说反了,羊脂玉之白绝非明晃晃之白或是惨白,它是一种柔润而略带些许牙色之白,否则也不会以羊脂来比喻其色了。以羊脂命其名,一小部分是因其色,而一大部分则因其油性,羊脂玉的手感确乎是异常油润与腻滑的,正如抚过带膜之羊脂的感觉,和普通好籽料的满手水之感大不相同。因为这种极佳的油性,羊脂玉才得以成为最高等级玉器的首选用料,皇室之玺、礼天之璧、诸侯之珮皆喜用它。

玉的分子结构(玉从何来)(9)

羊脂玉瑞兽

羊脂玉是极为稀有的,在刚开始使用它的两周到两汉时期还能敷于供应,待到后来就越来越可遇不可求了——战、汉玉器还有大量羊脂玉制品,到唐代以后就甚难一见。羊脂玉毕竟是一种白玉,当它难以找到时,高等级玉器必然会尽量采用最接近它的玉料来制作,上等的和田白玉籽料就成为首选,久之使用和田白玉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道德准则和审美标准逐步确立了统治地位,《说文解字》关于玉之“美”的五个标准几乎就是按照儒家审美定制的,特别是对于“洁”的要求日趋严格。在所有玉色中显然白色是最符合“洁”的要求,《礼记·玉藻》就规定天子是佩白玉的。这样,在羊脂玉培养出的使用习惯和意识形态要求的双重作用下,白玉站稳了玉文化舞台的中央,白色遽成千年玉色之王。

玉的分子结构(玉从何来)(10)

清白玉锦荔枝


三、我们要讲的玉文化

玉文化说起来是一个极大的题目,非一本书无以为之,本书正是要做此事。但总要先给读者一个真真明明的架子,让人知道了玉文化大概是个什么,再悠然地抽丝剥茧把这文化一层层、一丝丝地放到人家心里去。文化这东西说起来挺虚,尤其近来,说起来什么都要挂上个文化的名号,可细看起来不过说的都是些逸闻故事、繁文缛节,似乎有了这些就有了文化,其实不过大旗虎皮之属。

凡文化者,必是以人的思想迭变为骨,以人的行为传承为肉,然后或以文字、或以心口、或以器物,代代不息、丰肌厚形,最后成绰约之佳丽,乃谓之“某文化”。玉有三大人文特性:其一,在中国所有的文化器物中,玉出现最早,华夏文明刚刚萌芽即有它,之后一直伴随我们的文明八千余年从未中断;其二,作为文明的伴生物,玉与中国的思想史、哲学史紧密相联,每一个重要的思想史节点都能在玉器身上得到投射。要知道历史的进程首先是思想史的变迁,玉的历史与国的历史互为表里;其三,玉作为一种实用器,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占据着最高的位置,在国之大典上它与青铜重器相伴,在帝王将相的身上它凌驾于所有宝物,在民间则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谓。这三大特征即为骨与肉,足以撑起一个悠远、沉厚的玉文化,这个玉文化也足以让读者窥见中华文化的大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