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戏楼(宝鸡古戏楼)

戏剧演出场所在古代,除少数达官贵人建有歌榭外,多以古戏楼(台)、乐楼、歌台或临时搭设戏台演唱各种形式的戏曲剧目最早的周公庙戏台建成于金元时期明清至民国也有大量的戏楼建造,明代戏楼已知者13座,清代12座尚存的清末及民国时期戏楼约13座建国前全市(区)约有戏楼903座这些戏楼多建于庵观寺院及神庙,是以娱神娱人而建的演戏设施,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宝鸡市戏楼?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宝鸡市戏楼(宝鸡古戏楼)

宝鸡市戏楼

戏剧演出场所在古代,除少数达官贵人建有歌榭外,多以古戏楼(台)、乐楼、歌台或临时搭设戏台演唱各种形式的戏曲剧目。最早的周公庙戏台建成于金元时期。明清至民国也有大量的戏楼建造,明代戏楼已知者13座,清代12座。尚存的清末及民国时期戏楼约13座。建国前全市(区)约有戏楼903座。这些戏楼多建于庵观寺院及神庙,是以娱神娱人而建的演戏设施。

临时以土台、板台、地台为基础的戏台,也是早期演戏常用的一种设施。主要以木缘芦席搭设,至今仍在一些农村及山区沿用。民国时,搭台除用芦席外,开始用各种布帐围棚搭设;发展至建国后,已有防雨的帆布、油毛毡、塑料布作材料;80年代初,又有以建筑材料为支架,大帆布篷围遮的舞台,既简易、方便、保险,又省工省料。

清末民国时期,大庙会长时间地连续演戏,使一些古戏楼成为有影响的专门戏场。也因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单纯的娱神庙会戏,不能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渐出现售签(票)的营业演出,各县城镇开始有专门的戏场、戏园,为戏班售票演出提供了场所。其时,全地区有影响的专业戏场、戏园,有25座。

新中国成立后,戏剧事业的迅猛发展,使演出场所也发生了新变化;古戏楼纷纷拆除,改建为新型现代舞台和戏楼;旧戏园改建成各种形式的礼堂、俱乐部、舞台和剧院;80年代初,部分县又兴建起现代化综合性的影剧院,演出场所有了巨大发展。至1989年,全市已建成各类舞台、剧院、俱乐部、影剧院、会堂等形式的演出场所达791座。

宝鸡地区古今各类演出场所,已知有1719座。其中宝鸡县就有674座。本条目重点记述了现存的18座古戏楼:清末民国时有影响的21座专业戏场、戏园;以及建国后市县镇影响大的26座剧院、礼堂、会堂、俱乐部、舞台等。木偶、皮影戏舞台,多建于西部及北部山区村落,川原较少,群众称为小戏台。其造型简单,多为一间马鬃房,三面土墙,前台口下层土墙遮掩,上为表演区,内为艺人操作室。旧有在小乐楼表演区棚木板,兼演大戏者,如千阳县关帝庙明代小乐楼,则为此种形式。无小戏台的村镇,均以临时搭台演戏,即栽杆搭架,顶及三面芦席掩围,演完拆除。皮影戏还有以旧式马车搭设舞台者。遇庙会多台皮影同演时,则以方桌一张,上撑晾子为舞台,艺人围桌操作演奏,其形式简单易行,就地取材,山区极为盛行。

现存古戏楼

岐山周公庙中戏台 金元时期戏台。位于岐山县城西北15里周公庙。庙内现存古戏楼三座,呈三足鼎立品字状,均座南向北,面向周公庙正殿。中戏台是一座大门、通道、廊房、戏台复合体建筑。总体前宽15.40米,深9.65米,高约8~10米。南大门檐高3.80米,戏台后檐墙高5.85米,中间通道高2.50米。通道上戏台口宽10米,高3.35米,深7.10米,两侧廊房通道宽1.50米,戏台檐墙厚0.70米。顶部为马鞍形两面大坡状,檐角宽大略翘,斗拱端直无奇特形状,具元代建筑特点,戏台内中堂已毁无存。

戏台始建年代不详,据明王玮《谒周公庙记》云:“洪武辛亥(1371)春,余……以润月二十五日戊寅至岐山县,明日谒周公庙…庙之建莫详,其所自始……则庙祠在唐之前,则已有之……元初,庙尽废。至元十七年(1280),……乃请李天乐真人重建,既成,其徒就守之,今庙是也。……元末,天下乱……庙幸独存,其庙中……正殿前有戏台为巫现优伶之所集……”另据清咸丰元年《重修古卷阿周公庙记》载,周公庙唐大中二年(848)重修后,宋元祐元年(1086),金兴定五年(1221)均有重修。以此看来,戏台当为元至元十七年(1280),李天乐真人重建。所重建戏台当为金兴定五年或宋元祐元年始建,故应为金元时期戏台。

扶风县城隍庙戏台 明代创建,位于扶风县城内东街路南,与县城隍庙大门(今博物馆)南北对应。

戏楼座南向北,台基以砖砌成,宽10.40米,深7.55米,高2米,台基上戏楼为砖木结构,台口宽9米,深7米,檐高3.50米,顶部以两组八卦玄顶的结构形式连结一起,雕梁画栋,斗拱重叠,飞檐翘角。戏楼中堂有《钧天雅奏》匾额,两旁为出入场门,出场门额书《妙舞》,左有“牧羊万世忠”、右有“挂剑千古仙”两幅戏曲故事字画;入场门额书《清歌》,左有“孔融让梨”、右有“人欲全孝道耕田学大舜”两幅戏曲故事画。画中有民国14年落笔字。始创年代据清嘉庆十九年扶风县志载:“崇祯六年知县王国训建戏台及大门内画廊,邑人孙承教记碑存”。今碑已毁。

宝鸡县郭家崖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宝鸡县马营乡郭家崖村坡东菩萨庙,座东向西,与庙相对呼应,今庙已毁,唯戏楼尚存。

戏楼为砖木结构,台前总宽10.60米,深10米,墙基至檐高6米。台前两侧砖柱宽0.80米,从内向外侧伸出,呈八字状,伸出约1.20米,斜度0.20米,台口为8.60米宽,戏楼顶前两角微翘。楼基以碌碡垫底,上铺青石为面,后以砖砌墙。楼内以木板相隔,呈楼阁式舞台,台下为空室。台高1.90米,台檐高4.10米,中堂为木制屏风,上有《醒世楼》匾额,两侧有戏曲故事画各一幅(已模糊不清)。出场门额书“镜花月明”,上端为“甘露寺刘备招亲”戏曲壁画;入场门额字样已毁,上端为“郭子仪七子八婿大拜寿”戏曲壁画。戏楼顶板为方格图案,有八卦太极图、彩龙、彩花,两侧戏曲故事壁画已毁,台口仅存砖雕图两幅。

