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经典台州故事(人文台州做千张)

怀旧经典台州故事(人文台州做千张)(1)

做“千张”

做“千张”

“千张”亦称福寿纸,是焚化给亡人的冥纸。做“千张”就是利用竹纸制作技艺来制作“千张”。它是台州一项老行当,是台州民间流传一千余年在黄岩区宁溪、富山一带使用的手工造纸技艺。

唐宋时期,黄岩已用青竹、桑皮、山麻与藤状植物等制造藤纸、玉版纸、花笺纸、小白纸、谱纸。黄岩的手工造纸,在唐代就负有盛名。民国以后,黄岩的竹纸生产,逐渐转为生产“千张”纸。当时富山半岭堂村盛产苦竹,当地农民在溪水叮咚中沿袭世代传承下的竹纸制作技艺。

苦竹自古以来是造纸的好材料,“千张”纸的生产完全沿袭它选用黄岩西部山区丰富的苦竹(青竹)为造纸原料。当地农民因地制宜,沿坑两岸竖碓捣料,搭厂造纸,户户做“千张”。他们先将苦竹截成约3尺长,用水碓舂成碎浆,再用蛎灰水纳入窖中发酵,月余后取出,洗净灰质,然后舂成粉状落入槽中,用手抄成一张张。晒干后刀切成块,再两边交叉对切。因日捞千张,或千张成“一作”而得名。其竹纸制作工序流程要经斫竹、砍料、捣料、浸料、腌料、燥纸、晒纸等15道工序,每道均精工细作。生产“千张”利用水碓,引用山溪流水冲击水碓,自动捣舂。生产“千张”的都是家庭作坊,民国时期遍及家家户户,解放前,是黄岩富山乡半岭堂村一带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里生产的“千张”制作精巧,以纸质上乘而名声远播,黄岩宁溪岭根也是西乡“千张”的著名产地之一。

解放后,“千张”销路低落,做“千张”的人也同时减少,为解决资源和劳动力的出路,黄岩曾办过造纸厂,试图恢复竹纸生产,后因造纸厂规模小、产量低而停产。但半岭堂一带的“千张”生产仍在延续,并保持了手工造纸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技艺。近年来,“千张”的制作还时延时续,但这里做“千张”的落后的抄纸术将被逐渐淘汰,现其板纸大都是从温州购入。

“千张”是千余年来留传下来的迷信的产物,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更新,“千张”将会渐渐被人们疏远,那做“千张”的老行当也将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来源:中国台州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