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1)

影视剧里的诸葛亮


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他写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鄙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出师表》里写得更是感恩涕零:"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也成为后世对诸葛亮的崇高评价。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2)

诸葛亮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三国演义》更是把诸葛亮的"智慧"渲染到"神乎其神"的地步:周瑜命令诸葛亮监造10万支箭,限10日之内办成。诸葛亮明知这是周瑜借故杀他之计。但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他干脆把10日缩短为3日。又因为今天已经晚了,干脆从明天开始算起,这样又减少1日。在2日之内监造完10万支箭。这难度多么大可想而知。所以鲁肃道:"此人莫非诈乎?"但诸葛亮像没事人一样。直到第3日五更时分,才带了20只草船,前去曹营"借箭"!一只草船五六千箭,10万支箭只多不少!你想,这事办得多么玄乎?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3)

草船借箭


再比如"七星坛祭风","摆空城计","巧布八卦阵"等,诸葛亮的"智慧"都"玄而又玄"。无怪乎鲁迅评价诸葛亮时说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的智慧跟妖怪差不多了!章学诚评价《三国演义》写作手法时说道:"七实三虚惑乱观者。"当然,这是小说的"演义",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读者就喜欢看这样的:如电影大片一样扣人心弦!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4)

借东风


历史上诸葛亮的确很有智慧。这一点无可置疑。《三国演义》也是取材于历史,里面很多故事都与《三国志》相表里。《定三分隆中决策》这一回,就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历史事实完全一致。与"魏蜀吴"三国其他历史人物一样,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很"客观":"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百姓如丧考妣,感念他的恩德。这说明诸葛亮的才干有益于百姓!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5)

诸葛亮制作了木牛流马


但是,人无完人。当我们从"正面"看到诸葛亮的优点时,是否也应该从"反面"看一下他的未能"尽善尽美"之处?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6)

人无完人


第一:诸葛亮年轻时就有大志,与别人不一样,他觉得在哪里做官都一样,只要能得志就行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他父亲名叫诸葛珪,早年去世。因此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依靠叔父诸葛玄居住在荆州。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躬耕陇亩,喜欢唱《梁父吟》的歌曲,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当地很多人不赞同诸葛亮的做法,只有朋友崔州平和徐庶欣赏他。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7)

诸葛亮游学


有一次,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谈起各自的志向。孟公威想学成后回归北边故乡。诸葛亮道:"中原地方并不缺少士大夫,做官何必一定回到故乡?"三人问诸葛亮以后的打算,诸葛亮笑而不答。裴松之在解读诸葛亮的志向时,说道:以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华,看来从年轻时就立下志向!假如他能回归中原,去魏国做官,一展才华,绝对不是陈长文和司马懿的对手,更何况其他人?诸葛亮只所以不回归北边,是因为他看到汉祚将倾,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并不是认为偏远的地方有利可图!裴松之对诸葛亮说了很多好话。但不管怎样,都表明,诸葛亮与别人不一样,徐庶孟公威后来都到了魏国,成为"显贵",但诸葛亮一直留在当地!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8)

诸葛亮有大志


第二:诸葛亮在"等待",他终于遇到明主,就是"白手起家"的刘备

诸葛亮被称为"卧龙"。显然他像姜太公一样在"等"一个人。这个人终于来了。就是刘备。刘备怎样认识诸葛亮有两种记载。一种是众所周知的"三顾茅庐"。另一种则完全相反:是诸葛亮先去拜访的刘备。当时曹操势力很大,刘备只有几千兵马驻扎在樊城。有很多儒生去拜访刘备,希图得到重用。这其中也有诸葛亮。别的儒生都走了,诸葛亮还坐在那里。刘备喜欢编织,也不理诸葛亮。诸葛亮讥讽道:"我认为将军有什么大志向,原来只喜欢编织。"刘备道:"你有什么话要跟我说?"诸葛亮道:"你认为自己的兵力怎么样?"刘备道:"我非常着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道:"你可以告诉刘镇南,把国中的流浪人户都收集起来,充实你的人口。"刘备听从诸葛亮意见,果然兵众一天天多起来。这是《三国志》"转载"的《魏略》记载。孰真孰假难以分别。但不管怎样,诸葛亮遇到赏识他的人,开始"得志"了!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9)

