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1)

莎士比亚说:“人应该生活,而非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

生存,与生活是不同的。生存,是客观、已然存在的事实;可生活,却是要在无数个平凡的瞬间,咂摸出生命的滋味。

一日三餐四季,有人把它当做一种负担,看成一种煎熬、阻碍;可有人,却能在烟火缭绕间,触摸到诗意的真谛。但往往沉沦于俗世中的我们,被“压力山大”包裹,被功名利禄羁绊,被无尽欲望折磨,我们羡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却拿不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从容。

在这个躁动的社会,我们只顾着奔跑,却忘记了生活本真的面貌。我们在感受物质带来的极大满足感时,却忘记了要做一个有趣的人,以至于生活变得功利性。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清朝画家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也许通过沈复及其妻子芸的日常生活,我们对生活的期许和态度,能有所改变。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2)

《浮生六记》现代译注版,张佳玮译注

沈复生于乾隆年间,正赶上乾隆盛世,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虽出身于幕僚家庭,却痴迷于诗书丹青,一生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经以卖画来维持生计,十九岁开始当幕僚,此后四十多年辗转全国各地谋生,后来到苏州从事卖酒的职业。人到中年的沈复,屡次被家人朋友构陷和误解,被迫寄人篱下或颠沛流离,过着捉襟见肘贫困潦倒的生活,他的妻子陈芸因陈年旧疾加上漂泊不定的生活,最终死于异乡。陈芸去世后,他以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文字将他与芸娘的相遇——相知——相爱——相处——相离,尤其是婚姻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成书,追忆过往。笔墨之间,缠绵哀婉,真切感人,却又温暖而治愈。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3)

光绪年间,一个落魄文人杨引传在苏州的冷书摊上发现《浮生六记》,他惊叹不已:原来人世间,还曾有过这样的夫妻。他无法想象,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这对夫妻如何破伦理纲常,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民国期间,读完《浮生六记》的大学问家林语堂,忘记了尘俗的压迫和人身的痛苦,并盛赞女主人公芸娘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就连一向苛刻的鲁迅,也由衷赞道:“像《浮生六记》中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后来,更多人知道了这个故事,称《浮生六记》为“晚清小红楼梦”,薄薄一本书,却道尽人间百般滋味。现如今,《浮生六记》更是搬上了昆曲舞台,走出国门。从民国到现在,无数被物质生活搞得千疮百孔的读者,在《浮生六记》中得到喘息、安抚、抚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整本《浮生六记》一共六记,它以纯朴的文笔,讲述了沈复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闺房记乐》描写了沈复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沈复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沈复与陈芸悲凄曲折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沈复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中山记历》描画了琉球的风土与人情,《养生记道》记述了沈复的养生感悟。经考证前四记为沈复亲笔手卷,后两记是后人续写。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4)

《浮生六记》前三记中,大多是记录沈复和芸的生活,从闺房密语到外出游历,从情种深种到阴阳分离,从欢声笑语到黯然伤神,可以说芸基本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她的一颦一笑,一静一动总能跃然纸上。正如译者张佳玮所言,第一章的“闺房记乐”是本书的精华所在,而芸娘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以为《浮生六记》是讲爱情,但其实除了看到爱情以为,我们也可以看到沈复追求精神自我的执着、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朋友的坦诚相待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今天,我想通过讲述沈复和芸的故事,带你了解这本书,接下来让我们穿们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乾隆盛世,融入他们的小时光,感受他们的美好爱情。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5)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13岁的沈复跟着母亲去外婆家,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眉清目秀、娇弱动人的表姐芸。虽是第一次见面,但却一见倾心,那个时候的沈复便暗暗发誓,这一生要与芸结为伴侣。百转千回的思量后,沈复向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爱情这事,往往就是从冲动开始,到婚姻结束。庆幸的是,母亲也喜欢芸,给予了沈复婚姻的自由,脱下金戒指递给芸,婚事就这样订了下来。王家卫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两人再重逢,已是五年之后。这一年,沈复18岁,芸娘也是18岁,本是少年夫妻,婚姻生活少不了磨合,也应该有不少的磕磕碰碰,但他们却一起品谈历史文宗,一起喝酒、行酒令,一起看花赏月……生活看似波澜不惊,但他们的感情却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酿成了世界上最让人沉醉的酒。

那么,芸娘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来聪慧,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不稀罕珍珠,反倒是对破书破画万分珍惜;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她不拘于世俗,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她眼中无贵贱,与烟花之地的女子也能义结金兰;丈夫邀请朋友来做客,酒钱不够,她拔钗买酒;家中无余钱,她也能凭自己的手艺挣钱养家。她硬是把平淡的日子,熬出了梅花的清香。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6)

