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遇见一座山(一个人一座山)

每个人都会遇见一座山(一个人一座山)(1)

这是一个人与一座山的故事,这是一个人如一座山的故事。遇到一座山,一个人在天地间立誓;遇到一个人,一座荒山漾出了青绿

冬日的玉泉山绿意不减,反倒透出一股北方汉子的坚毅魅力来,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往来于蜿蜒的登山步道上,望山看景,不亦乐乎。若非存留着当年的影像,任何人都不会将“脏”“乱”“荒”等字眼与玉泉山联系在一起。

“这里的一草一木就像我的娃,看到它们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特别高兴。”记者与太原市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董事长张俊平边走边聊,随着他的思绪,时光回溯到十余年前。

上山,为了一个情结

2007年,为全面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太原市在西山片区“下了猛药”:关停小煤矿76座,封堵私挖乱采黑口子2000多个,关闭、淘汰污染企业343家。两年后,太原市出台生态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认养治理荒山。

时为山西晋峰供热公司董事长的张俊平认领了玉泉山,成为太原认养荒山第一人。

“当时,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垃圾场700多个、近200个开矿留下的废墟,用千疮百孔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张俊平回忆道,玉泉山地处太原市西郊,矿产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前便开着众多的小煤矿,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许多采石矿。几十年的野蛮开采,使玉泉山矿产枯竭,遗留下众多废矿。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上万立方米的垃圾倾倒在这里。

“不好好守着上亿元的家产,非要把自己折腾得头破血流。”张俊平认养荒山的决定一出,便遭到亲友的一致反对。

亲友的反对是有根据的。

张俊平从部队转业后,组建了一支以复转军人为主的队伍,承包了太原多家单位的供暖业务。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让他的公司很快占领了太原供暖市场的半壁江山。

环顾四下,没有一个人支持自己,张俊平发了“驴”脾气,既然大家不同意,干脆背了铺盖卷,带了锅碗瓢盆,头也不回地上山安了家。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张俊平无怨无悔。他说:“认养荒山,其实是我内心的一个情结。当兵入伍前,我在林区做过6年的护林员。那段日子让我对树、对山有了极深的感情,这是一个农民对家乡山水最质朴的感情。何况当时已经签了合同,是铁板钉钉的事,当然就要负责到底。”

从那时起,张俊平开始吃住在山上,当起了玉泉山的“专职奶爸”。

战山,为了一生抱负

治理玉泉山,并非易事。

“我要让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在张俊平的人生抱负面前,三大难题毫不留情地接踵而至:山无路、水无源、地太硬。

“再难干的事也要硬着头皮上,哪能让别人看咱的笑话。”张俊平想到这里,硬生生给自己撂下一句话:难干更要干,先从种树干。

说干就干。

张俊平开始雇用当地村民上山种树。说来也怪,刚过两三天,工地上的人就少了一大半。再过几天,只剩下张俊平独坐“中军帐”。

一位曾经跟随他上山的工友悄悄告诉记者,由于当年挖山采石,山上留下的大多是直上直下的开采面,人上去都难,更别说去种树了,有谁愿意把命搭进去挣钱呢,所以都当逃兵了。

张俊平没有放弃,他终于迎来了一批新的工人。这是一支以退伍军人为生力军的队伍。

山上不去,那就先修路。

张俊平调来挖掘机,先是把坡面削成小于60度的斜面,然后在上面架起了木栈道。

好歹有了个立脚的地方,但在矸石山上打坑谈何容易。

“即便用电锤,打一个树坑也至少需要3个小时。有时一个工人一天就能打断5根钢制锤芯。几天下来,山崖下面便有了成堆的废锤芯。”张俊平描述道。

不过当过兵的人,有的是逢山开路的勇气和遇水搭桥的能力,不久,他们居然在山上打出近190万个树坑。

路搭起来了,树坑挖好了,工人们顶风冒雨把土、肥料和树苗一袋一袋、一棵一棵背上山。

工程部负责人李彦锋至今难忘:“树是种上了,但成活率太低。记得有一次,种下的竹子死了一大批。大伙儿看着竹子一车车地往外拉,都劝张俊平别再种了,但张俊平却吼着说,100棵竹子里哪怕只能活一棵,就要在这一棵里找经验,看它为啥能活下来。”