诸葛亮终于等来赏识他的人


第三:刘备其人。"刘皇叔"这顶帽子戴得不靠谱,甚至太可笑

《三国志》对刘备身世的记载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后来失"侯",干脆在这里安家。刘备祖父名雄,父亲名弘,到了这一代,已经完全是平民百姓了!刘备少年时家里很穷,与母亲编织草席为业。与诸葛亮一样,他从年轻时就有大志向,喜欢结交朋友,当时很多贩马的富商都看好刘备,给他金银财宝,资助他。黄巾军起义后,刘备与他的从属征讨黄巾军有功,被封为安喜尉。这是刘备走上"仕途"的开始。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10)

刘备贩卖草席


在很大程度上,"刘皇叔"这顶帽子是《三国演义》给他戴上的。《三国志》里并没有这个说法。《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打着"汉室宗亲"这块招牌在中原四处游荡,谁见了都会给他个面子,于是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汉献帝见到他,见他长得像汉景帝,便问他的家谱,论资排辈的话,刘备竟然还是汉献帝的叔叔,"帝大喜,乃叙叔侄之礼。"这是"刘皇叔"帽子的由来!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11)

汉献帝


但说实话,"刘皇叔"这顶帽子戴得非常不靠谱。以汉高祖刘邦为第一代"汉室宗族"的话,排到籍籍无名的刘备这里,是第21代。《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这是中国古代规定的"五服"制度,说得是同家族之间的5代人,是亲属,在服丧时穿着5种不同的衣服。出了5服的,就不属于这个家族的人了!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12)

中国古代的五服图


这也说明,就算刘备"追根溯源"的确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话,也早就出了"汉室"的五服,跟所谓的"宗亲"没有关系了!何况你这还是20多代!"刘皇叔"这顶帽子不仅是"不靠谱",简直是很可笑了!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13)

刘备世系


第三:诸葛亮"定三分隆中决策",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实质是分裂华夏"大一统"的行为

《三国演义》里写的"定三分隆中决策"、"诸葛亮舌战群儒",与史书上的记载相表里。主角都是诸葛亮。诸葛亮早就成竹在胸:曹操占据北方得"天时",孙权占据南方得"地利",刘备占据西南方得"人和",不能不说罗贯中描写地很"巧妙",三家割据势力是"平等"的。在《三国志》记载里,曹操来攻,刘备不能应敌,诸葛亮奉命到孙权那里去"合纵连横"(也就是小说里"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节),诸葛亮游说孙权曰:"若能与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孙权比较犹豫。但诸葛亮继而游说道:"今将军若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孙权终于被说服,荆吴联手,曹操大败于赤壁。诸葛亮终于完成他"3分华夏"的目标!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14)

舌战群儒很厉害


无论史书还是小说,对诸葛亮这个"谋略"的评价基本上都很"中性",没有什么倾向性。赤壁之战后曹操灰溜溜回到北边,孙权损兵折将,没有捞到什么好处,收获最大的是刘备,得到进可入中原,退可入西川的荆州之地,标志着刘备成为与曹操、孙权鼎足的"第三个势力"。"鼎足三分"变为现实!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15)

三分天下


建安二十六年,刘备手下让他称尊号,刘备不允许,诸葛道:"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乃其宜也。"这里说得更清楚,诸葛亮的理由就是刘备姓"刘",也没有称什么"汉室宗亲"、"刘皇叔"。天下同姓是一家,与刘氏"汉室宗亲"攀上关系也说得通!从这里开始,刘备的蜀国就具有了"正统性",就像诸葛亮所说:"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曹丕先于1年前建立的魏国是"非正统"的!诸葛亮进而说:"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也就是说,大家都想"自成一格",做上"高堂厚禄",诸葛亮当了丞相还管理尚书省!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16)

