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第三十六章深度讲解(第一次把论语讲对)

【按语】:中国文化号称博大精深,唯其博大,所以众说纷纭,唯其精深,所以谬见横生。王子居2017年建立喻学和演学的理论体系,2018年建立喻文字的理论体系,唯有运用喻文字的原理,才能理清纷纭、纠正谬见。于是历代诸大师讲《论语》,尽被王子居所批判。如下面这个绘事后素,历代大师都讲得不对。是否如此,读者可鉴之。

论语卫灵公篇第三十六章深度讲解(第一次把论语讲对)(1)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3]子曰:“起予者商也[4],始可与言诗已矣。[5]

【新译】

子夏问孔子:“‘那灵巧的笑真是美好啊,黑白分明的眼睛看过来,不需要用什么装饰,这就已经很亮丽华美了(哲学一点的意思是:纯粹的朴素就是绚丽啊、绚丽诞生于朴素之上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彩绣这件事要安排在素帛的后面(彩绣这件事只有在白帛已经产生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要排在后面呢?”孔子说:“能够扶助我令我更进一步(令我的学说兴起)的应该就是商了吧,现在终于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终于可以将《诗经》的道理传授给你了)。”

【论析】

古来诸多注家之中,多有以启发解释起字的,讲得通,但不对。从事件的顺序上来看,子夏是请教“素以为绚兮(朴素就是绚丽啊、她的本色是多么绚丽啊)”的意思的,如果这句话像诸多注家解释的那样:“用素粉来装饰使自己更美丽。”这么简单的意思子夏还有什么可请教的呢?因为子夏问了这一句诗,所以孔子启发他说:“彩绣要在白帛之后(先得有白帛,然后才能做彩绣)。”这其实是一个根本与枝叶、本质与表象的哲学问题,所以子夏通过孔子的启发才想到了礼究竟是本质还是表象。亦即对于儒家来说一个最重要的命题——礼是由何而生的。

那么究竟是谁启发了谁呢?很明显,是孔子启发了子夏。“素以为绚兮”这一句并没有很明显地讲到次序的哲学问题,而是单方面的强调了根本,而孔子则给予子夏以更明显的启发:“绘事后素”,于是子夏想到了礼的问题。子夏的回答:“礼后乎?”显然是顺着孔子的意思来的。孔子给了子夏一个关于先后次序、根本与枝叶、本质与表象的问题,然后子夏给出了一个他并未肯定的答案。

以文中的逻辑顺序来看,不可能是子夏启发了孔子,如果是子夏启发了孔子,那孔子就不会莫名其妙地说一句“绘事后素”了。

那么接下来的起予者的起字,就不可能解作启发了。所以我在这里采用起这个字最本原的意思,将之解作“使之(兴)起”。

这是我们从前面来推理究竟谁启发了谁,从后面推理的话,有两个关键,一是子夏的回答是疑问,疑问代表他不肯定,或者说他想得到孔子的肯定。另一个则是孔子的话中那个“始”字。怎么解释这个始字呢,我觉得“终于可以”是比较契合的,子夏因为对孔子的启发能有所领悟,所以孔子认为他具备接受自己传授《诗》的资格,或者说他具有了同自己讨论《诗》的资格。

一个刚刚够资格跟自己讨论《诗》的人,显然不是启发自己的人,而是能接受自己启发的人。

所以从后面往前推理,说子夏启发了孔子,显然也是讲不通的。

诸多注家还犯有一个错误,就是将孔子不曾讲的话臆测出来,他们根据绘事后素这一比喻,就以为仁在礼先。然后生发出一大堆的道理来,比如素指内心情操,礼指外在形式,素指仁等等。

如果以对学问的严谨和郑重的态度来评论,那么后人显然没有前人审慎认真。子夏对于礼在后的判断,用的是问句,代表了谦虚和不肯定。而孔子也只是称赞子夏可以一起讨论诗了,却并没有讲那个在礼之前的东西。

礼是儒家最重要的学说和概念,但那个在礼之前的东西是不是比礼更重要呢?为什么这样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子夏没有去猜测,孔子也没有说呢?显然,那个在前面的东西很抽象,无论是子夏还是孔子,都没有能把它明确地说出来,或者说没有明确而完整地捕捉到那个东西。

他们都不说的东西,后世的学者又怎么敢妄论呢?

