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倒戈向谁也不失大义(66岁冯玉祥受邀回国途中暴亡)

1948年9月1日,66岁的冯玉祥突然暴死于船上。当国民党当局收到他死亡的消息时,只是简短地发了一个通告,至于何时死亡,因何死亡,都未详细公布。即使在国民党内部反对冯玉祥的人看来,都会怀疑他的死肯定有蹊跷。

冯玉祥死后,蒋介石假惺惺地为他准备了一场追悼会。然而,在追悼会前,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龚徳柏竟在报纸上大放厥词:“反叛大王冯玉祥已伏天诛!”那么冯玉祥是不是如龚徳柏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反叛大王”呢?他与蒋介石的关系如何?龚徳柏公开指责冯玉祥的行为又是否得到了蒋介石的授意呢?

冯玉祥倒戈向谁也不失大义(66岁冯玉祥受邀回国途中暴亡)(1)

“反叛大王”冯玉祥

冯玉祥是秘密组织“武学研究会”的会长。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推崇革命事业的“武学研究会”在南方革命党人白雅雨的撺掇下,擅自起事。当时,冯玉祥被都统范国璋圈禁海洋镇,他的好友王金铭、施从云就在滦州自立。然而,清政府通永镇总兵王怀庆略施小计,就拿下了王金铭的人头,起义烟消云散,不曾参与起事的冯玉祥在叔父陆建章的力保下,勉强保住了性命。

袁世凯扩军后,陆建章重新提拔冯玉祥为营长。冯玉祥带兵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他从不招纳老兵,只在乡间招募质朴精壮的少年。他手下的士兵必须每日练习写字,不学习就不准吃饭,在河南偃师三个月,冯玉祥建立了一支忠诚于他的两千人的队伍。

1915年,袁世凯暴露称帝野心,四处收买亲信,陆军总长王士珍也组织北洋军高级将领通电拥护袁世凯称帝。当时,已经晋升少将旅长的冯玉祥接到电报后,怒斥袁世凯狡诈狡猾,大骂道:“老子这官不做,也不签这个字。”

然而,北洋军少将多如牛毛,少他冯玉祥一个人并不能影响袁世凯称帝的决心。袁世凯称帝后,也不计旧仇,还送给冯玉祥一顶男爵的帽子。

冯玉祥倒戈向谁也不失大义(66岁冯玉祥受邀回国途中暴亡)(2)

当时,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发动讨袁战争,倾向革命事业的冯玉祥在陈宦指挥下入川抵抗护国军。抵达泸州后,冯玉祥就私下与蔡锷接触,表达支持革命想法。可是,曹锟、吴佩孚、张敬尧等相继入川,势单力薄的冯玉祥无法立刻宣布起义,只能静待时机。

其后,护国军屡战屡胜,攻进叙州,逼迫冯玉祥倒戈相向。仍在摇摆不定的冯玉祥在陈宦要求下,对叙州护国军发起进攻,一战而胜,迫使护国军与冯玉祥实现局部议和。至此以后,护国军不再威慑冯玉祥所部,而他也趁机劝说陈宦通电独立。四川独立后,广东、贵州、广西等相继响应,压力极大的袁世凯在内忧外患中,猝然离世。

袁世凯死后,冯玉祥北上陕西,在段祺瑞的要求下,又奔赴廊坊,仍旧负责镇压革命党人组织的起义部队。冯玉祥虽然倾向于革命事业,但终究是北洋政府麾下的一员,不能不服从命令。然而,抵达福建、湖南等地后,冯玉祥只搞训练,却始终不发一兵一卒。

冯玉祥倒戈向谁也不失大义(66岁冯玉祥受邀回国途中暴亡)(3)

当时,北洋政府内部斗争极其激烈。主张和平统一的冯国璋上台后,与段祺瑞之间摩擦不断,也逐渐被架空。向来亲近冯国璋的冯玉祥在此敏感时机,竟擅自通电全国:“不与外人较雌雄,只与同胞争胜负。”将矛头直指段祺瑞。

为此,段祺瑞大为震怒,调集数万兵马将冯玉祥所部包围,并免去冯玉祥旅长职务。然而,冯玉祥的部下却坚持拒绝北洋政府的命令,甚至不惜一战。最终在曹锟的调和下,段祺瑞才暂时放过冯玉祥,调任他担任湘西镇守使。

俗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远在北京的段祺瑞对冯玉祥的恨就从未消失过。在湘西,段祺瑞时不时暗示亲信湖南督军张敬尧找冯玉祥的麻烦。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在张敬尧麾下做事的冯玉祥被整得满腔怒火,无处发泄,竟开始崇信基督教,寻找精神上的快乐。

冯玉祥倒戈向谁也不失大义(66岁冯玉祥受邀回国途中暴亡)(4)

驱逐溥仪

1920年7月,曹锟、吴佩孚入主北京,段祺瑞被赶下台,麾下皖系将领先后被撤职查办。在常德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冯玉祥得以翻身,跟随阎相文进驻陕西,驱逐段祺瑞亲信陈树藩。然而,刚刚赶走陈树藩,接任陕西督军的阎相文无力应对陕西军需困境,留下一封绝笔书信,竟服毒自杀了。