刘备


"鼎足三分"的曹丕最先称尊号,刘备1年后紧接着称尊,孙权后于刘备称尊。从普遍意义上说,魏国似乎最没有"道义",是对"汉"的一种"篡","曹氏篡汉"后才形成了"连锁反应",刘备孙权谁也不服谁,接连"独立"!但不要忘记,正是诸葛亮率先"出谋划策"把华夏"分"成3份,才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他的行为属于分裂华夏"大一统"的行为!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17)

诸葛亮帮助刘备鼎足而立


第四:诸葛亮扯"刘姓"大旗作虎皮,多次阻扰华夏走向统一

刘备建立蜀国诸葛亮的功劳最大。因此金圣叹说:"然不得孔明出而东助赤壁一战,西为汉中一摧,则汉益亦几折而入于曹,而吴亦不能独立!"名义上孙权没有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什么好处,损失了很多兵将,但它的最终"独立"还是建立在诸葛亮的谋略之上,这一点不能否认!"鼎足三分"是诸葛亮的"战略目标"。也是他最为聪明的地方。为什么要把华夏分成3份,而不是2份,就在于3是最稳固的关系,可以互为琦角。倘若把华夏分成2份,就势必造成一方是强的,一方是弱的,弱的一方必定会被强的一方吞并,也即"统一"!当曹操来攻时,刘备只有几千兵马,连托足之地都没有,他不向孙权求助求谁?诸葛亮通过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孙权:二者联手才能对付以曹操为丞相的汉室正统,也即诸葛亮所说的"中国"!为什么要联手对付曹操?就在于刘备和孙权保持这种"割据"或"半独立"状态,是最"有利可图"的!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18)

鼎足三分形势图


公元229年,孙权称尊号,派出使者前来蜀国通报。蜀国群臣认为应该与吴国绝交。诸葛亮道:"孙权有僭越之心久矣,所以省略他的挑衅,就在于求琦角之援……彼贤才尚多,未可一朝定也……倘若顿兵相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在这里,诸葛亮还是以"汉室正统"自居,当年他厚着脸皮去孙权那里求救,孙权出兵才使刘备有了西川之地,三分天下鼎足之势乃成,现在又认为孙权"僭越",不是很可笑吗?诸葛亮真是拿着刘备的这个"刘"字当虎皮了!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19)

孙权


诸葛亮最先造成华夏大分裂。后来魏国发动对吴对蜀战争,诸葛亮又出谋划策,千方百计进行"阻挠",从"实质"上来说,他起到的作用就是延缓了华夏最终走向"大统一",这一点有必要明白!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20)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


第五:诸葛亮的矛盾心理,先分裂,后统一,但他有分裂华夏的智慧,却无统一华夏的能力,知其不可而为之,究竟是为什么?

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相当正面。他的确作了很多贡献。比如对蜀国老百姓就留下很多好处。向南方开疆拓土,七擒孟获,立下很大功劳。但是人无完人,当我们众口一词看到他的"这一面"时,也有必要看到他的"另一面"。以《三国志》为例,对历史人物除了"正史"外,还在注释里添加了很多"野史",尤其是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搜罗了大量史料,比如现在已经大部分失传的《魏略》,就大量引用。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目的就是让后人既看到历史的"这一面",也看到历史的"那一面",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同一历史人物有全面了解!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21)

诸葛亮城府很深


诸葛亮并不完全是"鞠躬尽瘁"的。或者说,当我们评价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时,首先是站在"各为其主"的角度上来说的,也就是说,他为了刘备和蜀国,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章武三年春天,刘备病重,以后事托付诸葛亮,说道:"若我的儿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若不成才,你就自己坐上尊位!"刘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就在于他早就看透了诸葛亮,他是个有"野心"、"不安分"的人。刘备是什么人?聪明得唻!倘若没有智慧,能够"两手空空"建立蜀国?曹操评价刘备道:"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但在有史官记录的情况下,诸葛亮能怎么样?他一定要保证辅佐刘禅:"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22)