素以为绚兮,如果单纯解释为:“在白帛上绘出绚丽的色彩”,在文法上也是没有错误的,但就是跟前面两句不是很搭配,所以我采用了比较抽象的解释。如果这句诗歌的本意是这样,描绘的仅是诗中主人公的日常彩绣生活,那假设子夏明知礼在后,而又以此问孔子,就不免有故作玄虚、卖弄之嫌,我想子夏是不会这样做的。而只有纯粹的朴素就是绚丽啊(绚丽诞生于朴素之上啊),这样的哲学上的意义,才有可能令得子夏郑重地请教孔子。

论语卫灵公篇第三十六章深度讲解(第一次把论语讲对)(2)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巧:美好;美丽、善。如《诗•小雅•雨无止》:“巧言如流。”笺:“犹善也。”但巧的本意为精巧、灵巧,而且以巧代指美丽的例子,找不出第二个来,如果引申为美好、善的意思,则很见勉强。此处的意思,当以灵巧(可引申为灵活生动,笑容灵活而不僵硬)为佳。倩,音qiàn,古指男子中的精英人物,一说此指含笑之态,又泛指姿容美好。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一说眼睛黑白分明,一说为转动眼睛去看,这两种解释都讲得通,但从诗意本身来看,解释为看过来则更好。素:本色的生帛,未曾染色的丝绸,此处代指为本色、本质、本性,又不加装饰为素,素亦可引申为朴素、素雅,也可以解释为纯白色,如缟素,如《礼记•檀弓》:“素服哭于库门之外。”有注家将素解释为白粉,怕是错误的。绚,色彩亮丽华美为绚。以为:以之为,此处的句式应是以素为绚。但从孔子后面的阐发来看,此句应有更深妙的意思,如可以解为:因为这种本色,不需任何装饰,就足够美好了。以为也可讲作认为的意思。[2]绘事后素:有人将绘直接解释为画,不妥,有人将绘事解释为绘画之事,也不妥。古代的绘指的是彩绣,如《说文》:“绘,会五采绣也”;《小尔雅•广训》:“杂彩曰绘。”绘是彩绣,素是白帛,这样的两者才是完美的对应,才能拿到一起谈论。有人将绘事后素解释为在白底上作画,显然是错误的。此句孔子的意思应是彩绣这件事,是发生在白帛之后的,意谓,首先要织成白帛,然后才可以去彩绣。这样来解释,这句话在逻辑上便没有不通的地方了。事:之事。后:此处指序列、先后,意谓彩绣要放在白帛的后面,意即文采要放在本质的后面,礼要放在如仁等等的后面。钱穆的注释里,也犯了将绘解为绘画的错误,但他的解释更特别,他解释为在彩绘之后再加以白色渲染:“古人绘画,先布五采,再以粉白线条加以勾勒。”显然,他也是用后世的绘画理论来解释孔子那个时代的事物,这显然是错误的。孔子那个时代绘指彩绣,不指绘画。《说文》是汉朝著作,在那个时代,将绘解释为绣(集合五采而绣),说明至少在汉朝时,绘还不是绘画的意思,而是专有的名词彩绣。[3]礼后乎:礼是要排列在后面的吧?礼是属于后面次序的吧。[4]起予者商也:起,是一个动态词,本义是指由躺而坐,由坐而立的动态变化。此处的意思是使之起,如《国语》:“世相起也。”韦昭注:“起,扶持也。”扶持也是起的引申义。此处指使生起、使有所起。有些注家解释启发的意思,勉强不算错误,但不是本源的意思了。起又指兴起,如:起于微末,又如陈寿《三国志•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起师于滑。”注:“发也”;汉•贾谊《过秦论上》:“并起而亡秦族。”如果孔子的起是这个意思的话,那就意味着孔子认为子夏已经学有所成,可以扶助自己,使自己的学说兴起了。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始:最初,起头,引申为这才、开始,如《礼记•经解》:“君子慎始”;《素问•皮部论》:“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可:能够、够资格、达到要求。与:同他,言:以单方的则可解释为教授、讲授,以双方的则可解释为议论、讨论。已矣:可视为语气助词,多表结束,已的意思不好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