戏楼创建何时,未见文字记载,据该村77岁老人山发荣讲,约有150年左右,当在清道光年间修建。

麟游县城隍庙歌台 清代戏楼。位于麟游旧县城内大街中段的城隍庙遗址,座南向北,面对大殿而建,歌台两层五间,枋木结构,前宽总长17.50米,东连钟楼,西接鼓楼,各占2米,凹2米,歌台中间凸出,全貌呈“╦”状,歌台下为人行通道,高约2.50米,旧称“过街戏楼”,过街口高约2米,上部台口高3米,宽3.50米,深6.30米。歌台顶为房殿歇山型,两大坡,八小面,八角翘起,八脊卧兽,琉璃筒瓦,四边檐下龙头高仰,象鼻下垂,组成斗拱两层,四面枋木均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浮雕.台内八卦玄顶,结构严紧,传用凤翔县纸坊头火星庙戏楼图纸所建。

歌台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据麟游县志载:“城隍庙,明嘉靖间知县周浩有记录,道光末知县陈典大加修葺,增置歌台、钟、鼓楼各一……”。今戏楼外所悬牌匾尚在,上书“‘辅义公’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吉日”。1958年5月,麟游县政府改建为办公室,四周以砖砌墙,顶部八卦玄顶亦拆毁,但其外形仍可见其端倪。

宝鸡市益门镇关帝庙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益门镇姜水以西关帝庙内,座东向西,面对大殿,楼顶为马鬃搭梁歇山形,檐高4.50米,台口高2.60米,台前宽11米,台深9米。戏楼以木板相隔,上为台口,下为空地。台基高1.90米,楼已残垣断壁,内部已毁,后墙壁有石碑一块,为清嘉庆十年二月碑记,庙创何时不详,碑文有“明万历、清乾隆屡有修茸”,戏楼创建何时亦无考。

眉县齐家堡戏楼 清代戏楼。建于眉县横渠镇南三里齐家堡村关帝庙,座北向南筑于庙西侧,始建何时无考,戏楼梁记书有“同治十二年三月重修,齐和施地贰分伍厘”等,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壹千玖百伍拾叁年柒月重修”等语。

戏楼为砖木结构,以土筑基,砖块砌成,台基前宽8.20米,台高1.50米,旧台前两侧为明柱,顶为殿阁式戏楼,檐墙从台基两侧深为3.35米处砌起,高3.70米,厚0.80米。楼以龙头象鼻斗拱叠架,两角微翘,顶为马鬃歇山形。

楼内雕梁画栋,中堂匾书《海市蜃楼》,下为屏风式格门,两侧木门,出场门顶彩绘有《荆轲刺秦》戏曲故事画,入场门顶有《专诸刺僚》彩绘戏曲故事画,山墙内壁有戏曲故事壁画,出场一边早期绘有《八义图•审卜凤》,重修后改为《黄逼宫》;入场一边早期绘《蛟龙驹•审秋莲》,重修后改为《双逼宫》,今壁画已毁。戏台早期可三面观戏,后大队改建仓库,将台前两侧增补檐墙,变成只能一面观看的戏楼。

宝鸡市玄真观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长寿乡北庵村东门外座南向北,人称北庵戏楼。旧为玄真观遗址,与金台观、云台观齐名,为宝鸡市三大观。该庙传为春秋时期创建,但无据可考,旧有草台一座于北门外,传明末清初时,该村名人杨维治将草台迁往东门修为戏楼。未见有文字记载,仅见凤翔府判兼宝鸡县令于乾隆年间重修石碑一块,碑文已残缺不全。该戏楼前宽9米,台深10米,檐墙总高5.30米,中间以木板棚为台,下为空地,戏台高2.20米,台口空宽7.40米,高3.60米,台顶为马鞍形。台内现为仓库,重新改建,别无痕迹。

眉县王西村戏楼 清代重修,传为明代创建。位于眉县城关西门外南郊三公里,王长官寨西村关帝庙。传为重建于清同治年间。

戏楼座南向北,与关帝庙大殿旧址对面。台底筑土为基,砖块围砌,前宽10.20米,深9米,高1.65米,台基上檐墙厚0.675米,两边1.30米,台口宽直径8.85米,檐高4.20米,台深8.70米。戏楼内以佛阁楼架形式为中堂,阁架顶有人物故事画4幅,画下书有“依永和都”横额,下有木雕孔雀戏牡丹图案将前后台分隔开来,两侧以砖砌墙,有卷洞式小门为出入场口,出场门顶有砖雕“传经”二字;入场门顶有砖雕“著史”二字。四边壁画已毁,中间木屏背后记有戏班演出艺人墨迹多处。戏楼顶部为搭梁歇山形,雕梁画栋,以九龙象鼻斗拱叠支,为西府常规式样戏楼。

眉县河池村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眉县常兴乡西八里河池村太白庙,戏楼座南向北与庙相对而建。

系砖木结构,楼台以砖包土基而筑,前宽9.90米,台深7.75米,台基高1.50米,台基上两山墙厚0.67米,占台基1.35米,台口宽8.55米,檐高3.80米,为鞍架式屋顶,檐下雕九龙与象头以代斗拱支撑,戏楼内壁画及中堂已毁,仅留两柱。始创年代,据原拆除的梁记牌所书:“清光绪十三年创修”。

扶风杜城寺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扶风县北黄堆乡杜城寺学校内,戏楼座南向北,原为杜城寺院戏楼。系砖木结构,台基式戏楼,台基为土筑砖包而成,高1.25米,台口前沿以青石条砌面,总宽10.20米,台檐墙高3.86米,微呈八字形而立,斜度为30厘米,墙厚70厘米,台深9.45米,顶部呈马鞍形,楼内雕梁画栋,房檐下龙头、象鼻拱托,下有戏画6幅已模糊不清。楼内改作校舍,旧痕无存。戏楼创建年代无考,据郭振苍等数位老人讲,杜城寺戏楼为扶风县北最早戏楼,约有100—200年左右,与寺院同建,今寺毁楼存。

千阳县邓家原戏楼 清代戏楼,座落在千阳县南寨乡邓家原村小学门前西南角,创修时间无考,里人相传,建于清代中叶,清末及民国有修茸。

戏楼台高1.7米,全宽8.8米,全深7.8米,檐离地面5.0米,舞台中间表演区宽7.68米,深3.50米,高3.30米。枋木马鬃式结构,屋面脊兽嵌镶,舞台内壁画、彩绘已涂刷被毁,仅戏楼仍完整无缺。

千阳县刘家沟二郎庙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千阳县崔家头乡,刘家沟村东临沟而建,今庙已被拆毁,庙址已建为小学校,唯戏楼独存。戏楼座南向北,檐墙高4.10米,全深7.50米,全宽7.20米,台口离地1米,建筑一般,内壁画彩绘已毁,惟戏楼整体犹存。

