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什么来提升管理水平(体现你高超的管理水平)

这一讲我给大家分享如何综合运用东方哲学与西方现代化管理思想管理您的企业。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 ,后由张之洞系统阐述和运用。

以什么来提升管理水平(体现你高超的管理水平)(1)

主讲人:温怀玉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以什么来提升管理水平(体现你高超的管理水平)(2)

易极云课堂五分管理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当时的统治者和管理者,就知道既用传统的封建王朝思想加强统治,又能采用西方的方法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西方的管理系统研究的早,实践的早,积累的深,效果很明显,形成了完善而有效的现代管理体系。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体制的不同,思想观念的不同,人口素养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照搬西方的管理思想、体系和方法,往往大多水土不服,失败的案例非常多。

但如果仅仅依靠中国传统统治与管理思想,仅仅适合农耕时代的小农经济和作坊式的生产,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在国内的企业管理上,也特别适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法。

首先管理者,可以深度理解和运用中国式的传统管理哲学,中学为体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更注重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管理应该顺应自然和规律,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万物,周而复始,管理企业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

第二,更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治管理,以人为主,管理者以人的情理、智慧和能力管理企业和团队。

第三,更注重伦理关系:强调孔孟开始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建立在社会伦理秩序基础上的治理和管理。

第四,更注重人情关系:中国特色的管理具有很多的情感因素,企业成为员工情感交流和满足需要的重要场所。理者往往注重那些不可量化的因素,如传统文化习俗,人情感受等。

第五,更注重等级关系:中国的特色的管理哲学讲究长幼尊卑,讲究三纲五常,管理者设定严格的等级制度,也讲究媳妇熬成婆,等级和资历的排序也是稳固企业组织构架的一种方式。

第六,更注重家族观念: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比较强调家和家族的概念,比如家和万事兴,企业的伙伴在一起叫大家,整个企业叫厂家,管理者营造家的感觉,对于凝聚员工发展企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七,更注重圆滑的处世态度,所谓外圆内方,管理者在内心刚正和规矩的基础上,对外处世是圆滑的,灵活的,能更有效的应对各种场景、人物和角色。

第八,更注重道德的自觉约束,中国式管理受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影响,管理者往往善于利用道德的制高点,约束自己和员工,团队更加自律,更加忠诚,更加具备规矩意识。

第九,更注重文化的力量:中国的管理者更加注重人文主义科学和素养,更加重视企业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一般说来,管理者往往也希望自己能在文化修养方面更胜一筹,则更加具有管理权威和魅力。

接下来介绍一下西学为用的企业管理特点:

第一,强调个体:西方文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形成独立的人格,应当追求自身的价值与幸福。

第二,强调平等:西方管理强调的不是宗法伦理关系,不是等级关系,而是契约基础上的平等关系。

第三,强调制度:管理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管理者建立规章制度和条例,严格按照规则办事,通过发挥制度效益,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

第四,强调流程:组织不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以流程为导向的组织模式,追求企业组织的简单化和高效化。

综上所述,中国式管理有中国式管理的好处,西方式管理有西方式的好处,两者并不矛盾,管理者可以更好的融合两者,就像完美的太极图,一个白色,一个黑色,相互交融,交替运行。

企业管理者可以对外具有更高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更圆滑灵活的处世能力,具有柔和的人情和亲情,注重伦理与三纲五常,这些中国式的管理哲学。同时对内又能够严格的制定和执行西方式的制度、规范、流程,尊重个体,发挥个体的能力,做到公平平等,各尽所能,尽情发挥。管理者这个境界,就类似于中国的古话叫“内方外圆”。

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是:企业应该人治还是法治,两者是相互排斥的,还是可以相互融合,您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以什么来提升管理水平(体现你高超的管理水平)(3)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把您的观点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