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态度决定你的未来(学习的两种态度)

作者 | 丁廿三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好书推荐# 昨晚上和一个书友在孔网动态上进行了比较持续的交流,有一个细节挺有感慨的。书友是一个爱好传统文化的人,我们谈到《庄子大宗师》里的一个段落,书友非常坦白地说他没有仔细读。我感慨的是换做我会不会这样坦诚呢?我觉得我不会,我会回头去仔细读一读,然后继续我们的交谈,而不会向对方坦白。这里面可能是有种种的顾虑吧,比如会不会暴露自己的无知,会不会引起对方的不屑。这也说明自己离“无己”太远了。当然,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参照物,我都觉察不出有这样的思考,也就不会有这样的自省。我们谈到的那个章节是南伯子葵问女偊的对话。女偊的最后一句话,我以前一直理解为女偊闻道的传承历史,始于“疑始”,终于“副墨之子”,庄子为之取了九个名字,大致上也符合文明生成的历史阶段。而书友却理解为“副墨之子是起点,反复诵读和用心体会,在实践中验证等等,逐渐提升到玄冥、参寥的程度以至于疑始,是由浅入深的,倒推法。”仔细想想,这真是学习的两种态度:始于信,或者始于疑。

学习的态度决定你的未来(学习的两种态度)(1)

我是偏向于始于疑的,却也无法说服始于信的。由疑入信,是真信,潜在的危险是这辈子也到达不了信,陷入虚无主义,一生漂泊。始于信的危险却有三个,鬼知道这个信是不是真信,鬼知道所信的是不是真理,鬼知道一旦不信了,会不会有新的信。好处活在信里,活得安心。不管怎样,人在其实两者之间并不管无选择,也可以相安无事。众生的始于信的取向更容易被智慧的人利用。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就是这个意思(当然,维护孔子的人就不会这样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始于信其实是不太容易生疑的。比如女偊的前一段长篇大论说的是什么?始于信,就会去维护最初被植入的理解,即使有疑的苗头,也会为之辩护,不太会轻易地抛弃最初的信。难怪外人对我们有缺乏创新力的偏见啊。女偊的那一段说的“圣人之道”里的道既有方法论的道路、方法的意思,也有本体论的本体的意思,要看一下在文本里的语境,进行抉择。三个“外”是排除、超越、否定的意思,也就是“为道日损”的损。所以始于疑是庄子原文的意思。这也是禅宗的“话头禅”的方法。老子道篇的开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也有这样的含义,即可名可道的东西都不是“恒”的,都应该时刻被怀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