扶风县罗家村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扶风县渭河南绛帐乡罗家村大皇宫庙内,系雷祖庙戏楼。建筑为台基式砖木结构,台基高1.20米,前宽9.60米,台深9.25米,两侧前为明柱,檐墙高4.10米,厚75厘米,长6.05米,楼顶为马鞍式两面大坡,飞檐翘角,戏楼内“文化大革命”痕迹较浓。据庙碑“王大法师三周记”载,庙与戏楼同建于清宣统元年。建国后有修茸,原为三面看的戏楼,重修后为一面观看戏楼。

岐山周公庙关帝庙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岐山县西北隅周公庙大乐楼西南角约50米处,与正殿戏台、东戏台呈三足鼎立之势。戏楼座南向北面对周公庙殿,系为关帝庙而建,土木结构,土筑台基,四面砌砖,楼顶为马鬃架式两面大坡,戏台内雕梁画栋,檐下龙头,象鼻叠架:楼内为木板雕刻彩绘屏风。始建年代不详,据民国25年“重修卷阿碑记”载:“于二十二年秋后至二十五年重修……关帝庙及戏楼并于西庵复踩楼十三间……”至少戏楼与关帝庙建于清末。

扶风祁村戏楼 位于扶风县北法门寺乡祁村学校内,座南向北。系寺庙戏楼,为台基式砖木结构,台基为土筑砖包,青石条镶嵌台口沿边,台高1.07米,台口总宽9.25米,台深9.20米,戏楼檐高4米,墙厚75厘米。楼顶为两面大坡的马鬃式,檐下龙头、象头斗拱叠架,雕梁画栋,前檐下六幅戏画隐约可见,戏台前场宽6.20米,两边文武乐场地各1.50米宽。今戏楼已改作校舍。该庙及戏楼同建于民国元年至2年(1912—1913),今庙毁戏楼独存。

岐山周公庙东戏楼 位于岐山县周公庙大乐楼东南约50米处,与正殿戏楼及关帝庙戏楼呈三足鼎立之势。戏楼座南向北,面向大殿而建,砖砌土台为基,台上筑砖木结构戏楼,楼顶为两面流水的马鬃式,楼内雕梁画栋,中梁有梁记书民国23年建。系周公庙民国以来演出使用的唯一戏楼。

凤翔县太尉村戏楼 位于凤翔县南指挥乡太尉南村小学门前。旧为太尉村丹阳观戏楼,座南向北,土筑台基四周为砖砌而成,台高1.95米,上筑戏楼,台口总宽10.45米,为常规马鬃式楼顶,两侧山墙高3.50米,厚0.80米,台口山墙头呈八字而立,口宽8.85米。戏楼内旧有设施无存,为村办厂占据,据《重修太尉故里丹阳观序》碑文记载为“清光绪二十三年秋七月”建成。今戏楼虽在而闲置不用。

金台区二家村戏楼 位于宝鸡市金台区光明村五组原址,原为菩萨庙戏楼,位于铁路南,后修铁路时被毁。约于民国26年(1937),新修庙宇、戏楼于二家村,戏楼座南向北,与菩萨庙相对而建,为楼阁式常规戏楼。台前总宽8.95米,山墙高4.95米,台深8.06米.台基高1.85米,檐高3.10米,宽7.35米,山墙厚0.80米,楼内彩图壁画及一切设施已毁,台口严封改作仓库,现已废置不用。

著述记载古戏楼一览表

名称

创修年代

存毁

著述记载

岐山周公庙正般戏楼

元至元十七年(1280)

明王炜谒《周公庙记》、清达灵柯《凤翔府志》

凤县署衙戏楼

明洪武三年(1370)

《凤县志》

眉县城隍庙戏楼

明洪武时建(1348—1398)

清雍正•张素《眉县县志》卷二

凤县城隍庙戏楼

明天顺六年(1462)

《凤县志》

凤翔府城隍庙乐楼

明成化九年(1473)

清达灵柯《凤翔府志》

宝鸡县官村寿峰寺戏楼

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7)

清《重修官村寿峰寺碑记》

凤县关帝庙戏楼

明嘉靖八年(1529)

《凤县志》

千阳城隍庙戏楼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清王国玮《石门遗事》、清道光罗日壁《重修千阳志》

千阳岱山庙戏楼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同上

千阳城隍庙西庶院戏楼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同上

千阳关帝庙小乐楼

明嘉庆二十七年(1548)

同上

岐山县城隍庙戏楼

明万历元年(1573)

白岫山《岐山县志》卷三

宝鸡县常宁宫戏楼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宝鸡县文化志》

扶风县城隍庙戏楼

明崇祯六年创修(1633)

《重修戏楼碑记》

陇州城隍庙乐楼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陇州续志》卷八

凤翔府城隍庙西戏楼

清乾隆十一年(1746)

《重修凤翔府志》卷二

凤翔府城隍庙东戏楼

清乾隆十一年(1746)

《重修风翔府志》卷二

凤翔郡城隍庙西南戏楼

清乾隆十七年(1752)

罗鳌《凤翔县志•重修郡城座庙记》

凤翔郡城摩庙东南戏楼

清乾隆十七年(1752)

罗鳌《凤翔县志•重修郡城隍庙记》

宝鸡县火神庙戏楼

清乾隆六十年(1795)

《宝鸡县重修火神庙改建献殿碑记》

宝鸡县县功雷神山戏楼

清嘉庆九年(1804)

《雷神山远门殿碑记》

宝鸡市长寿山戏楼

清嘉庆十六年至十九年重修(1811一1814

清嘉庆十九年《重修长寿山各神庙宇暨包砌砖崖石路记》

扶风县重修城隆庙戏楼

清道光十五年(1835)

《重修戏楼碑》

麟游县城隍庙歌台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麟游县志》卷二十七

宝鸡县县功镇北宫寺戏楼

清光绪十五年重修(1889)

清光绪十五年《重修北宫寺碑记》

凤翔县太尉村戏楼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重修太尉故里丹阳观序》碑

扶风县罗家村戏楼

清宣统元年(1909)

《王大法师三周记)碑文

岐山县周公庙关帝庙戏楼

民国22年至25年(1933一1936)

