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里零点钟声有什么意义(春晚的新年钟声似乎敲错了钟点)

#我的春晚记忆#春节晚会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新的民俗活动即使很多人认为春晚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但几乎每个家庭都是在看着春晚度过除夕夜,迎接新一年,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春晚里零点钟声有什么意义?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春晚里零点钟声有什么意义(春晚的新年钟声似乎敲错了钟点)

春晚里零点钟声有什么意义

#我的春晚记忆#

春节晚会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新的民俗活动。即使很多人认为春晚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但几乎每个家庭都是在看着春晚度过除夕夜,迎接新一年。

在中国过春节,一般有“守岁”的习俗。守岁,俗称“熬年”。除夕之夜,一夜连双岁,合家欢聚,终岁不眠,以待天明,谓之“守岁”、“熬年”。唐代孟浩然《岁除夜有怀》诗曰:“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宋代苏轼《守岁》诗中“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现代人的生活和情趣,远比古代丰富得多了,于是,人们对于守岁的概念也与时俱,守岁不再拘泥于终夜不眠、直待天明,而是以跨过年关、达到辞旧迎新的象征性目的即可。于是,在每一年的春晚中,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一个敲响新年钟声的环节。敲响新年钟声的时间,是24时(0时)。每年的春晚上,当时间到达24点(0时)那一刻时,主持人便站在台前倒计时:“10、9、8……3、2、1”,钟声敲响,台上台下一片欢腾,庆祝新的一年到来。

然而,仔细分析起来,24时(0时敲响新年钟声,这个新年钟声似乎敲错了,似乎晚敲了一个小时。

我们知道,春节,是中国农历(夏历)新年的第一天,古代称为元旦。元,“始”,凡数之初始称为“元”;旦,太阳升起、天亮,一天的开始、“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也就是一年初始的第一天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如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秦历正月在冬十月。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订《太初历》,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此后,大都以一月一日为元旦。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问题在于,农历的正月初一从几点钟开始,也就是说,什么时间跨过旧的一年,进入新的一年。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西历(公历)把一天分为24小时,24时为前一日之讫,0时为后一日之首。就是说,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0时)以后为次日。如果是西历(公历)新年,无疑应该从1月1日0时(24时)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与西历(公历)不同的是,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十二时辰制早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的十二时辰名称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但人们更多的还是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24小时制和十二时辰的对应关系如下:

23时~1时 夜半 子时

1时~3时 鸡鸣 丑时

3时~5时 平旦 寅时

5时~7时 日出 卯时

7时~9时 食时 辰时

9时~11时 隅中 巳时

11时~13时 日中 午时

13时~15时 日昳 未时

15时~17时 晡食 申时

17时~19时 日入 酉时

19时~21时 日入 戌时

21时~23时 人定 亥时

当然,十二时辰也可以细分为二十四时,因为每个时辰又分为初和正两段,如子时可分为子初(23时~24时)、子正(0时~1时),丑时可分为丑初(1时~2时)、丑正(2时~3时),如此等等。

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之始为一日之首,以亥时之末为一日之讫。也就是说,如果按24小时制,夜晚23时为新一日之首和前一日之末,在夜23时之前为前一日,夜23时之后为次日。

由此可见,农历的一年之首、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从子时之始开始的,也就是从除夕夜的23时开始的。农历的跨年钟声,应该在除夕夜的23时、而不是24时敲响。

24时(0时)敲响跨年钟声,实际上是过的农历年、敲的西历(公历)钟,似乎有点牛头上长出马嘴的意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