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在古代有什么典故(董元奔而立)

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董在古代有什么典故(董元奔而立)(1)

提到“弱冠”这个词,大家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弱冠就是二十岁的代称啊。似乎还会说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等等都是孔子说的。其实,“二十弱冠”并不是孔子说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的原话是这样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你看,孔子把逢五逢十岁数的代称都说了,没说“二十而弱冠”,元奔觉得,孔子并不认为二十岁就是弱冠之年。

致力于复礼大业的孔子对周礼了如指掌,难道西周的礼教文化中没有“二十而弱冠”的说法吗?其实是有的。“三礼”之一、西汉人编选的有关西周礼教文化的著作《礼记﹒曲礼》中有这样的句子:“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把这几句话简略点就是:十岁的时候不要瞎想,好好读书就是了;二十岁虽然还没发育成熟,但是也可以加冠,勉强算作成年人了;三十岁的时候,人的身心才成熟,才可以结婚生子;四十岁了,你的身体已经发展到顶峰,心智也足够成熟,可以做官了(周代的官指的是大夫之类的高官)。所谓“弱冠”其实不是一个词,它的意思是说:(二十岁的时候)身体还没完全发育好,但是可以行加冠礼,算成年人了,(至于结婚生子,那得到三十岁的时候)。

但不管怎么说,汉代以后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常常以“弱冠”这个亦词亦非词的“所在”为二十岁的代称,那么孔子怎么就没那么说过呢?孔子为什么直接从“十有五”跳到“三十”了呢?元奔认为,周代礼仪中直到汉代恢复的古代礼仪中均没有“二十而弱冠”的明确说法,甚至做法。

另一部“三礼”典籍《仪礼﹒士冠礼》专论加冠礼,贾公彦疏之时说“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这是十二岁为后人所谓的“弱冠”之年。《礼记》中有“文王十三伯邑考”,孔子的“学友”左丘明在《左氏春秋》中解释道曰“(文王)冠而生子,礼也”,生子至少需要九个月,这也是十二岁可以为后人所谓的“弱冠”之年的依据。这说明,周代对于“冠礼”之年的理解是不统一的,或者更准确的说,孔子、左丘明等周代后期学者不好确定所谓“二十弱冠”的说法。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的目的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其焚书坑儒的结局是造成大量古代典籍遗失。西汉建立后,其国策还处于“战国复古时期(元奔的个人使用名词)”,直到西汉兴盛的汉武帝时期才重新(也才能够)尊儒特别是恢复秦始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尊儒,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但是从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出发,尊儒还是有一些实际行动的,不然的话,《史记》不会从汉武帝的“签字笔”下通过,汉武帝时代确实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早期一个难得的开明时代,固然司马迁受点影响生育的皮肉之苦。

那么,“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及其后来的继任者是怎样用行动诠释或不诠释“二十弱冠”的呢?《汉书》及《资治通鉴》记载了汉武帝及其后的这么几件事:汉景帝在皇子刘彻(汉武帝)十六岁时加冠礼;汉昭帝是十八岁时加冠礼;汉平帝是死前也就是十五岁加冠礼。你看,没有十二岁的或者二十岁的。

可见,西周礼仪对加冠之年的说法有二十岁和十二岁两种说法或规定,但是没定论,古人特别是汉代人在执行时也就可以有基于现实需要的选择。早于汉代的春秋后期的孔子对所谓二十岁该啥啥的选择了忽略,其实是孔子不好说“二十而弱冠”而已。当然,我们今天看“二十而弱冠”接着是“三十而有室”那也是反生理科学的,孔子大概也反对。这里再次录存孔子的原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总之,用“弱,冠”这本来是两个句子的后、前一个单音节词组成的莫名其妙的合成词“弱冠”指代二十岁是不妥当的。

(编辑:董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