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的三大技巧(如何才能高效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必要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不是通过临帖来吸取前人营养,从而卓然成家的。那么如何才能高效临帖呢?

临帖要临的像,这是必然的。但是如何才能临的像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要义,就是还原出书写者本来的书写动作。

书法家本来的书写动作因时代不同而略有差异,唐五代之前,那时候没有高桌的出现,人们的日常书写多席地而书,而五代之后的书写方式因高桌的缘故,渐渐有所改变,但是这其中的笔法动作,诸如平动、绞转、方折在古法的传承之下,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古先贤的书写动作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起笔

第二:行笔

第三:手笔

这个中运笔动作构成了笔法的全部内容,当你完全破解了晋人的书写动作,那么对于掌握古法运笔就没有任何障碍了。

我们以王羲之的《丧乱帖》为例,谈一谈王羲之在书写《丧乱帖》的时候是如何的用笔的。《散乱帖》是我比较钟爱的一本帖,也是王羲之风貌的集大成者,其用笔的精到、气韵之生动、结构之诡谲、章法之变化莫测,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这本帖也是晋人书法的代表,分析透了这本帖,对于了解晋人笔法会有着极大的帮助。

临帖的三大技巧(如何才能高效临帖)(1)

《丧乱帖》

临帖的三大技巧(如何才能高效临帖)(2)

我们先分析这个“丧”字,图中画圆圈的位置,均为“变锋”之所在,也是王羲之用笔动作的关键点。

1、这种笔法是晋人“一搨直下”的用笔方法,即“空中动作”作势,下笔之后,或捻管、或转腕,调整笔锋为中锋(这个动作在大字、小字当中有别,大字多为转腕、小字多为捻管),调为中锋之后行笔,而后提锋上行。

2、此处的用笔王羲之一般有两种动作,其一为翻笔下行,其二是图中所示的转锋下行,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笔画的起笔地方再一次调为中锋。

3、此处与1处类似,转锋之后轻微捻管(这种动作并非今人所示之强行捻管,而是有一个下意识的小动作,这种动作是靠反复训练而完成的)调锋中锋。

4、此处乃翻笔下行,毛笔的锥面再一次发生变化,此处类似于唐楷当中的“方折用笔”,但是意趣却完全不同。

5、此处要有一个翻笔的动作,类似于“唐楷”当中的切笔。

6、笔画向左收然后中锋下行

7、中锋下行之后,缓慢作势(此处作势,一为作势,二为调锋),所以这个部分的动作相对于其他部分的用笔要相对慢一些。

8、此处又是一个翻笔,切忌用“唐楷”当中的方折用笔动作(很多人的行书写的没有晋韵乃是因为以唐楷之法写行书之故,殊不知唐楷乃是一种扭曲了的使用体,艺术性大大降低)

9、又一次转锋,这里切忌所有的交点汇集于一点之上,在唐楷当中这一点也是要避免的。

10、此处收笔的同时,也在作势,以便下一笔的出锋。

我们看每两处处的用笔,单单这一个线条就有着“变起伏于锋杪”的粗细变化,每一个笔画都是有这种起伏的,这种起伏并非刻意完成而是将一种变化意识融于笔端,经过长期的练习方能获得。

另外,光这一个字,其锋面就有了10多种的变化,而许多今人作书,只用到了一面锋,不仅字写出来单调乏味,毫无韵律,久而久之其毛笔也会变形。

临帖的三大技巧(如何才能高效临帖)(3)

我们再看简单看下这个“毒”字:

1、“一搨直下”用笔调锋,而后提出。

2、转锋顺势调锋

3、转锋

4、转锋

5、覆笔

6、绞转

7、转锋

8、收笔

这些基本动作完成了这个字的书写,倘若不知古人的动作技巧,不仅不容易写像,而且练的时间越久越容易似是而非,晋人的字变锋是常态,这种变化意识是深深刻在骨子的东西,这种书风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宋代,到了元、明、清之际,书风逐渐趋于实用化,这种实用化的书法风格,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一种主流的书写习惯,从而积重难返。

所以我们常说“古法丧失”讲的就是这种用笔动作,今人常用一面锋,而古人则是八面出锋,“八面出锋”的意思并非是毛笔仅有八面,而是说变锋之丰富,变化之强烈。

临帖的三大技巧(如何才能高效临帖)(4)

不知何时有人总结学习书法应当明白“藏锋”与“露锋”的概念,这种说据我所知好像是源自于邓散木先生,古法用笔没有“藏露之说”,今人学书,常常用毛笔回锋收起一个“疙瘩”然后再行笔,忸怩无比,如何成书?

其实所谓的“藏锋”与“露锋”乃是书写时候有无“圭角”,有“圭角”的时候乃是露锋,无“圭角”的时候乃是藏锋,姑妄论之而已。

我们看这个“酷”字,其中红色圆圈标注的地方,若用“藏锋”或者“露锋”的角度去分析,显然没有任何意义,这只是运笔时候的动作体现,空中动作还原与纸上,那么便是“露锋”,空中动作下笔即调锋,没有“圭角”即为“藏锋”,如此简单而已。

总的来讲,起笔、行书、收笔这三个动作皆围绕一个法门,那就是“中锋”,时时中锋,笔笔中锋,方能体会晋人书法之妙。


文/彧白 三余书社签约书法家,原创内容,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