贾平凹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生活不容易,对活得有趣的人来说,生活是不断破墙而出的过程;对无趣的人来说,生活是在为自己筑起一道一道的围墙。

而芸就是这样一个人,有趣也不失风情,纵览她的一生,有过痛失亲人的脆弱和面对误解的彷徨,难得的却是她不失本性,不忘初心,随性从容自在的活着,在默然无语中将辛酸的生活过的开出花来。

所以,在她去世后,沈复把自己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对过去岁月的留恋和试图挽回之中,在欢喜和悲痛中沉浮着。

钱钟书先生曾在《围城》中这样写道: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我想大抵是因为围墙外的人以为婚姻是诗词歌赋琴酒茶的浪漫风情,却不知围墙内的人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浸染着,无处发泄,时刻想逃离这种世俗。所以有多少年轻人向往“择一人,寻一城,到白首”的真挚感情,就有多少夫妻被婚姻中的琐事搞得身心俱疲。更遑论现在还有许多年轻人不想结婚,想要过“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快意人生。被婚姻焦灼着的我们,有无数次想分离的念头,但内心深处,依旧有一种最深的渴望,愿彼此三观相同,志趣相投,即使挣扎在柴米油盐中,也能品出茉莉的清香。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7)

鲁迅先生在《伤逝》里,讲述了涓生与子君的婚姻悲剧。

曾几何时,涓生与子君,他们也是那样执着地、不顾一切地要在一起。可是,在一起后,谋生的坎坷、生活的困顿,种种琐屑而让人厌倦的事纷纷袭来,最终打败了婚姻。

在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在鲁迅看来,打败涓生与子君的是生活无所依靠,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但在沈复夫妇眼里,生活的琐事、穷苦并不能阻挡内心的向往,真正地将生活过出了闲情雅趣,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而这本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也正是在此,它给我们指出了夫妻的相处之道。

第二记“闲情记趣”中,沈复爱花成癖,喜欢修剪盆景。有一天,沈复捡到几块纹理像山一样好看的石子,回到家后,就与芸娘一起商量,如何堆叠假山,两人一起忙碌了很多天,在盆内堆垒出一座嶙峋峻峭的小山峰,又在空角处用河泥种上白萍,在石头上种植茑萝。对着假山,夫妻二人一起神游,想象自己的家就安在这假山上。

沈复有着精湛的插花技艺,夏天采摘芙蓉花,秋天瓶中插菊花,花还没有枯萎,新花就已经重新插上。一年四季,房间里永远有花香。蕙质兰心的芸娘也能锦上添花,想出将死虫子系在花草间的精妙点子,画龙点睛,让花艺栩栩如生。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8)

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沈复要和朋友一起春游,为了能让沈复和朋友不对着花喝冷酒,芸娘就雇来集市卖馄饨的小贩,担锅提壶到郊外,用锅炉热酒,用砂壶煎茶,三五好友席地而坐,吃热酒,喝热茶,这样的生活看上去不能再美了。

沈复爱喝点儿小酒,不喜欢布置太多菜。芸娘就专门制作了一个梅花盒,盒中恰好能放六只白瓷碟子,形状摆放如同一朵素雅的梅花。三五知己聚会喝酒的时候,可以随意从碟子中取菜来吃,吃完再添,既简便又俭省。沈复的衣服破了,芸娘总有法子移东补西,让衣服重新整齐干净起来。

两个人被父亲从家中驱赶出来的时候,幸好有朋友接济,借萧爽楼给他们暂时居住。楼里比较暗,他们便用白纸糊了墙壁,房间立刻就敞亮了起来。他们嫌弃窗子外头没有栏杆,空洞洞的,芸娘便独出心裁的用竹子、旧竹帘搭建简易的栏杆。

最动人的场景是,夏天荷花初开的时候,晚上闭合,白天盛开。芸娘便用小纱囊,撮少许茶叶,放在荷花心。等到第二天早晨取出来,烹了雨水来泡茶,香韵尤其绝妙。

沈复笔下的芸,不催促丈夫谋求名利,不抱怨生活的艰难,深谙生活的情趣与美好,即使在夹缝中生存,也要极尽所能,幸福的像花一样。夫妻二人就这样在太湖边上、山林泉石中,过着诗意随心的生活。而这种诗意随心的生活也正是《浮生六记》蕴含的生活本真。