在一次次的失败和失望中,树的成活率有所增加。不过,解决缺水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张俊平决定引水上山。

“一开始,我们把钢管全埋入地下,到春天急需浇水时,仍有个别部位不能解冻;后来就改装成塑料管,但承受不了压力,经常爆管;又把无缝钢管装在地面上,但管径太细,流量太小,还是不行;直到第四次,我们把设计流量加大了十几倍,才最终成功。”

有了水的滋润,玉泉山上的林木成活率超过95%。

与此同时,历经50多次的艰难试验,张俊平和他的团队还成功研究出了自动排水法,不仅解决了山上的干旱问题,还起到了防火作用。

百头喷灌,是玉泉山上难得一见的风景,当弥漫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道“人工彩虹”时,谁又能想到,这是25公里外的汾河水,在通过三级泵站后引至山顶各处的。

看着眼前的一番情形,东社街道办主任裴巍伟深有感触地说:“我家就在这山沟里,十年前,灰土满天飞,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现在是绿色满山、风清气朗,外面的人主动上门来旅游观光,真的是大变样了。”

守山,为了一句承诺

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自2014年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成为太原近郊游的一个热门景区。

按理说,张俊平终于可以喘上一口气、歇歇了,但守山的日子也有意外。

2017年4月,山上要新修一段山路,张俊平带着两个助手上山勘察路况。没想到山土虚浮,张俊平一脚踩空,从陡峭的山崖上摔了下去,掉进了几十米深的坑里。

“双腿失去了知觉,我自己使劲把腿从土里拔出来,看到左脚脚心竟冲着上面。凭着小时候放羊时给羊接过腿的经验,我将完全断了的左小腿扭转一圈,比照右腿的关节位置扳正归位,然后手脚并用,顺着土崖陡坡滑到了山脚……”这段记忆,让张俊平印象深刻。不过,受伤的他仍然与山为伴,很长时间里,身边多了一副拐。

站在玉泉山山顶四望,眼前是一片绿海松涛,张俊平有点哽咽地念叨着:“我曾跟人说过,一定要让玉泉山成为绿水青山,为了这句承诺,我也要坚持到底不退缩。我不干下去,对不起别人,更对不起自己。”

张俊平告诉记者:“烧煤供暖注定不可持续,不转型就会走下坡路。凭着多年来绿化荒山的经历,我目前已经培养出了一支超千人的绿化队伍。这支队伍绿化业务干得不比供暖业务差,是山上绿化的资金来源。”

除了钱之外,张俊平如今最缺的是时间,每天从醒来就开始忙活,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十来点。虽然很累,但对他来说,这些年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真正感觉到了生命与理想的可贵。

据统计,张俊平至今已在12.5平方公里的荒山秃岭上栽种530余万棵树木,治理废矿200多个,修建道路105公里,安装水网450公里,治理山体破坏面100万平方米,治理大型垃圾场2000多亩,清运垃圾1500万立方米。

他还组建了有50多人、12辆消防车的民间消防队,义务灭火70余起,安置退伍军人数百名。

“为了让荒山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我义无反顾。”张俊平说,“如果生存环境不好,挣再多的钱又能怎样?我希望再用四五年时间,按照4A级景区建设标准,完成提档升级,完善服务配套设施,让玉泉山成为人人向往、百鸟归巢的好地方。”

前不久,在央视的一次采访录制中,万柏林区圪僚沟村原党支部书记常春生作为致敬人,面对张俊平深情地说:“挖矿开山取石把这里搞成了穷山恶水。是你,让我们的村民告别了又脏又不安全的矿山,过上了人人向往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范珉菲

(责编:candy、李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