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什么中的什么(美德和知识哪个排在前面)

把美德和知识放在一起考量的时候,我们会如何排列它们的先后?也即如果要给他们排个轻重,那么谁更重要呢?

美德是什么中的什么(美德和知识哪个排在前面)(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常举的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是,在火车站里,当我们有事要去做,行李暂时需要别人帮助照看一下的时候,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来照看?年岁大的老太太还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在两者的美德不得而知的情况下,我们判断是:如果年轻人想拿走我们的行李,那肯定是很容易的事情;而老太太拿走我们的行李肯定很费劲,相比较而言,老太太帮我们看行李是安全的。因为,我们选择了在体能上“能力弱”但对我们有利的老太太。

我们再举一个职业领域的例子。一位病人急需治疗,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治疗?如果有两个人选:一位是懂医学知识的人,但我们不知了解他的美德;另一位是不懂医学的人,假使我们知道他的美德十分的好。请问,如果你是病人,你会选择哪位?我估计每个人都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医生,哪怕冒着医生医德不好的风险!如果你选择了没有医学知识的人给你治病,就只有等死这一条路了!

上述两个例子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在找人照看东西的时候,尽管不会想着找什么有专业知识的人来帮我们,但是仍会选择某种对我们有利的“照看的能力”,即老太太的“体质较弱的能力”;而我们需要给病人治病时,却会选择一位有医学专业知识能力的人。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就能做的事,我们还会想看看人家的某种“照看能力”;而需要专业知识、特别是更高技能的专业知识才能做的事情,我想我们不会选择技能差或无技能的人来做,而会选择技能知识高的医生,甚至还想选择美德又好的。

上述两个例子中的选择似乎都是以某种技能知识为首要标准,尽管具体的情况不同。那么美的呢?美德去了哪里了?这种选择与我们儒家所说的“仁德”是第一位的观点似乎产生了矛盾,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比如自然经济变成了市场经济。

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选的是专业技能知识,然后才是美德,这尤其体现在专业化分工程度更高的社会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首先,正如前文所言,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各种专业也不断涌现,而且各种工作都需要专业的训练,即使是保洁和家政等这些工作也不例外。不同于过去,如今的许多看似简单的工种,如果不经过专业训练是很难胜任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过某一种专业的训练,无论是实践技能还是专业知识,即使再简单,也需要若干个月的上岗培训或者是跟师傅学艺。因此,无一定的技能或知识的人很难在当今社会就业。

其次,我们之所以在乎人的美德,往往是把人的美德差等同于人的私利了,认为一个人自私就是美德不好。美德差与自私其实是两个问题,不可以混淆在一起。如果我们把美德差与自私分开看,就会发现有些事情根本就不是美德问题!表面上看似属于所谓的美德问题,其实完全是属于市场选择和相应制度规定的事情。也就是说,有些美德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规则的调整而转化为制度遵守的问题,这与美德的高尚与否没有关系。如果规则制定得不到位或者不科学,甚至规则是很糟糕的,这反而会助长美德的败坏。

这就如亚当斯密所言的,“追逐个人私利有助于实现公共福祉。”这意味着,利己是经济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但是,作为个人如果想要实现私利,却必须要在市场中满足他人的需要,只有在此过程中,个人的私利才能实现。这就如同医生行医,先要治好病人的病,才能立足于此行业。因此,私利不仅不是坏的德行,还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

再次,作为每个行业或专业都有相应的行规或职业规范。在提高任职者职业水平的同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职业规范和规则,这些都是约束执业者行为的规则,它还兼具了某种道德规范的约束。在当今社会,职业规范与职业是并行的,有什么样的职业,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相应的规范。

还举医生为例。本来医生就有行医的基本规范,还有基本的医德。因此,尽管我们不知道医生的诚信如何,但医生要受职业规范的约束,如果他不受职业规范的约束,那他就会冒着被解雇的风险。

最后,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倘若一个医生不顾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做出违背医德的事情,那么他就会冒着永远离开职业生涯的风险,而且还要受到相应的其他惩罚。

我们来做个溯源,即使一位未来的医生在学习医学之前美德不好,他若要取得职业资格并将职业生涯继续下去,如果学不好医学知识和技能,还不遵循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他那他就无法在此行业生存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医生为了自己的声誉和前途也不会违背医德而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来。其实,医生只要尽自己的医术来给病人治病就已经拥有很好的医德了,况且还要按照职业规范来要求自己。事实上,医德也是建立在医术的前提之上的!因为没有医术哪来的医德?

下面我们来简单看一下儒家与西方关于美德与知识排序的问题。

我们知道儒家最看重的是“仁”,“仁”指的是好的道德,也称仁德。(“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论语》所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首推“仁”为儒家的核心概念,据以提出了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在儒家盛行的数千年社会里,“仁”始终是作为人的首要品质。

然而,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却有一人大胆提出了与此不同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曹操,他主张“唯才是举”!(见曹操的《求贤令》中: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将“才能”作为推举人才的首要条件,讲求“唯才是举”,无论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都“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一律网罗。历史上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王者实属罕见,即使在当今社会里,也是不多见的。

当然古代所讲的才与现代的有知识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才还是有所区别的,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即使在今天,儒家的思想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至今我们在许多方面还能感受到。诸如我们在排列能力和品德时,往往还是将道德排在最前面,最典型的就是教育中的排序:“德智体美劳”。

然而,有意思的是劳动排在了最后。我们知道,劳动对于人来说是具有根本性的东西,如马克思所言,劳动创造了人,不仅如此,劳动还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是令人不可理解的是,我们在教育中却将“劳”排列在了最后。这应该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然而,在西方,始终是将知识放在首位,至少也是将知识与美德置于同一地位。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知识即美德”。知识即美德的意思是,有了知识就有了美德。反过来,美德即知识,有了美德也就意味着有了知识。在苏格拉底那里,知识与道德基本是同一的。

例如,有了法律知识,人才会去守法,守法也就有了美德;否则,没有法律知识,不知道如何守法,就会有违背法律的危险。有了守法的美德,就是有了守法的知识;否则不守法,就意味着没有法律知识。

柏拉图在其著作《美诺篇》里也指出,“知识”指关于世界的理念知识和善的知识,把知识看做是“善的知识”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知”(“知善恶”)的意思。“美德”当然指的是人的道德或品质优秀。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并非是天生的,就如美德并非是天生的一样,而是得自于后天的教育。他还说“无人有意作恶”,由此可以得出,一位道德高尚之士,必然拥有有关道德行为的知识,还能据此做出正义和勇敢的行为。

总之,不管一个人最初是否是道德高尚之人,如果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就必须首先用他的技能知识为他人做好服务,才能实现他自己的目标,而这就是一种美德。没有一技之能,在当今社会是万万不可取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