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中对孩子的教育(朱子教育是去除)

朱子家训中对孩子的教育(朱子教育是去除)(1)

朱熹的一生都与书院紧密相连,致力于书院的兴建与修复,并且在各地的书院进行讲学传道活动,把书院作为自己传播学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省图书馆国学分馆举行的山东省尼山书院“朱子学公开课”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永明在阐释《白鹿洞书院揭示》与朱子的教育思想时表示,《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理学思想在书院教育中的具体落实与体现,体现了理学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历史上促进了理学的传播。《白鹿洞书院揭示》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产生的影响长达数百年,并远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白鹿洞书院揭示》所聚焦的‘为学’与‘修身’的丰富内涵,朱子主张的人伦本位、修己安人、知行并重、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今天如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人格养成的关系,对教育发展与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肖永明说。

“五教之目”“为学之序”

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古代“四大书院”。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之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唐李渤在此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此地也因此被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后扩为书院。

1179年,朱熹任南康的知军,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并制定颁行《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文字不多,400多字,主要分成本体加案语两大部分。本体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是五教之目、为学之序,阐述了哪些内容是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案语部分,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朱熹所说的“五教之目”,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是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的五个方面中,前四个方面是穷理之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道德认识相关的,至于“笃行”,关键在修身、处事和接物三个方面。修身之要,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后边的案语,主要说明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的目的和意义。比如,朱熹表示,古昔圣贤教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明白义理,然后自我修养,再推己及人,不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作一些文章,然后取得功名利禄。现在的人为学,正好倒过来了。现在有一些学校,制定了很多的学规,很详细,其实是小看了这些学者,没有看到他们是能够自主学习的、有创造力的主体。所以,朱熹特别表示,修复白鹿洞书院以后,不会把这些条条框框放到书院来,而是把圣人在经典里面所揭示的、那些为学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原则列到这里。

修复白鹿洞书院的原因

书院制度在唐代兴起以后,在宋代获得极大发展。这和宋代初年“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当时,国家需要选拔大量人才,但是,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各州县的官学系统,都不能很好地承担起这方面的重任。于是既非官学,又非纯粹民间私学的书院,获得了发展契机。

朱熹生活的年代,书院发展已经更加兴盛。与北宋时不一样,书院在南宋时的发展,和理学结合起来了,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很多的理学家都把书院作为讲学传道的重要场所,书院也因此获得更大发展,更多书院创建或者修复。正是以书院作为基地传播思想,很多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

可以说,朱熹的一生都和书院联系在一起。有学者统计,和朱熹相关的书院有67所。他创建的书院,在福建就有寒泉精舍、云谷晦暗草堂、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海外研究朱子的“大家”陈荣捷先生考证,有名有姓的朱子门人有488位。另一位专家方彦寿先生考证,朱子的门人中,来自书院的就有276位。这个比重是很大的。

至于朱熹为什么要修复白鹿洞书院,有几方面原因。首先,这不是他一时兴起,而是有其思想基础,也符合他一贯的教育主张。二是他需要依托书院来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三是他对当时的官学教育不满,批评当时的官学如同名利场,师生关系“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结果是“风俗日蔽,人才日衰”,学校不仅没有起到引领社会风气,给社会树立道德标杆的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败坏了社会风气,必然培养不出真正符合圣贤之道的人才。

还有一层很重要的意思,要对抗佛道之学。事实上,从魏晋隋唐以来,佛道之学对儒家学说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威胁,这种冲击和威胁既体现在学术层面,也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环节。在这种环境中,很多人的文化立场是动摇的,甚至包括一些儒家文人诗人,在很多场合不知不觉表现出对佛道之学的兴趣,有些价值观念明显受到佛道思想影响。朱熹在谈到为什么修复白鹿洞书院时,也曾表示在这个地方有“老佛之居,以百十数”,意思表达得非常明显。