民国25年《重修卷阿碑记》

已毁古戏楼一览表

宝鸡县(325)座

號镇山西会馆戏楼

號镇陕西会馆戏楼

號镇城隍庙戏楼

虢镇关帝庙戏楼

玉皇庙戏楼

文昌庙戏楼

东街戏楼

西街戏楼

祖师庙戏楼

中街戏楼

火神庙戏楼

李家村戏楼

下庵村前戏楼

下庵村后戏楼

土桥村戏楼

阁底堡村戏楼

西堡村戏楼

南堡村戏楼

北堡村戏楼

高家塄村戏楼

光芒村戏楼

大众村戏楼

水莲寨村戏楼

贾家崖戏楼

新秦村戏楼

联合村戏楼

宁王村戏楼

阳平镇戏楼

东苟村戏楼

西苟村戏楼

大帐寺村戏楼

姜马村戏楼

宝丰村戏楼

窑底村东戏楼

窑底村西戏楼

五星村戏楼

晁阳村戏楼

南阳村戏楼

巩家泉村内戏楼

巩家泉村外戏楼

太公庙村戏楼

五一村戏楼

双碌砖村戏楼

第一村戏楼

第二村戏楼

西刘村戏楼

齐家村戏楼

第三村戏楼

第四村戏楼

第五村戏楼

太子沟村戏楼

孙家村戏楼

洞坡村戏楼

嘉仪村戏楼

齐西村戏楼

周家庄村戏楼

牛氏庙村戏楼

谭家坡村戏楼

寺沟无量寺戏楼

吴家沟村戏楼

花园村戏楼

白景山戏楼

新华村戏楼

马冢村戏楼

桥镇村戏楼

南湾村戏楼

北湾村戏楼

龙尾村戏楼

张家寨村戏楼

殿沟村戏楼

底店村戏楼

北坡村戏楼

李家堡村戏楼

高南村戏楼

水湾村戏楼

同家崖村戏楼

田胥崖村戏楼

肖村戏楼

闵家崖村戏楼

王家崖村戏楼

东刘村戏楼

原边村戏楼

石羊庙村戏楼

苟家滩戏楼

燃灯寺戏楼

明星村戏楼

马营街戏楼

旭光村广经寺戏楼

郭家崖村戏楼

凉泉村戏楼

下沟村戏楼

卜三村戏楼

永清堡村戏楼

郭家村戏楼

温水沟村戏楼

老庙沟村戏楼

黄家山村戏楼

清水河山门口戏楼

姬家店村戏楼

淡家村戏楼

聂家湾村戏楼

寨子岭村戏楼

苇子沟村戏楼

下甘沟村戏楼

渔池村戏楼

八渔村戏楼

高崖村北戏楼

青庵堡村戏楼

四原村戏楼

胥家沟娘娘庙戏楼

二郎庙戏楼

张家岭雷神庙戏楼

祁家寺戏楼

小庵清溪宫戏楼

斜坡天辰宫戏楼

姜家原关王庙戏楼

段家原村戏楼

唐家原村戏楼

马尾河村戏楼

阎家村戏楼

洪原村戏楼

大王村戏楼

西高泉村戏楼

东高泉村戏楼

贾村火神庙戏楼

浮陀村戏楼

杜家凹村戏楼

东坡村戏楼

上官村戏楼

灵龙村戏楼

广福村戏楼

翟家村戏楼

贾中村戏楼

陵厚寺戏楼

东壕村戏楼

晓光村戏楼

索家村戏楼

小韩村戏楼

大韩村戏楼

钟楼寺村戏楼

大槐树村戏楼

西营村戏楼

南皋村戏楼

冯家崖村戏楼

小村戏楼

产西关庙戏楼

燕东关庙戏楼

寨子村戏楼

墓子头村戏楼

司家崖村戏楼

黄家崖村戏楼

陈家崖村戏楼

冯家嘴村戏楼

杨家沟关帝庙戏楼

张家崖娘娘庙戏楼

营子头村戏楼

高里村戏楼

有礼村戏楼

王家村戏楼

南王村戏楼

韩家坡村戏楼

三盘沟村戏楼

刘家山雷神庙戏楼

任家山戏楼

小寨村戏楼

雪山洞戏楼

九龙山戏楼

潘家湾山门口戏楼

毛家沟村戏楼

八庙村戏楼

天王村戏楼

曹家沟村戏楼

孙李沟村戏楼

胥家村戏楼

王家堡村戏楼

天王寨子村戏楼

十二盘村戏楼

伐鱼村戏楼

钓鱼台戏楼

官儿下天盖寺戏楼

柏坡村戏楼

杨家店村北戏楼

蟠溪宫南戏楼

双基堡村戏楼

党家堡村戏楼

新庄村戏楼

韩家原村戏楼

凤鸣村戏楼

上站村戏楼

东崖村戏楼

西崖村戏楼

谭庄村戏楼

杜家崖村戏楼

朱家滩秦镜楼

远门殿戏楼

老庄玉皇山戏楼

庙川吴山庙戏楼

核桃园村戏楼

邱家山杨家岭戏楼

官村寿峰寺戏楼

柳巷宝灵寺戏楼

新街镇戏楼

段家沟戏楼

苟湾村戏楼

大沟口万佛寺戏楼

陈家庄戏楼

双白杨街戏楼

杜村吴神殿戏楼

李家崖龙渠堡戏楼

李家崖金龙寺戏楼

龙渠磨儿下戏楼

郭家庄清凉山戏楼

阎村庵戏楼

龙渠庵戏楼

大庄村戏楼

肖家什字戏楼

谢家崖镇川寺戏楼

谢家崖山神庙戏楼

宽滩戏楼

宽滩风涛山佛殿戏楼

谢家崖西山太白庙戏楼

龟川上寺戏楼

南关村山神庙戏楼

司街火神庙戏楼

司街关帝庙戏楼

上王村过街戏楼

姚家崖八伦王庙戏楼

八里庄娘娘殿戏楼

八里庄传场寺戏楼

碧峰寺村夕阳洞戏楼

碧峰寺戏楼

寡佛洞戏楼

北宫寺戏楼

翟家坡火神庙戏楼

陈家嘴村戏楼

葫芦沟无量寺戏楼

桃园村戏楼

张家什字戏楼

上河西村戏楼

下河西村戏楼

雷神山戏楼

焦峪沟戏楼

林家河湾戏楼

峡石桥戏楼

六川店村戏楼

董家村戏楼

齐家沟村戏楼

杨家曹戏楼

交口村戏楼

东一村戏楼

西一村戏楼

西冯村戏楼

太安老君殿戏楼

青川店子街戏楼

赤沙镇火星殿戏楼

香泉火星庙戏楼

香泉西街戏楼

何家场铁佛寺戏楼

王家庄老君庙戏楼

石尧佛殿戏楼

孙家村佛殿戏楼

毛家山戏楼

水柏玉皇庙戏楼

王家庄二郎山戏楼

石家庄戏楼

阎平戏楼

孟家原戏楼

通洞街戏楼

石家滩戏楼

新民街戏楼

福德镇城隍庙戏楼

新民村戏楼

王嘴村戏楼

庵里大队戏楼

大湾村前戏楼

大湾村后戏楼

庵里村戏楼

青峰山戏楼

富家寺戏楼

通关河戏楼

毛家庄戏楼

后排村戏楼

传峪村戏楼

建河村戏楼

拓石村戏楼

胡店村戏楼

马家湾戏楼

天明寺戏楼

杨家川戏楼

南山村前沟戏楼

灵光村戏楼

坪头村戏楼

庙沟村戏楼

石渔沟戏楼

营头村戏楼

西庄村戏楼

码头村戏楼

大坪村戏楼

庵平村戏楼

献头岭戏楼

三凤山戏楼

甘庙戏楼

唐家泉戏楼

李家河戏楼

寺柯村戏楼

甘峪戏楼

新庄娘娘庙戏楼

晁峪寺院戏楼

上川菩萨殿戏楼

段磨雷神殿戏楼

槐岭黑峪戏楼

固川赫爷庙戏楼

零元赫爷庙戏楼

半沟村雷神庙戏楼

后坪村赫爷庙戏楼

坊塘村佛爷崖戏楼

卒落村佛殿戏楼

疙瘩沟村戏楼

高崖村戏楼

张家村菩萨庙戏楼

歇头洼村化觉寺戏楼

李家扶托村戏楼

朱家崖后山寺戏楼

陵玉马王庙戏楼

扶托关帝庙戏楼

凤翔县(66座)

