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和虹鳟鱼是一样的吗(热评虹鳟能不能生吃)

2018-05-28 16:0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评论员 张萍

三文鱼和虹鳟鱼是一样的吗(热评虹鳟能不能生吃)(1)

身边爱吃三文鱼刺身的朋友,最近筷子都吓掉了。

前两天,一批《假冒三文鱼大行其道,这就是谋财害命》之类的文章开始热传,这批文章的源自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的报道,该报道称在青海龙羊峡水库,有我国目前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场,而国内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都产自这里。结果科学爱好者们看不下去,纷纷出来“科普”:来自青藏高原的国产淡水三文鱼(学名:虹鳟)不是真正的三文鱼,并且强调“淡水虹鳟绝对不可以刺身生食,否则极有可能感染多种寄生虫致病”。

三文鱼和虹鳟鱼是一样的吗(热评虹鳟能不能生吃)(2)

等等,先别急着把盘里的便宜“三文鱼”掷出窗外——和许多涉及公众科学盲区的新闻一样,反转马上来了,《农民日报》、财经网、西海都市报等媒体请来了水产专家“走两步”,专家解释称:虹鳟也是三文鱼,当然能生吃!大家被吓掉的下巴又被合上了。只是,再也无法自如地把眼前那团诱人的橘红色送进嘴里了。

信“野生”科普作家的黑幕说,还是信为养殖户站台的水产专家的辟谣说?

虹鳟有没有资格叫三文鱼,其实并不重要,也不是问题的核心。按照各方的说法,“三文鱼”一词不是什么严谨的学名,而是大西洋鲑鱼早期进入香港市场时,香港市民根据“salmon”一词音译而来,广为传播之后成了约定俗成的叫法。在国内市场,淡水养殖的虹鳟被叫做“淡水三文鱼”是为了蹭大西洋鲑鱼的“流量”无疑,但是你硬要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新来的三文鱼也是三文鱼,也无法反驳。本来语言就具有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渐变性,只要叫顺口了,村里来的翠花二狗子,也就慢慢成了城里的Tracy、Mike。

所以,力证淡水三文鱼也是三文鱼意义不大,在此处抠字眼只会掩饰问题本质: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寄生虫,能不能生吃啊?

毕竟,“能生吃队”和“不能生吃队”两方阵营观点太撕裂了。主张不能生吃的,是以果壳网为代表的野生科普君,他们认为海水和淡水的渗透压不同,两种水域中鱼身上的寄生虫在人体身上的存活情况不一样,决定了它们能否被生食用。

而主张能生吃的,以媒体声称的“水产专家”为代表,他们重点解释了国内养殖场可以通过隔离养殖实现人工干预,饲料也经过了高温膨胀处理,不存在寄生虫。但是同时也说,食用前的冷冻过程会杀死表层的寄生虫,再说你吃的是鱼肉,鱼皮表面的寄生虫可以避免呀。要命的是,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随后指出,报道中提及的 “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所”查无此所,养殖企业在澄清报道中,使用的显微镜检验寄生虫方法也相当不专业,被网友群嘲。“能生吃队”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即使将双方身份问题先放一边,也不难看出,两者仍然存在一定的话语错位,并没有就一个事实或者观点正面交锋,比如寄生虫到底有还是没有?如果有,寄生虫到底能不能在入口之前被彻底杀死?有没有研究数据和案例支撑?

这是一场细思极恐的辩论,无论双方哪一方被证明是错误的,都叫人不寒而栗。如果“能生吃队”错了,那就是科普网站考证不实,不负责任地造谣传谣,造成社会普遍恐慌;如果“不能生吃队”错了,就是专家为市场利益相关方隐瞒产品关键信息,对公共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这又是一场必须进行到底的辩论,吃“三文鱼”患寄生虫病的新闻,几乎是一种专门的“月经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帖子里的分析解释有模有样,连美食家蔡澜都在里面现身告诉你“日本人不吃生三文鱼”。并且,卖场食肆里到处在卖“三文鱼”刺身,而且越来越便宜,它已经从贵族食品变成平民消费了,如果有寄生虫,难道工商在内的监管部门不管管?

这次大争论之前,普通消费者能做的分辨努力,少之又少,希望借由这次大争论,持不同观点的双方能硬碰硬地来场“正面刚”,这也是科学从业者的社会责任。为三文鱼“清理门户”,为公众消除疑虑,让消费者可以安安心心地享受舌尖上的这抹橘红,别把丁是丁卯是卯的科学,搞成信不信看个人的玄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