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者必有勇(论语晨读匹夫不可夺志)

【共读内容】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论语仁者必有勇?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论语仁者必有勇(论语晨读匹夫不可夺志)

论语仁者必有勇

【共读内容】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导读学者】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亚楠:南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共读笔记】

丁跃伟:

【论语晨读】第873天

陈赟:

孔安国曰:“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邢昺疏曰:“此章言人守志不移也。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帅,谓将也。匹夫,谓庶人也。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士大夫已上有妾媵,庶人贱,但夫妇相匹配而已,故云匹夫。”将帅是一种位,对军队而言,将帅就是一个军队的大脑,但军队的大脑可以是外在于这个军队的,因而它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换掉的。但对于志而言,不管什么人,尊卑贵贱,对他而言都体现他作为人的尊严,而这种尊严感不是外在于一个人的,而是内在于这个人的。因为志作为心之所之,是主动地朝向某个方向,是自觉地朝向某个防线,这个方向是他自己的选择,是他自己的意志的体现。故而张栻《论语解》的理解,强调帅与志有外与内之别:“志者,中有所主也。三军虽众,其帅可夺,资诸人故也;匹夫虽微,其志则不可夺者,存诸己故也。夫使志而可夺则不得谓之志矣。虽然,此所谓志,谓守其道而不渝,如虞人非其招不往之类是也。若守认私意而不知徙义,则是失其所主,谓之任意则可耳,非志也。”从内与外角度理解帅与志的区别,就是从在外者与在我者之不同来确定帅与志所属的不同范畴。《论语意原》也坚持这一思路:“可夺者所主在人,不可夺者所主在我。”张栻的理解要求区分志和意。这一点辅广同样坚持:“志与意不同,意是发动处,志其存主处。”在孟子那里,志是气之帅,而意很可能是随气而动,随气而发,随气而荣,随气而馁。意随气感,并非存主处,不是工夫致力之地,如同船山说,气无可用力,君子所存者神而已。新安陈栎的《四书发明》认为,志公而意私,“初守得定,故不可夺,此是志;后守不定,为人所夺,便非志矣。志摇夺于私意,只可言意耳。”不可夺志是儒家一贯的思想。《礼记•儒行》:“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后汉书•李恂等传论》注引郑《注》云“匹夫之守志,重于三军之死将者也。”钱穆云:自“子在川上”章起,至此十章,皆勉人为学。然学莫先于立志。有志则进,如逝川之不已。无志则止,如为山亏一篑。故凡学而卒为外物所夺,皆是无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