药王洞戏楼

庙巷戏楼

灶爷庙戏楼

山西会馆戏楼

景福宫戏楼

府爷庙戏楼

大关庙戏楼

敬诚会馆戏楼

凤翔府城隍庙大乐楼

凤翔府城隍庙小乐楼

凤翔府东窖窝戏楼

凤翔府西窖窝戏楼

凤翔府庄王庙戏楼

侯丰村戏楼

卧龙村戏楼

南务村戏楼

马连滩戏楼

关村戏楼

湫池庙戏楼

玄武山戏楼

汉丰营戏楼

五指岭戏楼

横水乡火星庙戏楼

横水村戏楼

尹家坞村戏楼

宋家村戏楼

北务村戏楼

玉祥村戏楼

东白村戏楼

姚家沟村戏楼

汗山庙戏楼

太尉村戏楼

莲村戏楼

八旗屯村戏楼

七渠村戏楼

春秋阁戏楼

纸坊乡火星庙戏楼

马村戏楼

纸坊村戏楼

长青村戏楼

灵化村戏楼

石头坡村戏楼

罗体寺戏楼

海子坡村戏楼

紫荆村戏楼

陈村街南戏楼

陈村街北戏楼

紫荆山戏楼

尹家务村戏楼

托卜务村戏楼

严家务村戏楼

槐园村戏楼

三岔村戏楼

河北村戏楼

果园村戏楼

刘舟村戏楼

会山屯村戏楼

灵山庙戏楼

北斗坊村戏楼

柳林镇戏楼

雍山戏楼

县准提庵戏楼

县财神庙戏楼

县马王庙戏楼

县社学庙戏楼

县城隍庙戏楼

岐山县(90座)

岐山县山西会馆戏楼

西街戏楼

三官殿戏楼

南牛庄戏楼

刘家河村戏楼

马王村戏楼

北杨村戏楼

北郭村戏楼

陵头村戏楼

堰河村戏楼

周公庙乐楼

周公庙东戏楼

周公庙西戏楼

四崖头村戏楼

孝子陵村戏楼

雷家庄戏楼

何家村戏楼

庵里村戏楼

马江村戏楼

袁家村戏楼

麦禾营村戏楼

苏家村戏楼

东原子头村戏楼

强家村戏楼

南营村戏

罗局村戏楼

麻家村戏楼

安家村戏楼

童寨村戏楼

范家原村戏楼

益店镇东街戏楼

益店镇西街戏楼

侯家湾村戏楼

宋村戏楼

强家庄戏楼

太平庄村戏楼

青化东街戏楼

化青西街戏楼

焦六村戏楼

孙家村戏楼

京当村戏楼

渚村戏楼

索王村戏楼

牛家拐村戏楼

禹王庙戏楼

画图寺戏楼

蒲城镇戏楼

冼马庄村戏楼

郑家村戏楼

南庄村戏楼

高家庄戏楼

北庄村戏楼

鲁家庄老爷庙戏楼

白雀寺戏楼

双桥村戏楼

景家村戏楼

会家村戏楼

邢家沟戏楼

杜城村戏楼

西庄村戏楼

驸马庄村戏楼

岐阳村戏楼

安乐村戏楼

化明村戏楼

五其村戏楼

唐家岭村戏楼

蔡镇南戏楼

蔡镇西街戏楼

三刀岭戏楼

蔡家坡车站戏楼

令狐村戏楼

岐星村戏楼

水寨村戏楼

湖平村戏楼

诸葛亮庙戏楼

四原村戏楼

高店南街戏楼

高店北街戏楼

五星村东戏楼

五星村西戏楼

大营村戏楼

牛家庵戏楼

八角庙戏楼

玉丹村戏楼

南郭村戏楼

曹家村戏楼

温家湾戏楼

故郡普庵寺戏楼

杜家村戏楼

杨柳村戏楼

扶风县(43座)

扶风县城座庙戏楼

扶风县忠烈祠戏楼

扶风县文庙戏楼

青龙庙村太白庙戏楼

小寨村戏楼

高望寺戏楼

龙渠寺戏楼

牛蹄村戏楼

东作村戏楼

虎王村戏楼

绛帐东街戏楼

芦家村戏楼

侯家村戏楼

罗家村戏楼

牛仓村戏楼

姜嫄村戏楼

白龙村戏楼

蛟龙寺戏楼

田东村索娘娘庙戏楼

杏林镇戏楼

邵宅村戏楼

长命寺戏楼

浪店村戏楼

张堡村戏楼

大槐树村戏楼

聚良村戏楼

后董村戏楼

杜辉村戏楼

杜辉村学校戏楼

阎马村戏楼

天渡戏楼

东观山戏被

西观山戏楼

中观山戏楼

周家村戏楼

鲁马庵戏楼

杜城寺戏楼

祁村庙戏楼

周村坡戏楼.

皇甫村戏楼

扶保村戏楼

聂堡村戏楼

万阳村戏楼

眉县(62座)

屈刘堡戏楼

河池村戏楼

凤池村戏楼

坡底村戏楼

二郎沟戏楼

尧上影戏楼

魏家堡戏楼

马家戏楼

营头南戏楼

南寨戏楼

宁集戏楼

槐芽戏楼

孙家原戏楼

齐镇南戏楼

雷村戏楼

斜峪关戏楼

文昌宫戏楼

土地庙戏楼

城隍庙戏楼

娘娘庙戏楼

红崖头戏楼

古城戏楼

王西村戏楼

苏家村戏楼

吕家庄戏楼

常兴东戏楼

寺上戏楼

杨家戏楼

车圈影戏楼

营头北戏楼

金渠南戏楼

槐芽东戏楼

东柿林戏楼

齐镇北戏楼

曲兴戏楼

党家戏楼

太白庙戏楼

关帝庙戏楼

马王庙戏楼

南门太帝庙戏楼

第五村戏楼

红东东戏楼

下第二坡戏楼

齐家堡戏楼

万家原戏楼

羊仓堡戏楼

常兴西戏楼

岭堡戏楼

李家戏楼

石连寺戏楼

新寨戏楼

金渠北戏楼

槐芽中戏楼

横渠街戏楼

齐镇东戏楼

上龙庙戏楼

下西铭戏楼

老爷庙戏楼

东会宫戏楼

火神庙戏楼

三义庙戏楼

五长年戏楼

陇县(73座)

