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躁症有哪些表现(恼怒是疾病之首)

恬惔,安静之义。虚无,心无杂念。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净、没有忧思杂念。精神内守,指日常生活中精神守持于内而不外耗。因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保持思想安闲清净、排除不良情绪,真气(即正气)就会顺畅、调和,精神也会守持于内。如此,疾病便无从发生。

急躁症有哪些表现(恼怒是疾病之首)(1)

喜怒忧思悲恐惊

宋代名医陈无择将人类复杂的疾病按病源分为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三类,其中内因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情志不加调节。中医认为,情志波动过于激烈或持久,会打破五脏之间平衡的关系,破坏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使人体内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导致疾病发生。由于情志失调是引起内因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即调摄精神情志的养生保健方法对预防内因病就有重要的意义。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但是如果突然、强烈或过于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耐受范围,即可成为病因而引起内因病。

制怒八法

《黄帝内经》涉及调摄精神情志的养生方法很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段话是说:控制嗜欲,使思想清净而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忧虑,形体劳作而精神安逸,真气因而调顺,人们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穿什么衣服都觉得合体,在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中也觉得快乐,不羡慕地位的高低,这样的人就称得上质朴、敦厚。

此外,恼怒的预防与宣泄很重要。七情之中,恼怒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是精神情志致病的魁首。下面为您介绍一些恼怒的预防与宣泄办法。

一是恼怒的预防,常用的有以下四法。

警示法 用警示、提醒的方法预防发怒。如可在自己的床头或案头写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箴言警句,随时警示、经常提醒,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恼怒的效果。

忍耐法 尽量忍耐,轻易不发怒。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无关大是大非,尽量忍耐,宁愿自己吃点亏,作出些让步,不使矛盾激化,不轻易发怒。

理制法 以理性克服、制约情绪上的冲动、恼怒。

移情法 将恼怒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以此平息恼怒。如外出散步、上街购物、公园游玩,或听音乐、观花鸟,或思考别的问题等,都可以有效地移情于他,以消散或平息愤怒情绪。

二是恼怒的宣泄,常用的亦有四法。

谈话法 把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误解、委屈而产生的不满、烦恼、愤怒的情绪,通过与亲人、朋友的交谈,或向领导及上级机关的申诉,尽情地倾诉出来,以使自己郁积的不良情绪得到正确的疏泄。

书写法 把各种明显意识到的不良情绪,通过赋诗、写日记等方式疏泄出来,也可直接给造成自己某种屈辱和不幸的人写信以宣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但是切记不可将写出的信发出,事后也要注意对上述诗词、日记、信件的保存,或将其全部烧毁,避免之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运动法 把过于强烈而难以遏止的愤怒等不良情绪,通过打球、捶击枕头或被子、撕碎废纸等方式予以疏泄。

哭泣法 把郁积于内心的愤怒等情绪创伤通过流泪宣泄出来。

文/邓沂安 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战略合作伙伴《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15年9月刊,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