刘备托孤


刘备是"懂"诸葛亮的。诸葛亮也在"使用"刘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仅是"君臣"那么简单。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葛亮的很多朋友都到了曹操那里做官,也有到孙权那里做官,诸葛亮的才能比他们都强,为什么不去?张子布曾经向孙权推荐诸葛亮,但诸葛亮推辞了,理由是:"孙将军能把我当做贤人,但不会重用我,不能让我充分发挥才能,所以我不留在那里!"这里说得更清楚:诸葛亮要找一个能让他完全发挥才能的人!刘备就是这样!因此在刘备死后,"举国"托付给诸葛亮,一如《袁子》所说:"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正,事凡庸之君……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也如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所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什么是"宫"?就是刘禅居住的"宫"!什么是"府"?就是诸葛亮管理的"府"。"府"就是"宫","宫"就是"府"!到了这个程度,诸葛亮是不是完全满足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愿望呢?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23)

诸葛亮准备北伐


诸葛亮是很矛盾的。先后两次《出师表》,为了什么?为了"北伐"!"北伐"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词。这还是建立在他扯着刘备"刘姓"虎皮的旗子上,自认为是"汉室正统",也就是说在他看来魏国和蜀国都是"不正统"的,只有姓"刘"的蜀国才是"正统",所以就像裴松之评价的那样:诸葛亮的目的是"兴微继绝克复",兴的什么"微"?刘备"刘姓"的微;继的什么"绝",大汉王朝亡魂的"绝";克的什么"复",复兴"汉朝"的"复"!说实话这些都挺荒谬的,诸葛亮是分裂东汉王朝的"第一人",他的路线是先"分裂",后5次发动对曹魏"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诸葛亮这样具有智慧的人,怎么能认为他能打败魏国,光复大汉王朝?孙权"称尊"时他都没有能力"讨伐",现在就有力量打败魏国了吗?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24)

诸葛亮北伐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吹捧地"神乎其神",连鲁迅先生都看不下去了。但是如果以罗贯中的逻辑来看,诸葛亮既然这么"能掐会算","呼风唤雨",通晓"天文地理",知道"奇门遁甲",难道他没有算定最终统一华夏的是"篡魏"的司马氏?还要做5次"北伐"的无用功呢?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25)

五次北伐


3分华夏,鼎足而立。是诸葛亮第一阶段的最高目标。只有分成3份对刘备和诸葛亮来说才是最有好处的。在当时,"大一统"观念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好处的,除非由刘备和诸葛亮来进行"大一统"!因此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总览蜀国,就进入了他第二个阶段的目标:一统华夏!但诸葛亮有3分华夏的智慧,却无一统华夏的能力!所以前后5次"北伐"都无功而返!他真的不明白蜀国有多大力量吗?我认为不是,那么为什么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完成刘备的遗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是一个目的;另一个目的是如何对历史进行交代:分裂后不能统一,那他成什么了?顶着刘备"刘姓"的帽子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实际行动!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26)

诸葛亮打着“克复中原”的大旗


晋朝《蜀记》评价曰:"有知己之主,则有竭命之良,所以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疆,抗衡我北面,驰骋于我魏疆者也。"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27)

为什么先分裂,后北伐?


结语

说三国,道三国。三国之所以有这么大魅力,就在于它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是一个很难分清"是非"的朝代,都说"春秋无义战",三国也是"无义战"的。金圣叹说:"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争的什么"奇局"?无非是"权"、"名"、"利"、"势"4个字!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28)

桃园三结义

但不能不承认。诸葛亮和刘备真的很会"推销"自己。他们善于打两张牌,第一是"感情牌",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刘备一哭,就让人觉得他是"弱势群体",自然就赢得很多同情;诸葛亮善于打"正统牌",自认为只有他才能代表"汉朝正统",所以在这两张牌下,刘备和诸葛亮就赢得很多好名声。相反,曹操和曹丕父子不善于打这两张牌,在历史上的名声就不太好,曹操成了奸臣的象征,在京剧里都是白脸。这倒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诸葛亮为什么能预测三分天下(我为什么讨厌诸葛亮)(2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