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安庆市宜秀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秀洲共富观察)

21年安庆市宜秀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秀洲共富观察)(1)

长虹公园 周健 摄

中新网嘉兴11月11日电(项菁 周健)作为共同富裕的探路者,2021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1年、37年居全国省区第一。纵观该省城乡差距最小者——嘉兴市各地,秀洲区堪称城乡协调发展“模范生”——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1。

“均衡富庶”何以实现?

秀洲,六田两水两分地,地处杭嘉湖平原东部,江、浙、沪三地交界,是长三角都市圈“黄金枢纽”。这里如其芳名所言,秀水泱泱,物阜民丰。

缩小“三大差距”、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共富先行、现代化先行的关键。这些年来,秀洲聚焦“城乡一体”,探索生态环境协同、公共服务协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致力建设“秀外慧中”的产城高度融合、城乡高度融合的现代化主城区。

因地制宜共建共享 人与自然和谐与共

缩小城乡差距,秀洲注重因地制宜,平衡好“人与自然关系”。

在秀洲区王江泾镇,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运河之上,世界文化遗产点——长虹桥古韵悠悠,以此桥为名的长虹公园,提升了两岸民众生活的幸福感。

长虹公园景观别致,植物品种丰富,一片占地8000多平方的景观绿地,绘就一幅“春看樱花、夏看紫薇、秋看红枫、四季看青”的优美画卷。儿童游乐设施、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满足了当地居民的健身娱乐需求。

谁能想到,长虹公园的所在地,以往是另一番景象。“以前这里都是工厂,污染严重。”游客李图芬受访时表示,20世纪90年代末她到王江泾镇务工,20多年间,见证了公园从无到有,环境由差变好,“现在经常和朋友们一起来公园散步,这里很热闹”。

从长虹公园至王江泾镇莲泗荡风景区,还有一条古运河生态绿道。眼下,绿道旁的一大片粉黛乱子草如梦如幻,吸引着不少居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手持向日葵,身穿碎花裙,今年60多岁、家住附近南汇村的沈永珠、沈妹珠两姐妹站在粉黛丛中,忙着拍摄短视频。“这里每个季节的花都不同,很漂亮,一有空就会来玩。”沈永珠说,古运河生态绿道已成为自己老年娱乐生活的好去处。

21年安庆市宜秀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秀洲共富观察)(2)

城市驿站便民服务点 周健 摄

依托生态禀赋优势,秀洲乡村的“宜居性”越发显现。

“优美庭院红花艳,美丽乡村映蓝天。和谐家园绿意浓,淳朴民风金秋爽。”村歌中所描述的古塘村,就是秀洲乡村因地制宜的生动写照。

古塘村水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64%,该村还有“灶画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古塘村在治理污染、美化环境的同时,立足村庄实际,引入文旅产业,创新“公司 村 农户”联动发展模式,推广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打造产业上的“七彩古塘”。

“农家乐、钓鱼基地、烧烤园……我们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47000元。”古塘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胡金刚向记者透露,未来,该村将规划旅游线路,把已有的娱乐项目串联起来,让乡村旅游更有活力。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秀洲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83万元增长至4.17万元。

公共服务城乡一体 便民驿站促美好生活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秀洲区委书记徐鸣阳表示,要通过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普惠,实现城乡居民富裕富足、城乡服务优质优享。

漫步该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城市驿站为人们提供休憩、应急等服务。走进其中的“新城·城市驿站”,内部环境温馨素雅,日用设施完善齐全。近200平方米的驿站空间,分为活动区、阅读区、母婴室等区域。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驿站平日里还会举办一些文明实践活动,如文明宣讲、老年义诊等,深受周边居民欢迎。

“程师傅,我这鞋还能补好吗”“老程,我来取一下鞋子”……在该驿站,记者见到不少市民正让程战新帮忙补修鞋子。

原来,作为嘉兴市首家引入便民服务点的城市驿站,“新城·城市驿站”提供了拐杖租赁、修鞋修伞等便民服务,既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也解决了小修摊影响市容市貌的问题。

“我有一门修鞋的手艺,在家闲不住,就出来摆摊修鞋。”今年65岁的程战新说,以前自己是露天摆摊,需要忍受风吹日晒,“搬进驿站不用花钱,工作环境好了,心里也更踏实了”。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要推动“老有所用”,更要保障“老有所养”。

21年安庆市宜秀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秀洲共富观察)(3)

秀洲区图书馆 周健 摄

在王江泾镇虹南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周边老人提供托养、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养老服务,实现兼具日间照料与全托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

虹南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主任王冬冬受访时提到,今年,该村养老服务中心将对老年活动室、居家养老床位等硬件进行改造升级,安装语音呼叫、雷达跌倒报警器等无感式智能设备,并对接到秀洲区民政局“安心养”平台,让养老更安心。

放眼秀洲,近年来,当地不断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家在新滕镇蓬莱社区的独居老人孙志龙就是智慧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者。来到孙爷爷家中,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当地政府资助安装的“适老化 智能化”设备。

自动窗帘、报警按钮、扶手架……“这些设备十分有利于我们老年人的安全。”孙爷爷说,每个月还有护理员和医生定期上门服务,“自己住得安心,子女们也放心”。

激活本土文化资源 城乡共享精神富裕

秀外,亦慧中,“中”之要义在于精神文明。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作为秀洲文化的典型代表,农民画从乡村走进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向世界展现农作、节日、习俗等江南场景。当下,秀洲正开展“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建设,8个农民画创作基地已覆盖该区“五镇二街道”。

灶画也是秀洲的文化“名片”之一。在王江泾镇古塘村,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施顺观钻研灶画已有50余年,今年78岁的他,还坚守在灶画传承“第一线”。

“不同规格的灶头有着不一样的绘画内容,每幅画都蕴含着本地特色。”施顺观受访时说。

除了绘画,“一代文宗”朱彝尊故里——秀洲区王店镇打通文化IP传播新渠道。动画、情景剧、小说、漫画、剧本杀……该镇充分挖掘朱彝尊历史人文特色,打造IP形象,让朱彝尊文化视觉化。

秀洲区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沈佳红受访时表示,2022年秀洲全民艺术普及率位居嘉兴市首位,未来将继续完善民众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民众充分享受精神富裕。

作为嘉兴市、秀洲区两级合建的大型文化综合体,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也在推进精神富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由嘉兴美术馆、秀湖音乐厅、秀洲区图书馆、秀洲区文化馆、秀洲农民画艺术馆、秀洲非遗馆、秀洲群团艺术馆“六馆一厅”组成,其已成为当地文化新地标。

秀洲区图书馆一年要举办400多场符合多层次、全方位人群需求的活动,报名火爆,常常“秒光”;秀洲非遗馆创新展出形式,用动态剧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联起来,趣味十足;秀湖音乐厅不断优化演出内容,为秀洲儿童艺术团的培育贡献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嘉兴美术馆、秀洲区文化馆,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内的其他“四馆一厅”已委托第三方运营。

“第三方运营能充分融合社会资源,提升文化服务专业化水平。”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运营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郭荣根谈及,该中心在多元化、专业化、公司化共存的营运模式下,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