冯玉祥只好赶鸭子上架,接管了陕西督军一职。上任督军阎相文就因为军需问题自杀了事,冯玉祥不能不重视此事。他向曹锟、吴佩孚要饷,无人回复。于是,冯玉祥裁撤了大部分吃闲饭的政府官员,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他还整顿金融,取缔苛捐杂税,设立盐务局。然而,这些手段并不能暂时解决他的困境,冯玉祥这位陕西督军仍旧穷得叮当响。

有一次,吴佩孚过五十大寿。各界名人纷纷献上贵重物品,金银珠宝、古董器物等,冯玉祥却只送了一个坛子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之交淡如水。冯玉祥看不上骄傲自大的吴佩孚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也足见治理陕西的冯玉祥财政窘迫。

张作霖出关攻打吴佩孚后,向来不受吴佩孚重用的河南督军赵倜叛变,袭击郑州。坐镇陕西的冯玉祥紧急东进,攻下开封,将赵倜赶往上海租界,接管了河南军务。当时,吴佩孚与冯玉祥心生嫌隙,曹锟四处贿选,惹怒了还有些革命愿景的冯玉祥。而南方的孙中山也一直派人游说、拉拢他,对北洋政府失去信任的冯玉祥就联络正在第二次南下的张作霖,共谋曹锟、吴佩孚。

冯玉祥倒戈向谁也不失大义(66岁冯玉祥受邀回国途中暴亡)(5)

1924年10月22日,冯玉祥突然发难,直插北京城。早已被冯玉祥拉拢的守城将领孙岳大开方便之门,冯玉祥顺利进京,将曹锟囚禁在延庆楼,而末代皇帝溥仪也被他彻底赶出紫禁城。

可是,张作霖却违背不入关的誓言,大举入侵,南北各省督军也共推段祺瑞执掌北洋政府。冯玉祥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竟成了张作霖手中的枪,将两个最不想看到的人拱手迎进了北京城。

不愿两头受气的冯玉祥跑到被日本人封锁的西北干起了西北边防督办。当时,冯玉祥并不想接手西北,夹在张作霖与段祺瑞之间的滋味不好受。可国民党密使徐谦却与他看法不同,察哈尔、绥远接近外蒙,一旦冯玉祥彻底倒向革命,苏联的援助物资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内。而在李大钊的撮合下,苏联早已赠送给冯玉祥大批军用物资,将西北军的实力提升到全国顶尖。

冯玉祥坐大后,吴佩孚与张作霖罢手言和,共同进攻西北军。西北军实力虽强,也顶不住吴、张联军,冯玉祥只好通电下野,将西北军交到亲信张之江手中,前往苏联避难。可一心想要摧垮西北军的吴佩孚仍不罢休,拉拢张宗昌、阎锡山给予西北军重创。

冯玉祥倒戈向谁也不失大义(66岁冯玉祥受邀回国途中暴亡)(6)

暴死归国途中

当时,南方革命党发动北伐,在苏联加入国民党的冯玉祥立刻回国,接管西北军残部,于五原发起北伐誓师大会,声援湖北、河南。

然而,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与武汉方面爆发冲突,冯玉祥成了双方都想拉拢的对象。武汉方面将唐生智所在的河南拱手相让,而蒋介石更是飞抵徐州,亲自与冯玉祥面谈。在多年的军事生涯中,冯玉祥习惯了各种抉择,徐永昌也曾批评他“论辩不论常”。因此,冯玉祥最终选择了“非正统”的蒋介石。

冯玉祥倒戈向谁也不失大义(66岁冯玉祥受邀回国途中暴亡)(7)

“宁汉合流、联蒋反共”后,冯玉祥虽礼送刘伯坚等红军出境,并未像蒋介石那样进行血腥屠杀,却也一手参与了毁灭国民革命的事业。然而,在北伐胜利后,不满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等军阀割据的蒋介石大搞裁军策略,削弱对手的实力,以此引发了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后,战败的冯玉祥当起了寓公,不再过问时事。可是,“九一八事变”后,怒斥蒋介石“与虎谋皮,自欺欺人”的冯玉祥在察哈尔树立抗日大旗,组织抗日同盟军,武装保卫中国。

当时,抗日同盟军接连收复失地,光复察哈尔各县。正当他们将目标瞄准丢失的东北时,担心冯玉祥坐大的蒋介石再次从中使绊,调集重兵封锁平绥线,为日军进攻抗日同盟军创造极佳战机,最终导致抗日同盟军大败,冯玉祥只得再次回返泰山,从此远离军队。

冯玉祥倒戈向谁也不失大义(66岁冯玉祥受邀回国途中暴亡)(8)

“七七事变”后,亲眼目睹蒋介石被动抗日的冯玉祥渐渐远离国民党,与共产党亲近。对此,蒋介石、何应钦都极其不高兴,监视、封锁,甚至以子弹威胁冯玉祥,为了避免遭到迫害,冯玉祥不得不于1946年9月2日远赴美国。

1948年,接到共产党邀请的冯玉祥打算回返国内,出席新政协会议。不幸的是,当年9月1日,冯玉祥所在船仓起火,他也不幸身亡。

冯玉祥死后,蒋介石御用文人,国民党“救国日报”社长龚徳柏却在报纸上恶毒攻击:“反叛大王冯玉祥已经遭受天诛”。而当时,冯玉祥之死并未传开,真相如何尚无定论,可龚徳柏却像得到了确切资料一样将冯玉祥钉在“耻辱柱”上,不得不令人浮想联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