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不入关中(沐猴而冠还是别有深意)

项羽历来都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他骁勇善战却又妇人之仁;他生平残忍嗜杀却又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他对于对六国余孽和秦朝降将大肆分封,却舍不得授予手下将领官职。他几次出现重大失误,葬送了大好局面,而这其中,除了鸿门宴没有杀刘邦以外,项羽没有定都关中而是回到彭城称霸,也历来为后世人所诟病。那么项羽为何没有定都关中,真的是“沐猴而冠”还是另有原因,下面我来具体分析。

表面原因

​表面上看,项羽拒绝定都关中,当然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成语“沐猴而冠”的来历了: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史记·项羽本纪》

只看项羽这一番话,我眼前出现的是这样一个画面:

骤然暴富的暴发户,穿金戴银,开着豪车回农村老家,跟以前的一帮穷哥们,看不起自己的乡亲们一通吹嘘显摆。

但实际上,项羽并不是什么暴发户,而是地地道道的楚国贵族,世代簪缨,如果这番话是陈胜、刘邦说的,毫无违和感,但从项羽口中说出来,总觉得很别扭,明明不是眼界低的人,却表现出了短视。

项羽为何不入关中(沐猴而冠还是别有深意)(1)

所以,这个表面原因有些奇怪,我们继续向深层次挖掘。

深层原因

一、民心向背

项梁、项羽起兵的原因可以说除去内心深处的权力欲不提,最主要的就是国仇家恨,也就是我国古代历来讲究的“师出有名”。

楚国和秦国可以称得上世仇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一直在楚地流传。范增去投奔项梁的时候,也曾经说过“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人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对秦国、秦人都有很深的怨气。

因此,项羽在鸿门宴放过刘邦之后,引兵进驻咸阳,大肆屠杀报复秦人,将秦王子婴也给杀了,劫掠秦国财富与妇女。又放火烧毁了秦国宫殿,大火持续了三个月,据说美轮美奂的阿房宫就是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的。可见从一开始,项羽就是来报仇的。这种复仇的行为为什么没有得到智者范增的阻止呢?因为项羽的部下几乎都是楚人,需要这种极端手段来激励将士,增强部队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所谓“哀兵必胜”,但既然是哀兵,胜利后当然要兑现报仇的承诺,这和项羽屠城杀降的目的差不多。

项羽为何不入关中(沐猴而冠还是别有深意)(2)

当然了,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彻底将秦人得罪了,失去了群众基础,在关中只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因此项羽没有选择定都关中,而是回到了根据地彭城。毕竟,在自己的土地和敌国土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况。

二、军心思归

同时,楚国的将士们打完了仗,得了好多的封赏,最迫切的要求当然是回到故乡,军心思归。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反例就是,隋炀帝长期滞留江都,导致了手下的骁果亲军在思乡情切之下,发动政变杀了杨广,然后找人领头带大家回故乡。虽然杨广和项羽面对的局面迥异,但将士思乡之情肯定是相通的。

三、天下大势

​此外,当时的天下大势是,表面上项羽分封了天下,在无知百姓眼中,看上去天下太平了。但实际上项羽的分封中藏了很多猫腻,六国原有的王被臣子压制一头,原来的臣下分了很多王,为后面的诸侯混战埋下了祸根。项羽只是推翻了秦国,但他的目标是当秦始皇那样的唯一统治者,因此他离统一天下还差得远,所以要想继续争夺天下,肯定要回到自己多年经营的大本营谋求发展,而不是从头开始经营关中。这也是项羽放弃关中,同时又烧杀抢掠的根本原因,他没有实力经营好,那就给潜在的对手留下一堆废墟好了。

项羽为何不入关中(沐猴而冠还是别有深意)(3)

因此,无论从民心、军心还是政治军事大环境这几方面看,回到楚国旧地都是项羽唯一合理的选择。至于衣锦还乡那一番话,我觉得更像是在范增的授意下,项羽故意说出来迷惑天下人的,让大家将项羽当成一个只知道上阵拼杀的莽夫,这样项羽后续出兵的时候会顺利一些。

只可惜,世事往往不按照自己的规划发展,诸侯虽然混战了,但却是便宜了刘邦,项羽出兵攻击齐国却屡次受阻。最后作为失败者,项羽真的得到了“沐猴而冠”的人设,不禁令人掩卷叹息。我不编造故事,我只是历史的搬运工。关注我的ID:大黄扯点历史,不断更新原创文章,期待与你交流。

项羽为何不入关中(沐猴而冠还是别有深意)(4)

另附几篇我写的关于楚汉争霸的文章:

刘邦:从街头混混到大汉皇帝,他的成功并非偶然

犹豫与决断——矛盾一生的韩信

张良的侠、仕、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