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怎样放下执念(如何放下心中的执念)

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人要怎样放下执念?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人要怎样放下执念(如何放下心中的执念)

人要怎样放下执念

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

执念的本质来源于沉没成本,因为有付出,你会渴望回报,甚至会认为获得回报是理所应当的。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Sunk Cost,也即沉没成本。

这些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埋藏在当年的基因里、血液里,控制着我们这些年成长的思维习惯,让我们做出现在客观上已经不合理的选择。

我们现在的决定,其实都是被过去绑架。

我们之前的思维模式和对世界的认知,就像一个思想的牢笼,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维定式。

于是鸡汤文和心灵导师们教会我们要断舍离,只有放下,才能真正拥有。但问题是,没有分辨力的断舍离,不是智慧,而是粗暴。

如何判断哪些该留该珍惜,哪些该割腕止损,重新出发。

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好名声、认识的关系、积累的资产,只要不是处于活跃的发展态,都是我们该抛弃的。

不要让我们拥有的过去,绑架我们的未来。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沉没成本”经常会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

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什么是可变成本呢?

根据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可将总成本费用分为:

  • 可变成本;是指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化的各项费用。
  • 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品产量的变化的各项成本费用。
  • 半可变或半固定成本:有些成本费用属于半可变成本,如不能熄灭的工业炉的燃料费等。

工资、营业费用和流动资金利息等也都可能既有可变因素,又有固定因素。

必要时需将半可变成本进一步分解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使产品成本费用最终划分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

长期借款利息应视为固定成本,流动资金借款和短期借款利息可能部分与产品产量有关,其利息可视为可变半固定成本,简化考虑,一般将其作为固定成本。

处理不好沉没成本,很容易会导致两种误区:

  • 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维持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
  • 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没成本”而不敢投入。

假设你是一个北京的打工仔,月收入5000元,扣除五险一金,到手4000多元。

你租房子2000元,剩下2000多,就是你一个月全部的零花钱,吃饭、买衣服、买化妆品、玩游戏,都从这2000多里出。

你此刻在一个公交站,要去一个地方办事,这件事重要但不紧急。

你坐公交车去2元,打车去80元。

这个时候有很多人都在等这辆公交车。

假设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可供选择,走也走不到,你会选择打车去吗?

10分钟过去了,公交车还没有来,你会打车走吗?

估计多数人都还在等,20分钟过去了,公交车没有来,你会打车走吗?

估计至少一半的人还在公交站,40分钟过去了,公交车还没来,你会打车走吗?

估计现在有一些人开始极度动摇,虽然还没有打车,但是内心已经很崩溃了。

1个小时过去了,公交车还没来,你会打车走吗?

最开始走的那些人,虽然花了80元,但是一分钟没等,剩下的人不但等了1个小时,80元钱也一分没少花。

而且,你的内心刚刚非常折磨,你等得越久,越舍不得就此放弃,心想,为什么刚开始我没直接打车呢,现在等都等了这么久了,再打车,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呀。

经济学并不能告诉我们,已经等了一个小时候以后,是不是继续等下去。

它告诉我们,在这个时间点做决策,无论如何,这一个小时已经沉没了,请完全不要考虑这个沉没掉的成本。

你是否继续等下去,只取决于这个时间点,你认为公交车还要多长时间能来。

再比如一对情侣谈恋爱,女方越谈越发现这个男的不适合做自己未来的老公,不适合做伴侣。

可是分手,她还舍不舍,舍不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男方吸引她,而是觉得我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全给了他,陪他看电影...

这个时候分手很亏,这就是“沉没成本”的代价。

在人们的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

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

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应该座决策的时候考虑“沉没成本”。

比如看电影,会有两种可能:

  •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如果你后悔看电影了,那么你果断的出来去做别的事,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用这个时间去做别的事情,还可以去弥补看电影的事情。

损失和收益,对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损失是完胜的。

和收益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刺激还要多一倍。

在现实生活也是一样的,你眼睁睁看着钱财离你而去时,感受到的痛苦是你得到同等价值的东西时感受到的快乐的两倍。

再比如在商业上:

逛街买衣服,进入一家服装店,非常中意一件外套或者别的,但是你希望用更低的价格收入囊中,这个时候你打算怎么做?

当你理解什么叫沉没成本之后就能 Get 到这其中的奥秘,不得不佩服女性同胞,天生就具备这种能力。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跟店员讨价还价,在店员始终不肯让价的情况,我们面子上会过不去,可能假装选择要走,不能排除店员会毫不理睬,丝毫不 Care 你的离开,要是转了一圈又回来购买那就多少尴尬,更多的可能是不会再回来购买的。

那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店员让你把这个产品顺心顺意买走呢?

女性同胞就比较聪明了,通常她们进店会里面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试穿,然后才决定哪款比较看好,当店员觉得你非买这款衣服不可的时候,这个时候再说出你的价格需求。

这个时候店员有可能会给出一个你想要的价格,因为店员已经在你身上花费了足够多的时间,这就是店员在你身上花费的沉没成本。

利用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做一些衍生,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商业逻辑去做营销,做经营。

接下来谈谈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假设你赢得了一张你期待已久的演唱会的免费门票。

注意,你不能转售,你要么去看,要么把票烂在手里。

另外还有一场电影,这是放映的最后一天,你也很想去看。

电影票的价格为40元,当然,你也可以在其他时间去看电影。

但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为50元,也就是说,如果电影票的价格高过50元,你就不情愿看了。

那你去看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呢?

去看演唱会,唯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电影。当然,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元的电影,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电影票所需支付的40元。

所以,去看演唱会,你放弃了50-40=10元。

如果你觉得演唱会至少值10元,你就应该去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