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揭示了什么(最后的晚餐中13人有十四双手)

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列奥纳多·达·芬奇在52年的艺术生涯里产出了许多令后世叹为观止的旷世杰作。

和文艺复兴另外一位巨擘、《大卫》的作者米开朗琪罗不同的是,达·芬奇始终认为绘画是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揭示了什么(最后的晚餐中13人有十四双手)(1)

而艺术的终点往往又通向人性和哲学,作为人类艺术史上的顶尖人物之一,达·芬奇自然而然会在作品中留下诸多带有个人意志的痕迹。

也正因为如此,在达·芬奇作古后的五百年时间里,其作品更被无数艺术工作者乐此不疲地去解读,并由此诞生了诸如《达·芬奇密码》之类的影视作品。

这一次,我们要解读的是达·芬奇其中一幅传世名作——《最后的晚餐》。

壁画背后的故事

《最后的晚餐》作于意大利米兰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堂内的墙壁上,反映的是《圣经·新约》中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共进晚餐的场景。

在晚餐的结尾,耶稣面色黯然,两手一摊,对十二个门徒徐徐说道:“我实话讲,你们当中有一个要出卖我了!”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揭示了什么(最后的晚餐中13人有十四双手)(2)

听到恩师口出此言,十二个门徒震惊及恐慌之情溢于言表,纷纷交头接耳起来。画面两端的紧张氛围与中央耶稣泰然自若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接受犹太教祭司长贿赂的叛徒——犹大则极其显眼地坐在处于画面黄金分割线附近的位置。

犹大慌乱之中身体不禁向后倾斜,碰倒了盐瓶的同时,右手还不忘攥紧了装着贿款的钱袋,惊恐地向耶稣看去。

纵观整幅画作,达·芬奇革命性地抛却了以往耶稣和十二个门徒两头落座的表现方式,让耶稣居于画面中央,十二个门徒则被安排在其左右两侧。

耶稣的身后是三扇透着淡蓝色山景的空窗,三扇空窗从色彩和空间的角度上渲染了耶稣此时的淡定和落寞。

同时,为了让整幅画面的主题更加集中在十三个人身上,餐桌和室内布置都稍显空旷且阴暗。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揭示了什么(最后的晚餐中13人有十四双手)(3)

十二个门徒处于坐着或半坐着的状态,并配合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形成一种像音轨般或高或低的节奏感,在整幅壁画庄重肃穆的基调上又赋予了一层戏剧般的张力。

另外,如果稍作观察即可发现,叛徒犹大在十二门徒中身材显得尤为矮小,且肤色黝黑,从而由表及里地展示了他人格上的阴暗和猥琐。

《最后的晚餐》的精华之处莫过于对各个宗教人物形象写实化的塑造。

达·芬奇的创作脱离了中世纪时期古板的符号化描摹手法,转而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身上汲取情感,并将其成功嫁接到十三个人之中,这种艺术上的创新之举折射出了大师身上浓厚的人文主义光辉。

多出来的那只手寓意何在?

画面中最匪夷所思的部分,则是犹大背后一只握着匕首的手。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揭示了什么(最后的晚餐中13人有十四双手)(4)

有人说这只手是属于左数第三位门徒西门彼得的,也有人从肤色和人体结构的角度去分析并得出一个令人咋舌的结论:

这只手不属于十三个人之中的任何一者!

那么,这只手的主人到底是谁?达·芬奇又有何用意?

关于这只手的来历,其中一种解读是:这只手来自一位名叫玛丽玛德的虔诚信徒,其身份是一名妓女,经常以衣衫不整的形象示人。

也许是因为达·芬奇创作这幅画时正为生计所困,无暇构思画面细节,以至在后期创作中方才注意到玛丽玛德的形象会对画作造成喧宾夺主的影响,使得画作主题偏离预定的轨迹,故而在中途被达芬奇放弃,给画作留下了一份悬念。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最后的晚餐》的创作周期达四年之久,作为一个被科学实证思想熏陶的完美主义者,达·芬奇肯定会在画作的每处角落留下自己思想印记的同时,严苛到不令其发生任何原则性的错误。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揭示了什么(最后的晚餐中13人有十四双手)(5)

因此,与“玛丽玛德”之手会带偏画作主题这件事相反的是,这只多余的手则进一步强调了犹大的叛徒角色及其负面形象。

犹大表面上对耶稣毕恭毕敬,实际上是笑里藏刀,其背后这把扭曲的匕首,和左二小雅各伸出的左手形成了呼应,并结合“黄金分割法”,隐隐约约地向观众指明犹大的叛徒身份。

还有一种解读是,这只手是被后世某位无名画家给补上去的。

据传达·芬奇创作这幅壁画时所用的绘画技法十分特殊,因而在“保鲜”这件事上遭遇到了失败,画作完成后不到二十年即开始褪色剥离。

之后的几百年里,壁画所位于的修道院大厅屡次遭受大炮和战机的袭击,还曾一度改为马厩使用,士兵们甚至还朝门徒们的头部投掷石块来取乐

所幸意大利人后来在墙壁前后用了好几层沙袋遮挡,这幅画才免遭毁灭的厄运。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揭示了什么(最后的晚餐中13人有十四双手)(6)

可即便如此,由于战乱、温度及湿度等方面的影响,《最后的晚餐》损毁相当严重。

后世画家不断地爬到上面去修复,所以达·芬奇原本的真迹恐怕难以寻觅,其最初想要表达的想法也已模糊不清。

万幸的是,我们尚且还能从达·芬奇在创作初期所描摹的手稿中寻得关于本画的一些蛛丝马迹。

小结

历史就是一遍遍地沙里淘金,将浮华洗去,留下的皆是永恒。

大师的作品,往往是暗藏着一只万花筒的金砖,我们从这万花筒里,恰能窥见大师所处时代的大致脉络。

就像通过观摩维米尔的画作,我们可以对17世纪的社交习惯甚至透镜技术有一个大致了解。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揭示了什么(最后的晚餐中13人有十四双手)(7)

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背后所蕴藏的高密度信息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黎明般光辉的时代。

这个时代将中世纪的愚昧腐朽逐渐地洗去,同时借古希腊文明的名义解放了人类的思想。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都应该溯源到这个时代。

《最后的晚餐》真正的用意,大概率是不能被揭晓了,也许不少考古学家和艺术家都在为覆盖在原作之上的伪作烦恼不已,但这些伪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几百年来从未消退。

人们不断地去温习历史,从历史中求得真知,并获得前进的力量。

正如诸多跟达·芬奇相关的改编影视作品一样,改进和创造也印证人类在不断反思着过去,同样也说明了人类未来和文艺复兴一样充满了光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