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无白衣与子同袍表达什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文|(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抄袭、搬运必究)

现在关于汉服的报道越来越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家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是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垂衣冠而天下治"的说法,所以服饰的发展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中国古代的服饰是如何发展的呢?

岂无白衣与子同袍表达什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

一、深衣的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之前,衣服的着装方式非常复杂,并且有上下之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演变出了一种名为"深衣"的服装,它的形式更为简化,穿着起来自然更容易。其实深衣就是将过去的上衣下裳形式,变为了上下相连的穿衣形式。

深衣的领口部分以相交结构呈现,具有地道方正的象征意义,袖根部分很宽大,袖口收怯,具有天道圆缺的象征意义,由一条线贯通的后背,则象征着人道正直,下摆平齐的设计,对应权衡,整体使用十二辐布,寓意一年之内的12个月。

深衣的穿着也受到了礼制的影响,比如父母和祖父母都健在的时候,才可以使用五彩的花布镶边,假如只有父母健在,用青布镶边,如果不足30岁失去父亲,镶边的颜色只能用白色,总的来说,服饰上的图案和颜色都要以孝道为准。

不过深衣的形式最后失传了,到了宋代,基本没人再穿深衣。而朱熹为了将儒学复兴起来,便开始研读《礼记》中的《深衣》,同时在深衣的基础上,融入直领对襟、黑缘等服装形式,创造出十二梯形辐的"朱子深衣"。这种衣服整体来看以黑白色为主,没有纹饰,渗透出庄重又素雅的气质,非常符合儒士的儒雅之感。

《容经》中就记录着相关的内容,比如"跪之法"就是指跪的时候,身体要微微微向前躬曲,然后挥动右手再跪下,站起来要挥动左手,而挥动的幅度还会根据不同的规矩而改变。"拜之道"指的就是身体向前倾折,遇到喜事,左手就放在上面,遇到凶事,右手就放在上面,背脊和后颈则要像屋脊那样。"行之则"指的是走路的时候要微俯身体,不能随意甩动大臂,保持肩膀的平稳,非常忌讳忽上忽下,身体正直是最好的。

而且深衣也因为自身的便捷性,常常被人们穿着出现在各种场合,尽管也有被排斥,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阶段,但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关的礼制,所以深衣整体的形式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奠基样式。

岂无白衣与子同袍表达什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在秦朝初期,男女的服装都是以交领右衽、窄衣袖、彩色装饰的衣缘和腰带呈现的,还带有精致的花纹。而士兵们所穿的服装,衣长齐膝,左右两襟对称,并且两襟的下摆部分就像燕尾一样。到了两汉时期,在原有深衣的基础上,将衣辐加大,腰间束带,形成独特的"褒衣大袑"样式。到了东汉,以通裁形式展现的袍服才流行起来。

魏初时期的曹丕,定下了九品中正制度,而显示等级的承载物就是服饰,这种做法也被后世延续了下来。不过在魏晋的过渡时期,由于政权更迭的速度加快,经济衰退,导致礼制难以实行,反倒流行起宽衣博带的风气。

在往后发展,游牧民族的服饰与汉族的传统的服饰不断的融合,到了北魏时期,朝服已经有了明显的民族融合风格。例如臣子在朝堂上穿着汉族宽衣大袖的服饰,外面则披上一件少数民族的披风,头上还戴着用作挡风的皮帽,既保有传统又增添了几分新意。

岂无白衣与子同袍表达什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3)

三、隋唐宋时期的服饰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的阶段,不仅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也相对稳定,经济文化自然蓬勃发展。所以那个时候的皇帝对舆服制度进行了改革,比如天子和百官的服饰,都是以颜色作为区分标准的,而花纹则代表了官阶。

头戴乌纱幞头通常为男子的官服标配,还会搭配上圆领窄袖形式的袍衫,在腰间系上红鞓带,脚穿乌皮六合靴,并且衣服的长度要超过膝盖高于脚踝,而齐膝部分还有一横襕,留有深衣的特质。没有官位的阶级人士,则喜欢穿高领宽缘的直缀,普通的百姓短褐穿揭,女子穿襦裙,贵族妇女穿大袖衣和小袖衣。

宋代的官服延续了唐代的形式,要穿紫色服装,还要在腰间挂上鱼袋,带内则装有金、银、铜制成的小鱼,主要用来区分品级。演变之后,就以"方心曲领"的形式展现出来,不再穿唐代的乌皮靴,普通百姓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女装喜欢修长的样式,也喜欢用珍珠作为装饰品。

岂无白衣与子同袍表达什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4)

四、元明清时期的服饰

元代的服饰受到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影响,交领左衽,并戴着四方瓦楞帽,或穿着腰间带有多褶的辫线袄子,在佩戴一顶笠子帽。到了明代,大力推行恢复汉服,这也使得棉布更加普及,还因为皇帝的姓氏,将朱规定为正色,官服中不准再用紫色、玄色、黄色。

那么明代的官服究竟长什么样呢?其实那个时期的官服沿袭了唐代的圆领,但尺寸变得更大一些,盘领右衽,两侧各多出一块被称为"摆"的结构。并且规定一品至四品穿绯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还使用补子划分品级,比如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黄鹂,九品用鹌鹑。

到了清朝,整体的服饰则以满族服饰为主,例如直筒旗装和马褂。并且男装自带高领长衫的结构,腰部和袖子显得窄小,还会搭配一件短褂背心,头戴一顶瓜皮小帽,将香囊或荷包挂在腰间,有的还会拿上一把扇子。

而女装就有满汉的区别了,满族的女子自然继续穿他们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族的女子则以明代服饰为基准,最开始流行小袖衣和长裙的样式,在乾隆时期之后,衣服变得肥宽,肩膀上还装饰得有云肩。

不过满族服饰将袖口的花纹绣在了内侧,只有卷起袖子才能露出花纹,而马蹄袖向外延长了一块半圆形的布面,平时都是卷起的,只有在遇见长辈或上级和旗主的时候,才会以请安为由甩下马蹄袖,并叩首,表示尊敬。

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季,皇帝还会贴心的赐予大臣耳暖或端罩,这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获得的东西,并且依据品级的不同,每个臣子得到的端罩的材质也有所区别。到了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创造制作了大拉翅服装形式,不过汉族的女子依旧以穿着马面裙为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