舔狗的心理学解读(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

最近热播电视剧《女心理师》备受关注,该剧讲述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案例。其中有个讨好型人格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

故事的主人公小莫是个职场老好人,从来不会拒绝他人,无论同事的要求多么不合理,他都会答应,即使自己内心并不愿意。

为了和同事处好关系,他还会经常给同事买吃的喝的,总是不自觉的想要讨好同事……然而同事并没有将他放在心里,聚会从不带上他。

他不明白,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却得不到同事的认可?

在小莫的身上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生活中像小莫这样的人很普遍,他们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非常在意别人的感受和看法,不懂拒绝,害怕冲突,竭尽全力的满足别人,掩藏自己真实的感受。但却常常被人忽略,毫无存在感。

其实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舔狗的心理学解读(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1)

© Bekir,Pexels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是一种潜在的行为模式, 它带给我们最大的影响是我们无法接纳面对真实的自己,自我价值感极低,永远带着面具生活。

那么讨好型人格的心理成因是什么呢?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文化是是塑造个体人格的源头。想要理解一个人,首先需要把他置身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虑才更客观。在我们的文化中……强调‘乖’或者‘听话’是美德”。

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中也隐含这样一种态度:要懂事乖巧,遇事要顺从、忍耐,学会逆来顺受。这也成为了形成讨好模式的文化背景因素。

就如同小莫被欺负后找父母求助,爸爸却对他说:没事,忍一忍就过了,不要去对抗。这也造成了小莫长大后不懂拒绝反抗的懦弱性格。

原生家庭环境对讨好型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充分证明了早年经历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深远影响,尤其是父母与孩子早年的互动模式,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临床案例中大部分具有讨好型模式的人几乎都有相同的经历:

(1)父母控制欲过强

成长在父母控制欲强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没有自我表达的空间,只需听从父母的安排照做就行。一旦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很容易受到父母的责骂、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想法渐渐被淹没,变得胆小畏缩、成为了没有主见只会依赖顺从父母的傀儡。

为了少被父母责骂,他们还会讨好父母,因为只有父母高兴了,他们才能有好日子过。长大后,这种互动模式被应用到了所有关系中,成为了大家眼中的“老好人”

(2)没有体验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的成长环境中没有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们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我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变成他们期望的样子,才会被关爱和痛惜。父母才会觉得我是好的,我才不会被抛弃。

对一个孩子来说,父母的认可和关爱是关乎生存的。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他们可以放弃自身的感受和期待,变成父母所期望的样子来讨好父母。而这种无意识的讨好模式作为一种生存技能被印在心理。在其他的关系中,为了获得关爱,就会无意识的启动这种讨好模式。通过不断满足他人,压抑自己的需求来获得肯定和关注。

舔狗的心理学解读(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2)

© Kha,Pexels

同学小云家有个妹妹,父母一直非常宠爱,对小云则要求严格,每次只有她考了好成绩,父母才会夸奖她。

至今她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一次她考试考了95分,兴高采烈的给妈妈看成绩,妈妈开始很高兴,但没过几分钟就开始骂她:“5分是怎么丢的”,骂她粗心,小云非常委屈,哭了很久。

后来她就形成了一种认知:只有自己成绩足够好,足够优秀,父母才会爱我,形成了讨好父母的行为模式。

德国脑科学家 Gerald Hüther研究成果表明:想要幸福,孩子必须感觉到TA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着。如果不是这样,那TA整个人都会改变,变得爱讨好人,之后的人生都将在求之不得的痛苦中度过。

自我价值感低,自我认知不够

具有讨好型模式的人一般自我价值感比较低,或者很难确定自我价值,他们对自我的评价都是建立在外界评价上的,对自我没有正确认识。

一般要通过“讨好”别人,在别人的认可和赞赏中来确定自我价值。

但是这种方式获得的价值感很不稳定,很脆弱,只有通过不断的更全面去讨好才能维持,缓减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自我价值感匮乏——通过讨好获得认同的价值感——对讨好来的价值感到空虚——再次讨好来获得更多认同。

既然讨好是一种行为模式,背后有行为的动机和渴望满足的需求,那么,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和努力尝试,是可以改变的

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

(1)自我觉察和探索

首先要进行自我探索与觉察,尤其是潜意识层面的领悟,需要认识面对自己讨好的行为本身。

我哪种行为是讨好行为?讨好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改变“讨好”模式。这是在改变之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因为对于讨好模式者来说,可能“改变”是为了新一轮的“讨好”,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改变不是为了任何人,只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改变是为了自己。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所以意识到想要改变这就是你掌握自己命运的开始,而不再被命运推着你走。

(2)走出原生家庭的禁锢

很多人都活在原生家庭给自己塑造的习惯行为模式中,讨好者也一样。

我们要学会重新去看待自己早年的经历和行为模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可能是由早年的家庭经历影响引发的。但如果生活一直被早年的经历捆绑,就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成长和外部关系。

走出原生家庭的禁锢,就会学会改变,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尝试说“不”。

舔狗的心理学解读(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3)

© Pham,Pexels

如果别人请你帮忙,而你不想,可以委婉的和对方说“不”,不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带着不舒服的心态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可能你会担心拒绝别人,对方会不会生气?

没关系,你可以为自己填写行为反馈表,记录自己拒绝后,他人的反应。看看他人是否会因为你的合理拒绝而不满?你可能会发现大多数人都不会因为拒绝而生气愤怒。

改变习惯开始总是艰难的,因为习惯了以他人的需求为中心,所以很难将拒绝说出口。但请相信,你拒绝了他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会找到另一个人帮忙或另一种解决方法解决问题。

一段良好的关系不会因拒绝而结束,也不会因“讨好”,而变好。

(3)建立内在的自我价值评价体系

讨好者行为背后是希望满足别人的需求,获得认可,认为自己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只有在别人的评价中才能感受自身价值。其背后是无法接纳面对真实的自己。

其实我们会发现,讨好模式的人一般都还不错,因他们普遍认为只有自己变得优秀,才会获得关爱。所以他们往往学习不错,工作不错。

只是自己内心时常感到空虚和不安,觉得自己不够好。

但生活的真相是,你无需去追求别人喜不喜欢你,接纳不接纳你,只要你自己喜欢、接纳自己了,你会发现身边的人自然会喜欢你。

我们要学会建立一个客观稳定的内在评价体系,“我”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差。

要发现并勇敢承认自己的优势,同时更要勇敢的接受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切记苛责求全。从别人目光的世界中,走进自己的真实世界,相信自己有价值,也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无论你的成长环境如何,无论你是何种性格,都要遵从己心,相信自己。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真实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END-

  • 本文作者:蓦然、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热爱阅读写作
  • 图片来源:pexels.com
  •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