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和王安石是不是朋友(历史上真正的包拯)

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包拯的父亲叫包令仪,当过知县、虞部员外郎这样的小官,不是传说中的“包百万”“包善人”,而且很疼爱这个小儿子,给包拯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真实的包拯长什么样子呢?根据史料总结一下,身高1米65到1米70左右,面目清秀,脸白胡子长,脑门没月牙,是一个普通的白面文雅书生。虽然是一个书生,但当时有人戏言,要让包拯笑,比黄河水清还难。可见包拯打小就是少年老成,一脸严肃。传说“他没有哭过,也没有笑过”是有原因的。

包拯和王安石是不是朋友(历史上真正的包拯)(1)

1027年,29岁的包拯考中了进士,这一年宋仁宗18岁,已经当了六年的皇帝。晏殊是应天知府,范仲淹到应天书院教书,这一年也是考试大年。包拯的“同年”出了很多牛人,官至宰相的多达七人,其中包括文彦博、韩琦两任宰相。考中之后,包拯本可以外出当知县的,但是因为父母年迈,包拯辞了官,专门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就在双亲的墓旁筑起了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不忍离去。这十年的尽孝,给包拯留下了至孝的美名。1037年,已经39岁的包拯才去当了知县,从这一年开始,包拯正式进入官场。老百姓们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可见包拯是个清官。

包拯和王安石是不是朋友(历史上真正的包拯)(2)

包拯在端州当过官,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的雅器,当地的官员额外多收几十倍去孝敬长官,这是普遍现象。而包拯打破了这个潜规则,不多收,自己也绝不要一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然而,一脸严肃的清官包拯在官场上的待遇,跟后来的海瑞大不一样。包拯官运亨通,当官26年升迁27次,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这跟大环境有关,也离不开包拯的朋友圈。包拯跟同年的文彦博是儿女亲家,跟韩琦是老铁,跟王安石、司马光都是知己好友。包拯跟欧阳修亦敌亦友,包拯任职开封府就是欧阳修推荐的,接任包拯的,恰好也是欧阳修,包拯也被欧阳修参过。王拱辰也推荐过包拯升官,包拯的任职履历相当丰富,中央、地方都待过,做过的职位两只手数都数不过来。但他主要的政绩集中在御史、谏官。据统计,在他的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当时人称“包弹”,是当时最会“弹”的人之一。

包拯和王安石是不是朋友(历史上真正的包拯)(3)

1056-1058年,将近60岁的包拯暂代了一年多的开封府尹。你没看错,包拯只在开封府呆了一年多,那包拯是断案如神吗?“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等都是编的,有记录的两个包拯断案,一个是牛舌案。话说一个农民刘某来告状,说自己家的牛被人割了舌头,牛没了舌头,不能吃喝就得死,更难办的是,法律规定不能杀牛吃牛肉。包拯沉思良久,让刘某把牛杀了吃肉,之后又张榜公告,谁举报无故杀牛就赏三百贯。第二天就有卫某来举报刘某,一审之下就招了,就是卫某跟刘某有矛盾才割了他家的牛舌头。

包拯和王安石是不是朋友(历史上真正的包拯)(4)

另一个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包拯审案的一件糗事,说的是一个商人犯了法,要被处以“杖脊”重刑,这位老兄知道没法收买包大人,于是买通了一个负责的小吏。小吏告诉商人,到时候把老爷判决书当庭发下来,我打你之前,你就拼命喊冤,然后我就会大声地训呵你“废话怎么这么多,还不乖乖受罚!”这样事情就会有转机。果然包大人一听小吏口出狂言,有仗势欺人的举动,就打了小吏,轻判了商人。小吏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奸计得逞。因为小吏准确把握住了包大人的逻辑:同情弱者。咱们想一下上面的两个案子,第一个牛舌案,万一卫某就是一个单纯举报的守法之人呢?万一卫某不招或屈打成招呢?第二个“杖脊案”包大人审案会不会有点看心情了?包大人是一个慈悲之人,但并非传说中的神探。

包拯和王安石是不是朋友(历史上真正的包拯)(5)

1058年,60岁的包拯上书劝仁宗立嗣。仁宗问他“你想立谁为好”,包拯回答“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事大计考虑,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经是60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啊。”包拯没有儿子吗?当时他自己以为没了,包拯的大儿子包繶这会死了五六年了?但是,包拯这话说了没多久,就发现自己又有了一个儿子。原来小儿子的生母是包拯身边的侍妾,包拯有一次生气打发她回娘家去了,多亏大儿媳妇知道她怀有身孕,便背着包拯夫妇私底下不断的派人送钱财衣物。生下小儿子之后,大儿媳妇又偷偷将孩子养在自己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包拯传说中被嫂娘抚养的故事,就是从这一段演绎的。在包拯60岁寿诞的时候,大儿媳妇把小儿子送到了包拯面前,包拯老泪横流,高兴。

包拯和王安石是不是朋友(历史上真正的包拯)(6)

包拯二十九世孙,有一个叫包玉刚,是邵逸夫的同学,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首富,世界八大船王之一。1062年64岁的包拯病逝,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的父亲包令仪,字“肃之”,包拯谥号“孝肃”,不仅体现了包拯的严肃,也恰好符合孝这个字。如果包拯只是一个一般的历史人物,你恰好看过他的履历,你大概只会对包拯的四件事印象深刻。其一,包拯孝,金榜题名之后在家尽孝十年才去做官。其二,包拯破过一桩牛舌案。其三包拯是个清官,岁满不持一砚归。其次,包拯是个谏官,喷得皇帝满脸口水,阻止仁宗给宠妃的伯父升官,包拯其他的事你不会记得。

包拯和王安石是不是朋友(历史上真正的包拯)(7)

事实上,以上四点也是我们事先知道是包拯的,才会印象深刻,否则这些事也只会被历史专业人士翻开。欧阳修对包拯有一段评价“拯性好刚,天资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况如拯者,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律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欧阳修这段稍显刻薄的评价代表了一些同时代人的观点,承认包拯的孝、直,但认为包拯的才学、政治并不是顶尖的。当时还有士大夫评价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说包拯是御史的楷模。

包拯和王安石是不是朋友(历史上真正的包拯)(8)

包拯运气好,宋朝的台谏迎来了黄金时代,台谏系统与政府系统是平行的,不归宰相统率。宋仁宗时,台谏“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并不夸张,宋朝宰相被台谏弹劾而辞职的情况非常常见。而包拯最出彩的地方就是谏官,怼天怼地怼皇帝。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政治形象,跟魏征、海瑞是一个类型,属于政治的谏官。宋朝人才济济,诗词书画名人辈出,名臣宰辅成百上千。寇准、吕夷简、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欧阳修、黄安石、司马光、苏轼……哪个不是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人物,说历史地位甩包拯两条街也不为过,但名气比包拯还有很大的差距。严格来说,包拯并非文采出众,也不算治世能臣,如果不是被后世神化,或许不会有很多人在史书上注意到包拯的名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