书院落成后,朱熹还自任洞主,经常前往给学生们讲学,并积极筹措办学经费,筹集教学图书等。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还是制定并颁行《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很多地方也称《白鹿洞书院学规》或《白鹿洞书院教条》。其实,学规、教条之类的说法,并不太符合朱熹本意,他曾表示,《白鹿洞书院揭示》不是制定一些具体的规范,不是为了用条条框框束缚人,只是为了从根本上揭示为学之道。

“教其事”和“教其礼”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来看朱熹的教育思想,首先要理解朱熹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其基本逻辑就是要“复其性”,即恢复一个人光明的德性、本性。

要准确理解这个内在逻辑,应该从朱熹的人性理论去分析。朱熹认为,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粹的、至善的,气质之性则可能有善、有恶。每个人都有纯粹至善的天命之性,这是一个人成圣、成贤的内在依据。但是,一个人秉受天命之性的同时,又有气质之性的成分,既然气质之性可善可恶,就可能对天命之性构成遮蔽,如同乌云之遮蔽太阳。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把乌云驱散,把遮蔽纯粹至善本性的那部分气质之性去掉,也就是说,为学的过程,或者说教育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去除气质之偏。

气质之偏往往指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或者受内心欲望的驱使,一不小心出现的偏差,一不小心就不得其正,所以朱熹常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所以,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学以复性”。

朱熹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人伦本位”。他非常明确地说,“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朱熹认为,人生不同阶段的教育都是要明人伦的,不是说小时候去明人伦,长大了就去做别的了,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都是要明人伦,每一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就是明人伦。

按朱熹的说法,一生的教育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八岁到十五岁,算是小学教育阶段,十五岁以后就是大学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要“教其事”,学习打扫、应对、进退等具体事务,通过具体的事情去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十五岁以后主要“教其礼”,明白做事的道理何在。所以,当时朱熹对教育的抨击是非常激烈的,他的立足点之一就是“明人伦”,认为那些老师学生们忘本逐末,违背了教人为学和办学的本意。

朱熹教育思想里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修己安人的功夫次第。关于修己安人,朱子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阐述得非常明白。这方面思想,可以说是对《大学》的继承和发扬。朱熹特别重视《大学》,甚至临终前都在注《大学》,所以《大学》的精神在《白鹿洞书院揭示》里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大学》有“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之要求讲义理,要修身及至治国平天下之意,正与此同。

强调自主学习

朱子教育思想中,强调知行并重。《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到为学之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前面是明理之事,后面是笃行之事,表达的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强调的就是知行并重。朱熹认为,知和行是需要相互配合的,这二者如同眼睛和脚,如果一个人有眼睛没有脚,行起来就不方便,但是如果有脚没眼睛,就会失去方向。朱熹还非常明确表示,做学问没有别的路径,明此理、力行之就可以了,所以圣贤教人,就是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就是要把内心的伦理道德知识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这就是“责之于身”。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朱子强调自主学习。《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圣贤教人的方法,在经典里面就有,有志于成圣成贤者,就应该去熟读、深思而问、辨之,去自觉地了解它,认同它,践行它,而不是要别人设立规矩、禁防,当作外在的约束。

朱熹关于自主学习的这些论述,至今仍然发人深思。现在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育,自主学习仍是比较缺乏的,往往都是学校或者家长设计好了,学生只要按照设定好的指令、步骤去执行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内在动力体现在哪里?其实受到很大束缚。很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一进学校,看上去特别放松,为什么?在中学里的那种外在压力没有了。但是,没有人再为他们设计那么细的学习指令、步骤之类的东西了,一下子又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并没有真正地培养起来,内在的学习动力也没有真正地发动起来。现在,要给中小学生减压,给大学生加压,大概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案语看,朱子显然不赞成用一些学规、规约去约束学生。所以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还表示“不干别人一钱事,别人助自家不得”,就阐述得非常清楚了。

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朱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一个引路人。引路人是给予引导、指导、检查、评价、证明、裁断,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与之商量,能够带来启发。他非常明确地说,“指引者,师之功也”,这个定位很明确。老师以身作则,同时是引路人,学生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自去读,道理自去求索,遇到疑难问题可以一起商量,这种师生定位也非常值得思考借鉴。(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国鹏 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