东风侯家嘴戏楼

史家湾戏楼

温家堡药王洞戏楼

峪头戏楼

寺原戏楼

枣林寨戏楼

南村西街戏楼

槐芽庵戏楼

普乐原戏楼

尧场村戏楼

南村东街戏楼

赵家山戏楼

戚家坡戏楼

苏家坡戏楼

下凉山戏楼

刘家嘴戏楼

三教殿戏楼

糜家河戏楼

杜阳街戏楼

堡子身戏楼

焦家坡戏楼

神泉村戏楼

皇觉寺戏楼

麻坊铺戏楼

张家庄戏楼

高塄戏楼

晁家坡戏楼

店子村戏楼

曹家湾对坡戏楼

曹家湾龙王殿戏楼

曹家湾关帝庙戏楼

下湾村戏楼

上湾村戏楼

火烧寨戏楼

固关街戏楼

殿嘴村戏楼

苟家沟戏楼

大娘殿戏楼

温水坪头村戏楼

刘家原戏楼

阎家湾戏楼

苏家原九龙山戏楼

曹家嘴翠峰山戏楼

业家山玉泉山庙戏楼

牙科阎家庵戏楼

于村戏楼

李家塄戏楼

牙科村戏楼

杨家坡戏楼

梁甫村戏楼

开元寺戏楼

兴国寺戏楼

城隍庙戏楼

土地祠戏楼

药王洞戏楼

关帝庙戏楼

马王庙戏楼

三宫殿戏楼

天庆观戏楼

铁马河戏楼

南坡村戏楼

李家庄戏楼

八渡街戏楼

上街戏楼

桃园一组戏楼

上河戏楼

祁家河戏楼

高楼村戏楼

党家河戏楼

大底村戏楼

沙盆沟戏楼

苟家寨戏楼

霸关口戏楼

千阳县(65座)

张家河戏楼

黄里中街戏楼

龙泉寺戏楼

磨沟戏楼

华严寺戏楼

新宫戏楼

三义庙戏楼

岱山庙戏楼

城隍庙戏楼

城隍庙捕街戏楼

关帝庙戏楼

十方院戏楼

八腊庙戏楼

火星庙戏楼

西稍门财神戏楼

昆卢寺戏楼

高洞沟戏楼

园明寺戏楼

关心寺戏楼

柿沟戏楼

龙柏寺戏楼

丰头戏楼

李水娃家戏楼

昙花寺戏楼

清凉山戏楼

辛家沟戏楼

高塄戏楼

草碧镇戏楼

屈家沟戏楼

上店戏楼

龙槐原戏楼

矿峪沟戏楼

新兴铺戏楼

董坊村戏楼

曹家原戏楼

文家坡戏楼

宝兴寺戏楼

景家寨戏楼

天台山戏楼

张家寺戏楼

保丰寺戏楼

柳家原戏楼

北灵原戏楼

大郎殿戏楼

刘家山戏楼

普社村戏楼

桃园戏楼

立马寨戏楼

刘家坳戏楼

邓家原戏楼

阎家村戏楼

大寨村戏楼

胡家寨戏楼

涧头戏楼

南寨戏楼

小寨戏楼

三合村戏楼

乔家堡戏楼

殿沟戏楼

火星营戏楼

玉皇庵戏楼

皂角树台戏楼

娘娘殿戏楼

阎家寺戏楼

刘家沟戏楼

麟游县(98座)

南庄戏楼

卞坡戏楼

李家河戏楼

西川戏楼

望云山戏楼

板桥村戏楼

常乐戏楼

武申戏楼

塔儿头戏楼

贾王原戏楼

下庙底戏楼

圣寿高戏楼

桑坪戏楼

禅寺戏楼

店子郝口戏楼

姚家庙戏楼

居国寺戏楼

威龙山戏楼

罗汗寺戏楼

丹树戏楼

贾家河戏楼

海家湾戏楼

柏家河戏楼

崔风寺戏楼

铁山寺戏楼

下栈盘戏楼

杨家堡戏楼

桑树原娘娘庙戏楼

三宫殿戏楼

老爷庙戏楼

西庄戏楼

唐家山戏楼

刺家台子戏楼

花花庙戏楼

万家城戏楼

园子沟戏楼

闹林戏楼

吴家大庄戏楼

李家庄戏楼

麻夫戏楼

两亭戏楼

高楼戏楼

宝玉山戏楼

水磨沟戏楼

五王殿戏楼

天堂戏楼

天堂北寺戏楼

张家原戏楼

焦家大庄戏楼

焦家崖窑戏楼

斧头庄戏楼

丰泉戏楼

洪泉寺戏楼

满沟庙戏楼

对洛淘戏楼

家伏戏楼

河西戏楼

三桥戏楼

普化戏楼

亢家店戏楼

石坡砭戏楼

良舍戏楼

三官庙戏楼

却头戏楼

香山戏楼

庙底戏楼

西坊戏楼

寒北戏楼

康家沟戏楼

四嘴庙戏楼

马家堡戏楼

上庙底戏楼

永安戏楼

北马坊戏楼

栗川戏楼

蔡家河戏楼

峡口戏楼

武功庙戏楼

镇头戏楼

清凉寺戏楼

石臼山戏楼

崇王庙戏楼

董家嘴戏楼

竹林寺戏楼

刺家岭戏楼

永丰戏楼

佛堂寺戏楼

三家店戏楼

石村戏楼

庙湾戏楼

苏家戏楼

许家戏楼

刘家戏楼

石头沟戏楼

戏楼院戏楼

家河戏楼

邢家岭戏楼

城隍庙歌台

凤县(35座)

城隍庙戏楼

真武功戏楼

马王庙戏楼

凤州关帝庙戏楼

火神庙戏楼

三义庙戏楼

三教宫戏楼

土地祠戏楼

双石铺关帝庙戏楼

祖师庙戏楼

九圣宫戏楼

柏林山戏楼

双石铺城隍庙戏楼

五圣宫戏楼

过道戏楼

柏子庙戏楼

连云寺戏楼

寺平戏楼

南星关帝庙戏楼

留凤关过街戏楼

东沟河皇后庙戏楼

三岔街戏楼

太白庙戏楼

二后庙戏楼

大王庙戏楼

圣母庙戏楼

岩湾土地庙戏楼

平木山神庙戏楼

平木财神庙戏楼

平木娘娘戏楼

国安寺九神庙戏楼

白蟒寺黑龙庙戏楼

国安寺关帝庙戏楼

国安寺娘娘庙戏楼

介寿台戏楼

太白县(6座)