王尔德有句名言: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但大部分人都只顾低头叹息,忘记了头顶上的星空。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9)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存世在百年之间,生命之路惟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才能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而现在的我们,诗意淡了,诗性少了,诗境难寻了。我们正因为奔波于尘世而心灵苍老,我们正因为经营生活而失去灵犀。我们日益增多的,是生活的虚华,而日渐减少的,却是生活的本真。

然而,在生活急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沈复用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给了我们另一种生活的模样,即使在困境中,也可以活出别样的洞天,就看你是否能真正放下浮躁的心灵,给自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给自己一份闲适悠然的情怀。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后,是长久的“坎坷记愁”。走到中年的他们,也终究要面对生老病死、爱恨别离的种种考验。

大概每一个真挚喜欢芸娘的人,都对沈复不免苛责。芸娘是世上最好的芸娘,沈复却并不是世上最好的沈复。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10)

在谋求生计上,沈复不谈官宦升迁、经商随心而为,所以家庭收入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最后芸娘的医药费都只能靠朋友接济。家务处理上,他不善周旋、缺乏担当让父亲对芸娘产生误解,更是失了婆婆的欢心。这些都是文人沈复身上致命的缺点,也间接导致芸娘离世,这些缺点也是那个年代文人的通病,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里,沈复对芸却极为尊重与深情,他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地位,给芸施展灵性的自由,让芸活得像自己。

他对芸说一些恋人间的情话,每次相见,总会握手寒暄,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也会和芸坐在一起;母亲生日看戏时,时刻留意芸的动态,知道她不喜欢悲情后,便恳请母亲换了曲目;他自己原本最讨厌臭腐乳和虾卤瓜,偏偏芸很喜欢,从此也喜欢上了。正如沈复所说“始恶而终好之,理之不可解也。”芸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他从未把芸当做自己的附庸品,他爱她,容忍她时不时的小性子,也喜欢捉弄她,看她被逗得咯咯直笑。为了成全芸出门逛庙会的心思,他找来自己的衣服给芸娘穿上,带着她溜出了家门,两个人大摇大摆走在苏州城。

在芸病重弥留之际,沈复一直陪伴左右,芸因为病情反复总是暗自神伤,虽然家境贫寒,药资剧增,加上公婆误会,严厉谩骂,但沈复还是坚持陪在芸的身边,四处借钱医病。芸死后,沈复自号“梅逸”,梅是因他想起林和靖“妻梅子鹤”的话,逸则是离开,“梅逸”就是说妻子已经离开了。之后每次外出,沈复总是会去芸的墓地驻足良久,每每想到他与芸的旧日时光,总是伤心泪目。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11)

我们常说“懂得”是世上最温情的告白。沈复懂得芸的灵性与有趣,芸也懂得沈复的豁达和不羁。芸临终时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说着“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至死她都爱着沈复,至死她都不曾有片刻后悔!

沈复一介布衣,出生书香之家,一生中并没有太多的建树,但他处事的豁达,对妻子的深情和对生活品味的独特追求,都值得后人学习。身为人妇的芸,结婚以后并没有遵从三从四德,安分守己做那个年代的标准儿媳,她坚持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断提升自我,是沈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益者,也是情感上的伴侣和精神上的伙伴,这对平凡甚至经历坎坷的夫妻,成为了人世间的一段佳话,被世人羡慕和推崇。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12)

走出《浮生六记》,我们也在经历着自己人生的悲欣交集。故事里,我们是旁观的看客;故事外,我们却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但愿我们都能过好自己的故事,用一种豁达的心境,去谋生,也去生活,去把俗世的烟火过成诗意的人间!

关于作者:

沈复,清朝长洲人,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擅长工诗画、写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根据《浮生六记》的内容可以看出,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陈芸去世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13)

关于本书:

《浮生六记》是沈复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写的自传体散文,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有《小红楼梦》之称。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1877年以活字板刊发行。“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评价林语堂与鲁迅(鲁迅林语堂盛赞)(14)

书摘佳句:

1、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2、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3、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共黄昏。无人陪我顾星辰,无人与我把酒分。

4、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5、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6、情深不寿,寿则多辱。

7、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8、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即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生之法也。

9、风传花信,雨濯春尘。

10、但见木犀香里,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俱寂。

 11、雪夜里,生暖炉,促足相依偎,静闻雪落无痕。

12、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13、无人调护,自去经心。

14、晓月时对窗翻卷,是我翻书还是书阅我?

15、踏入花径,无需知晓前途方向。

16、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则非也,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


版权声明:本文为哲思领读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复制、改编及盗用等侵权行为。欢迎分享、点赞、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