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这首传唱千古的名篇《如梦令》,因为“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那部电视剧再一次红遍大江南北。然而与众多人的理解不同,除了李清照词中显而易见的惜花伤春的忧伤之感,我更看到了李清照对爱情的渴望与憧憬。

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1)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惜花伤春

中国古代文人写惜花伤春的诗词数不胜数,比较出名的有白居易的《伤春词》“深浅檐花千万枝,碧纱窗外啭黄鹂。残妆含泪下帘坐,尽日伤春春不知。”

但无数惜花伤春之诗词,皆只有忧伤之情,而李清照这首《如梦令》,虽写惜花伤春之情,却更加清新脱俗。短短几句词,却如同电影一般一波三折,读之跌宕起伏,这种与众不同,让人印象深刻。

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2)

李清照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一年,正值芳纷时节,春梦初回,懵懂少女李清照,独自在闺房内欣赏外面美景。然而入夜之时,风狂雨猛,她望着屋外那满院春色,心生怜悯,无法入睡。只得起身翻找酒杯,借酒浇愁,几杯下肚酣然入梦。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忘却是短暂的,一觉醒来,天朗气清,但昨夜那风雨带给自己的忧愁再次重上心头。

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3)

李清照

  •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因惜花心切而起床,自然起身第一件事自然是要问问经过一夜风雨之后,院子里的花儿都怎么样了?

但是一夜暴雨,满地残红。院里的情况,聪明如斯的李清照如何猜不到。但她还是抱有一丝丝的幻想,去试问卷帘人。真不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单单一个“试”字,把李清照自己那细腻、敏感、脆弱的小心思描写的极为生动。

然而那“卷帘人”不知是漫不经心还是有意隐瞒,简简单单一句“海棠依旧”,非但没能抚慰李清照那惆怅的心扉,反倒令她更添忧伤。一问一答,把李清照的多愁善感清晰的展现出来,令读者惊叹不已。

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4)

李清照

  •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最终李清照说出了她那句千古名句“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看着侍女的不以为然,李清照愁从口出,终于把自己担心许久的事说了出来。一夜风雨过后,院子里的情况怕是,只有大片的绿叶了吧,那海棠花恐怕也就只剩下了点点残红。

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5)

李清照

海棠花

惜花伤春乃是千百年来世人对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的常规解读,但是李清照当时真的只是惜花伤春吗?我深表怀疑,特别是看到词中提到的“海棠”,让我更加怀疑李清照是否在这首词中隐藏了另一番深意。

海棠花在古人诗词中的出名程度仅次于梅花跟牡丹,文人们经常将海棠比作恋人。“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昔日唐明皇更是把自己的爱妾杨贵妃比作睡海棠。

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6)

海棠花

而且海棠花还有个别名,叫“断肠花”,寓意“相思苦恋”。传说古时一女子每日倚墙角苦等恋人,然而至死也未能等到,最后在她等待的地方长出来的花,颜色鲜红。被人称作“断肠花”,也就是海棠花。

所以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以海棠寄语相思苦恋。李清照这里用“海棠”具体是借喻还是当时院里就是海棠,已无从考证,但从她写这首词时的年纪跟时代背景来看,李清照借“海棠”暗喻自己对爱情的憧憬有着很大的可能性。

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7)

海棠花

年纪

读懂一首诗的真实寓意,除了要看诗词本身,更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年纪。不同的年纪对生活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是不同的。而诗词本身就是作者的内心读白,所以了写作时的年纪对诗词解读至关重要。

比如天才诗人骆宾王写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是骆宾王年仅七岁写的,那么小的年纪自然不会有什么过多的暗喻,只是单纯的描述鹅的形态。

李清照写这首《如梦令》时,已经十七岁了。十七岁在咱们现代人看来,也就是一名未经世事的高中生而已,但在古代十七岁的女子很可能她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8)

李清照

黄帝内经有讲:“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就是说女孩子过了14岁,来月经之后便有了生育能力。所以中国古代女子结婚的年纪非常早。

《汉书.惠帝纪》有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就是说在汉代女生过了15岁还不结婚的,就要交五倍赋税。

到了李清照所在的宋代,法定结婚年纪更早。像《清平乐》中王凯扮演的男一号宋仁宗赵祯,当年就曾下令,女子到了13岁不结婚的话就要被罚款。

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9)

《清平乐》中王凯扮演的男一号宋仁宗赵祯

而此时的李清照年纪已有十七,相当于不仅交了罚款还又过了四年。可以说在当时李清照算得上是大龄未婚女青年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身边姐妹都有如意郎君的情况下,说李清照此时没有思春之情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更何况,众所周知,李清照还是一位感情极其细腻的女子。可以想象的到,她在这个情窦初开的年纪,必然会有如同一般少女的心思,渴求得到一位男子的真心,渴望那引人心醉的爱情。而这种渴望与憧憬也必然会流露在她的词作之中。

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10)

李清照

时代背景

自古诗人写作或多或少都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拿李清照自己来说,她前期国家安定,生活无忧无虑,所写词作,婉约唯美,写尽天下儿女情长。后期因为国家动荡,丈夫又不幸亡故,词作则悲伤忧虑,忧国忧民,无不“凄凄惨惨戚戚”,前后区别极其明显。

十七岁的李清照此时虽已处在北宋末期。但在靖康之耻之前,北宋繁荣依旧,李清照家境充裕,衣食无忧。再加李清照父母的宠爱及开明,使得李清照并不被传统封建思想所束缚。喝酒赌马,与一般男子无异,甚至更为潇洒。

而这种潇洒也会间接影响到李清照的词作。所以说像李清照这么一位思想开放,内心强大的女子,又身处繁华之中,无忧无虑。她写的惜花伤春之词,断然不会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般怨天尤人之愁,而必是夹杂着自己内心渴望的一丝轻愁。

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11)

林黛玉

此时再读李清照这首《如梦令》。

我仿佛看到,一位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倚在窗前,望着那小径香疏的庭院默默的发呆。少女的心思无人能懂,却又无人述说。此时的她早已长大,少了一丝当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的天真活泼,多了一丝淡淡的寂寞。

入夜之时,狂风暴雨,想到那窗外的海棠,李清照辗转反侧。既有惜花之情,又有怜花之意。自己十七岁的花季,一生只有一次,如此灿烂绚丽的年纪,怎么不见一位才貌双全的男子来到身边。

心绪如潮,何以入眠,只得独自饮酒以解忧愁。不过她喝的不是酒而是寂寞,仿佛在对酒述说着“酒啊,酒啊,你能明白我的心思吗?我这美丽的花季行将消逝,可那该死的未来夫君,为何仍迟迟不肯现身?”

知否知否 李清照(知否知否)(12)

我的未来夫君,为何仍迟迟不肯现身?

酒是能让人入睡,但一旦酒醒,那种惜花怜己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只得“试问卷帘人”。然而那庭院中的情况,李清照为何不敢亲自去看?是为那海棠花,还是因为自己?

终于李清照还是忍不住,直接道出了心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虽是说海棠花,但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罢了,今年应该是又没戏了”。

总之这首出自懵懂少女之手的千古佳作,既有惜花伤春之情,又有对爱情的渴望憧憬之意,虽已历经近千年,依然令人沉醉其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