嘴头镇会馆戏楼

嘴头镇娘娘庙戏楼

桃川镇灵丹庙戏楼

高码头乡戏楼

鹦鸽街戏楼

靖口宝佛寺戏楼

金台区(24座)

城座庙戏楼

西关戏楼

火神庙戏楼

八里桥戏楼

敦仁堡戏楼

庙儿下戏楼

八角寺戏楼

空洞寺戏楼

金台观戏楼

店子街孤魂会戏楼

李家崖老庙戏楼

戴家湾戏楼

卧龙寺戏楼

长寿山戏楼

云台观戏楼

摩天院戏楼

泰山庙戏楼

李公祠戏楼

三官庙戏楼

龙丰村戏棱

二甲村戏楼

进新村戏楼

金鼎寺戏楼

福临堡戏楼

渭滨区(16座)

九龙泉戏楼

益门镇戏楼

姜城堡戏楼

观音堂戏楼

杨家湾山神庙戏楼

谭家村戏楼

巨家村戏楼

高家村戏楼

水泉潞戏楼

店子山戏楼

石坝河戏楼

赵家庄戏楼

灵山寺戏楼

冯家原戏楼

夏哑河戏楼

任家湾戏楼

清末民国时期戏场、戏园

凤翔庄王庙戏场 清代戏曲演出场所。位于凤翔县儒林巷东段路北庄王庙内。庄王庙为梨园始祖庙,旧时戏班均在此朝拜,.演戏致意,形成戏场,庙宇座南向北而建,内设庄王(李存勖)、老郎(唐玄宗)、关帝等神殿,戏场戏楼面对庙殿,座北向南而建,庄王庙始建于何年不详,有清乾隆年间创建之说,今庙、戏楼均毁,无考。有资料载:清光绪4年,西府四大班、24小班曾集资修茸该庙。据艺人吕明发讲,每年腊月,西府各戏班,须轮流向庄王庙无代价义演,以表散意,平时若无会戏演出,有些戏班以此为场地,售签演出,以渡困月。民国初期,因日久未修,以致坍塌无存。

宝鸡市先农祠戏场 清代、民国时期戏剧演出场所,习称宝鸡冬会场。位于三马路中段路北,旧宝鸡县先农祠故地(今宝鸡人民剧团团址)。

该场旧有先农祠戏楼两座,背对背南北而建。戏楼之间仅一墙之隔,北边台口面对先农祠大殿,南边台口面对神农祠庙殿(渭河南九龙泉)。前者会期演戏在北台,后者在南台。戏楼雕梁画栋,斗拱承托,飞檐翘角。一边台口有石牛一对,一边台口有石马一对。除庙会外,该戏场为宝鸡戏剧、百戏杂耍活动之主要场所。旧称宝鸡冬会场,冬会有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后开始演戏,数月不绝,腊月底方止的习俗。会由县署承办,因会期时,西府庙会戏尚少,游演艺人多来此搭班演出,会上只供伙食,不开箱帐,艺人藉此站脚,作为联系次年正月搭班组班的临时场所。故会期演出十分活跃。后宝鸡大地戏园、新新戏园、宝鸡人民剧院均建于此。

凤州城隍庙戏场 明清以来百戏、戏剧演出场所。座落在古凤州城内西街城隍庙,场内戏楼与庙门为复合体建筑,座北向南,面向城隍大殿而建,庙门通道宽约10米,深约20米,两侧塑神像数尊,通道内口顶为戏台口,两侧有钟鼓二楼,戏楼顶雕梁画栋,斗拱承托,台内入场门匾书“入相”,出场门书“出将”。城隍庙始建不详,明洪武初奉诏敕封,天顺年间知县马杰增修戏楼,后屡有修茸。《凤县志•李虞诏重修城隍庙碑记》载:“凤之俗最朴,他无所祠,独于城隍公必祈……秋八月二日,里俗相传,以为神之诞也,无贫富男女毫倪,空巷闾,张百戏吹萧伐鼓,拜褐于祠中,必为尽力而后止,视他祠为独盛也。……春而有祈,秋而有报……”故为明清以来凤州戏曲、百戏独盛之地。民国时期,凡各类文艺活动,外地戏班来凤县,均于此场演出。

陇县关帝庙戏园 位于陇县城内西大街西段路北关帝庙内,座南向北而建。砖木结构,系清末民国期间陇县戏剧活动主要场所之一。1934年,刘毓中率新声社在此演出约三年之久,还有河北京剧团、旅凤同学会等先后在此演出,建国初为陇县文工团、陇县人民剧团演出场所。1959年3月在此址修建陇县影剧院时拆除。

陇县土地祠戏园 位于陇县城关南道巷路北旧土地祠内,戏楼座南向北。为陇县清末至民国期间戏剧活动主要场所之一。除外地大戏班在此演会戏或售签演出外,曾是陇县青年剧社演出基地。先后来此演出的还有秦腔化民社、张金元京剧社、驻陇骑三军京剧团、川剧团等许多团体。建国后拆毁。

岐山县山西会馆戏园 位于岐山县东大街路南原山西会馆内(今岐山剧院)。该会馆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戏园位于会馆后院,有座南向北土木结构戏楼一座,为露天戏场,清末到建国后70年代以来,该场为岐山县城主要戏园。民国时期为永顺社主要演出场地,建国后系岐山县人民剧团排演场所。岐山县历次业余调演、会演及外地戏班、演出团体来县均于此场接待。1975年修建岐山剧院时拆除。

虢镇西寺戏园 位于宝鸡县(虢镇)城内西街北巷,旧为寺院,后因戏班常于此演出,形成传统戏园。该场利用自然地域特点,形成一个简易露天戏园。内无专门修建的舞台,各戏班演出,均利用自然形成的土基,临时搭台,戏台座南向北,观众从侧门入场看戏,系民国时期號镇唯一售签卖票演出的场所,主要演出的班社有新汉社、新民社等,外地名流常香玉、崔盛斌等曾来此作售票演出。建国后剧团多演出于群众堂、號镇剧院,故该场已改作他用。

千阳县城隍庙戏场 明、清及民国时演出场所。据清顺治十年王国玮《石门遗事》载:“城隍庙,县西北隅,俱迁县后新建。”可知,县城隍庙内一切设施都在明嘉靖27年(1548)新建千阳县城时迁建,后各代有重修,它座落在县城内西北角,座北向南,戏楼面对大殿,座南向北,庙基高出地平两米。

院南为戏楼,宽约10米,檐高8米,上下两层,底层中间为出入人行通道,两侧为砖砌1米高台,作艺人住宿之用。二层为献艺舞台,戏楼整体为砖木结构,台高拔地3米,檐下彩绘拱斗叠架,双檐翘角,院中露天剧场可容数千人观赏。每年农历八月初二为城隍圣诞古会。相传,演出最早戏班有华庆班、义兴班、永顺班、顺义班,后有新汉社、复兴社等在此作庙会或售签演出。知名演员有雷大坪、李双来、王彦魁、张德民、孙双钱、魏甲合、杜周宝、李嘉宝、吕明发、高新岳、李新纪、米新洪、赵新启、李爱琴等。1964年,原庙及设施拆除改作他用。

凤翔药王洞庙堂戏园 位于凤翔县城内东街东段路北,药王洞庙堂故地。旧庙于民国20年初期修建戏楼一座,座南向北。1934年凤翔县风易社成立,以此为排练演出场地,1937年剧社筹资改建戏楼为专用戏剧舞台,整饰场地,成为露天戏园,售签演出。除风易社演出外,西府各戏班来凤翔大都在此演出。建国后添设油毡棚,木制座椅,分池座、站位,始成简易剧院,为凤翔县人民剧团排演场所。戏园从民国后期至60年代,为凤翔戏曲活动最活跃的场地。除风易社、凤翔县人民剧团排演使用外,历次县上各种文艺会演、调演,均在此举办。外地表演团体、名流均于此接待演出。1971年,戏楼拆除,新建为凤翔剧院。

蔡家坡车站戏园 位于岐山县蔡家坡车站东部(今蔡家坡人民剧院),舞台座东向西,为露天戏园。民国23年,由岐山凤鸣社股东王志德筹建,主要供凤鸣社排练演出用。至建国后50年代,外地名流到岐山,多来该场演出,为蔡家坡专业售票演出场所。1959年,原戏园设施拆除,重建了蔡家坡人民剧院。

宝鸡市大地戏园 民国时期戏园。位于宝鸡市三马路中段路北,今宝鸡人民剧团住址西部,宝鸡县先农祠故地,旧为“宝鸡冬会场”。

1936年,新汉社赴西安演出返回时途经宝鸡,在先农祠西边空地搭台,售签演出,大地戏园由此而兴旺。该园仅一土台,座北向南,围墙环绕,再无其他设施,因旧为传统演出场所,故宝鸡新民豫剧学社、鸣盛社,先后在此成立并演出,后宝鸡京剧团和一些秦腔班社也常来这里演出。1953年拆除。

宝鸡市新新戏园 位于宝鸡市三马路中段路北,今宝鸡人民剧团住址东部,宝鸡县先农祠故地,旧为宝鸡冬会场。

1936年新汉社在该地西部空地搭台演出。1939年,河南豫剧名流宋淑云来宝鸡,即在其东部搭台,始为演出场地。1940年初,宝鸡河南商界人士李绍渠筹资创建简易舞台一座,设置席棚,简易座位500多个,名新新戏园。始由豫剧名流陈素珍开台演出,剧目有《耶律含嫣》《秦雪梅观文》等,一时轰动。后宋淑云之父宋登科于该院成立豫剧班,邀请常香玉等名流演出。1953年,宝鸡市人民剧院修建时拆毁。

宝鸡市大光明戏园 位于宝鸡市汉中路北端东部路南,今解放东路食品厂址。1937年由河北冀县人王鸿基创建,并任经理。初为宝鸡大光明电影院,以放映电影为主,建筑系简易房舍,后新民社、三民社多以此为演出场地,外地评剧团、豫剧团也在此演出,曾有光明大戏园之称。开业两年,因时局混乱而停业。

扶风忠烈祠戏场 清末民国时期戏园,位于扶风县东大街东段路北,原忠烈祠旧址,该祠旧有戏楼一座,座南向北,1940年秋,县政府将武庙拆除,把戏楼迁于该地,作为集会及演戏等活动场所,戏台座北向南,系露天戏场。

40年代至建国初、先后为扶风剧社、扶风县人民剧团主要排练演出场所。外地戏班来扶风县演出均在此接待。1956年,省属电影36队归扶风县管理,将该场改建为驻地和电影放映站。

宝鸡市河声戏园 位于市汉中路北段路东,座东向西而建,曾有“香玉戏园”之称。

1941年秋,河南旅宝同乡会黄自芬、李生润、姬志明等出面集资创建,于1942年竣工,名河声剧院。系砖木结构,内设池座800余个,站位可容400人次,首次由河南豫剧著名演员常香玉开台演出,约两年之久。此后又有豫剧名流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率领的豫剧班,曹子道的民众剧团,先后在该剧场演出,建国后更名宝鸡剧院,至今仍为宝鸡市主要演出场所。

宝鸡市南园大舞台 位于宝鸡市东关(今宝鸡市东大街路北邮电局西侧),座北向南,1937年由铁路巡官谢书丹筹资修建,自任经理。1939年由刘金亭京剧班接管,迁于路南,座南向北而建,刘金亭任经理,更名宝鸡大舞台,初为席棚,后改瓦顶,内设简易座位,该戏园主要供谢书丹、刘京亭京剧班排练演出。后有京剧马最良、徐碧云、孙盛辅、刘奎官、杨玉华等名流戏班均于此演出,1948年停业。

宝鸡市升明戏园 位于宝鸡东门口(今红旗路北口路西曙光照像馆),座南向北而建。1939年,由经理孙德育、王鸿基筹资建成,系简易戏园,曾接待京剧晁盛秀、评剧孙玉芳等名流戏班,营业约两年有余后停业。

凤县介寿台 戏剧演出舞台,创建于民国35年(1946),为当时凤县县政府筹建的集会及戏剧演出场所。位于古凤州旧县衙门前,为旧式戏楼,因建成之日正值蒋介石60岁生日,故命名为“介寿台”,后又将凤县县长王鸣霜书写的“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移到戏楼左侧。从此该台取代了城隍庙戏楼,成为凤州集会和演出的中心。

千阳白家店房戏园 建国前后千阳戏剧演出场所,系民国后期县绅白根敬私人车马店房改建,位于县西稍门年家场对门,座南向北,占地约10亩。

建国前后,本县及外来演出团体均在店内搭台售签(票)演出。先后有新汉社、复兴社、风易社、宝鸡人民剧团、宝鸡文工团、陇县人民剧团、凤翔县人民剧团、新声剧团等在此演出。千阳县人民剧团初建时,亦在此住宿和演出。县上每年的业余文艺会演也在店内举办,60年代后被征用改建为千阳县运输公司。

凤翔敬诚会馆戏园 清代以来戏曲演出场所。位于凤翔县东关外纸坊中学内。该址旧为陕西会馆,后让与山西同乡会,故又称山西会馆,内有高建筑戏楼一座,座南向北而建。初多以会戏演出,民国19年(1930)后,曾为华庆班售签演出的专门戏园,达三年之久,民国28年(1939)改为学校教室,逢庙会时,即抽掉活板,照常演出,建国后拆毁。

清末民国时期戏场、戏园存目

宝鸡市新民戏园

宝鸡市开明戏园

宝鸡市渭滨戏园

宝鸡市大华戏园

宝鸡县青年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